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文教视点>>

多措并举,促进发展

 

湖南龙山县第五小学 向芳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身心的全面发展,而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求知欲、表现欲很强。怎样才能让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的状态,在体验获取知识的乐趣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使各方面的能力得以培养和发展,这是新课标实验教材普遍关注的问题。下面我结合人教版教材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一、以情景引兴趣,以兴趣促发展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与生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数学知识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教学情景要密切联系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人教版教材很好地突出了这一点,每个单元知识的学习都以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生活问题为背景展开,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图引出新课,使数学知识贴近生活。教学中如果充分把握教材的这一特点,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更主动积极的发展。如第一册中的“比一比”这一课,就是以“小兔子盖房子”为背景,通过小猪、小兔等小动物运送木头、砖块的场面,让学生学习数的比较,直观感知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教学中,我抓住学生喜欢卡通动物形象,容易进入童话情境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让学生看主题图讲故事,进行数的比较。整节课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课后还余兴未尽,主动的对周围的数木、学习用品等进行比大小、比长短、比高矮等其它比一比活动。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能时时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爱学、乐学,学有所得。可见,良好的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为学生的探索学习活动架起桥梁。

二、以问题激需求,以需求促发展 

学生学习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的需求和愿望,才会出现一种激励、推动自己去学习的内动力。而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例如,第一册第32页“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中,一开始就提出了“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性。三年级上册第41页,“有办法知道上面这些图形的周长吗?”用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中我注意把握教材意图,把教学内容变成切合学生心理水平的问题,转化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需要。在学生心理上造成“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亢奋状态,促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同步地活跃起来。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勇于创新、勇于改革,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既获得知识,又发展能力,提高多方面的素质,获得全面发展,是我们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