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社教百科>>

情感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情感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在生物教学中进行情感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良好的情感是认识活动的动力和调节器它能使后进者急起上进,失望者燃起信心,冷漠者出现热情,敌视者转为友善,悲观者勇气倍加;能推动人们忘我追求某种事物或是毅然舍弃某种事物……只要产生强烈的情感,就可能引发相应的行动。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一、建立对周边事物良好积极情感 

    1教育学生热爱身边各种生物。学生喜爱身边的植物和一些小动物是他们的天性,但对一些丑陋凶猛、对人类有害的动物,又有一种厌恶、惧怕的心理。这种心理状态在女学生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老师需要教育学生对于各种有益的动植物要加以保护,对各种有害的动植物要提高认识或防患。使学生认识到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使一些有害的生物也可被人类利用。

2指导学生爱学、学会、会学生物学知识。老师要使教学内容适合学生需要,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知识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生物学知识对于丰富自身的知识和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意义。学生有了这种体验就能把爱学生物学的激情从“有趣”阶段发展为“情趣”阶段。在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会生物知识和会学生物知识,更加深刻地体验到学会和会学知识的乐趣。这种情感的作用发自学生自身的内部,要比教师、家长从外部来督促和要求的效果好得多

3培养师生之间良好情感。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在教学中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动作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可亲、可敬、可信、可爱的。教师尊重热爱学生是培养师生间良好情感的前提。和谐的师生关系会带来和谐的教学气氛,学生心理产生一种安全感、欢愉感。学生对生物教师有了良好的情感,就会“爱屋及乌”对生物学习就会产生一种等待、盼望的心理,表现出对生物学的“志趣”,直至将来取得成就,为国家做出贡献。

  二、提高道德、理智感和美感的效 

   人类的社会性情感可以归纳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三类。道德感是关于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和客观的社会价值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按照这一认识,在生物教学中就应该加强学习目的教育、理想教育、生物科学价值观教育、良好卫生习惯教育、法制教育等,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感

   理智感是在人的智力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体验,它是和人的认识活动、求知欲、认识兴趣的满足和对真理的探求相联系的。人在认识事物和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了新的收获、新的发现,或探索的成功,就会产生喜悦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遇到了新的现象或未预料到的情况,会产生怀疑感或惊讶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遇到不能作判断的时候,会产生犹豫感等,都属于理智感。按照这一认识,在生物教学中就应该创造条件和时机,让学生不断有新的收获、发现、成功,使他们产生喜悦感,体验学习进步的乐趣。同时教师还应该给学生更多地创设一些新的情境,提出一些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问题,使学生在产生惊讶感的同时产生好奇感,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

   美感是对事物的美的体验,美感是在欣赏艺术作品、社会上的和谐现象和自然景物时产生的。按照这一认识,在生物教学中就应该不断给学生展现大自然和生物的美,不断提高教学中的艺术性。

  三、情感基本特征促进生物教学 

    1情感的波动性。人的情感有如流水,有时比较平静,有时表现出波动,是动态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掌握教学的节奏,使教学过程有张有弛、有高潮有起伏,使学生的情感有激动有平静、有激情有理智,这样才有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情感的感染性。人的情感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感染别人的,使他人也能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当然,别人的情感也可以感染自己,使自己也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情感的感染性的最明显表现是情感共鸣和同情心。依据情感的这一感染性特征,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就应特别注意以自己积极、良好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3情感的两极性。人体在一定的情境中,常常会出现两种性质上恰好对立的情感,表现为情绪的肯定和否定的对立性质。如满意与不满意、快乐与悲哀、热爱与憎恨、兴奋与烦闷、轻快与沉重等。情感的两极性还可以表现为积极的增力的和消极的减力的。前者可以提高人的活动能力,后者可以降低人的活动能力。

   4情感的情境性。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各种因素的刺激,对情感的产生往往具有综合的作用。情感的产生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如果客观情境中的各种事物与人的需要相符合,能满足人的需要,则会产生积极、增力的情感,反之,会产生消极、减力的情感。可见,情感的产生是与情境密切相关的。老师可依据情感的这一情境性特征,在生物教学中创设愉快、活泼、和谐、协作的教学氛围,满足学生心理上、知识上的需要

   5情感的移情性。人们常常不自觉地将自己内部产生的情感赋予外物,结果人们常常感觉到外物似乎也有了某种情感。当一个人在异常欢乐时,就会觉得周围的事物也在欢乐,一切都是美好的;当一个人在极度烦恼时,就会觉得周围的事物也在烦恼,一切都不顺眼、不顺心。依据情感的这一移情性特征,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后,引导学生将情感赋予教材内容、作业、课外实习等,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利于感性知识向理性知识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