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内外Na离子和K离子的移动
2011-11-21 15:17 2011年11月21日今日文教A14版 王萍
山东省高密市第五中学 王萍
高中生物必修课本中有两处提到Na离子和K离子,第一处是在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离子和Cl离子,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离子和Cl离子。第二处是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神经细胞内K离子明显高于膜外,而Na离子浓度比膜外低。静息时,K离子外流。受刺激时,Na离子内流。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学生就会有疑问:细胞如何维持胞外高Na胞内高K?
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们可以为学生明确两个问题:第一个,K离子进细胞Na离子出细胞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是有专门的通道——Na—K 泵。第二个,K离子出细胞Na离子进细胞维持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是另一个专门的通道——Na通道和K通道。
钠钾泵
Na—K 泵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细胞膜上,有Na、K 两种离子的结合位点,又具 ATP 酶活性,因此 Na—K 泵又称为 Na—K—ATP 酶。一般认为 Na—K 泵首先在膜内侧与细胞内的 Na 结合,ATP 酶活性被激活后,由 ATP 水解释放的能量使“泵”本身构象改变,将 Na 输出细胞;与此同时, “泵”与细胞膜外侧的 K 结合,发生去磷酸化后构象再次改变,将 K 输入细胞内。研究表明,每消耗 1 个 ATP 分子,可使细胞内减少 3 个 Na 并增加 2 个 K。
Na-K泵的作用是:向细胞外泵Na向细胞内泵K,维持膜外高Na+膜内高K+的环境。这就是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离子和Cl离子的解释。
Na通道和K通道
神经、肌肉细胞上存在Na通道和K通道,有实验证明,当细胞外K浓度降低时,静息电位增大;相反,膜外K浓度增高,则静息电位减小。改变Na浓度不影响静息电位值。即静息电位主要决定于K平衡电位,或者说,膜内K向膜外扩散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离子基础。
通道一旦被激活,则膜对相应离子的通透性增大。但膜对Na、K通透性增高在时间上是不一致的。Na通道蛋白质几乎立即被激活。据测定,在0.5毫秒内,Na通透性即比静息时增加了500倍,导致膜Na离子内流,产生了动作电位。K通道蛋白质的激活稍迟,通透性增加也较缓慢,它导致K外流逐渐增多,起了抵消Na内流所引起的去极化的作用,有利于膜极化状态的恢复。
在动作电位发生后的恢复期间,Na-K泵活动增强,而不是Na通道和K通道发挥作用,将内流的Na排出细胞,同时将透出膜外的K重新移入膜内,恢复了原先的离子浓度梯度,重建膜的静息电位。
Na通道和K通道的作用是:Na通道使Na内流,K通道使K外流。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维持细胞外液高Na低K环境是通过Na-K泵实现的。这在高中生物高考中不做要求,属于大学知识范围。神经、肌肉细胞维持Na内流和K外流是通过Na通道和K通道实现的。这在高中生物必修中是要求了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