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课题研究>>

数学教学中的主体性教育

 

文/彭琦华

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基础教育要为小学生素质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作为教育工作中心环节的教学必须面向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各方面因素主动、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师只有尊重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才能把教育从以往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到现代的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下面,笔者就结合这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来谈谈在课堂中如何实施主体性教育,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作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发展非智力因素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得更为具体:“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的教材本身发生兴趣。”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旦产生兴趣,学习就成为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学生乐学、愿学,就不会把学习当作一项艰巨的“工程”,抛开肩上的重担,学生当然就能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教学自然会取得显著的效果。

  二、尊重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很注重学习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学习本身的过程,也就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进而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加以改进。首先,教师应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用循循善诱、生动优美、富于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多说、勤练、善思,然后教师适时、合理地加以评论、提示,进而增强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信心。其次,重视数学学习过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这里的自学,是主体性教育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充分体现,但并非无组织、无目标、无政府状态的学习。这样在教师合理的引导下,学生会逐渐悟出数学之道、学习之方。例如,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而“知新”:复习旧知识,预习新知识,记下自己不懂的地方,在课堂中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疑难问题。在教学中,采用“开书”教学例题,先引导学生细读教材上的学法导语,再遮住例题的分析解答步骤,自测一遍,然后对照例题所述内容方法自查自评。然后针对课堂情况质疑问题,同学合作,分组讨论,解决问题。当学生成功时,从其中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以后学习的欲望:失败时,应鼓励学生不要气馁,找出错误,对症下药,吸取经验教训,争取下次成功。   

21世纪是提倡素质教育的新世纪,是呼唤主体性教育思想的时代,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朝着这一现代教育思想迈进,开辟出一片绚烂夺目的教育实践天地,让每位学生在这片天地中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茁壮成长,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

(作者:湖南龙山第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