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课题研究>>

对教材校本化的几点认识

 

教材校本化的几点认识

 

章晓海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材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载体,不是学生学习的惟一途径。对教材的再开发和整合利用,使它符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实现校本化,是教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材校本化的原因
  人的价值观是不同的,各地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结构也是千差万别的,同时,社会在不断地发展。所以,教科书也有局限性。如不能反映本地的实际情况,像偏远区的学生没有看到过电脑,不知道电子邮件为何物,说清网络的利与弊。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对教科书的观点、内容安排大胆质疑,不迷信它的条条框框,敢于引入鲜活的内容。
  新课程的理念认为:教科书不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而且其相对作用正呈下降的趋势。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学校课程以及课程内容的载体将不是学生学习的惟一渠道。因此,教材内容必须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引起学生共鸣,实现教材的校本化。
    二、《历史与社会》教材校本化的实施方法
  1.在教材的处理和重组上,力求走进教材、理解教材、跳出教材
  历史与社会学科融合了人文地理、历史、社会、经济等多学科的知识,汇了各学科国内最前沿的动态与成果。要读懂这样的教材,组织教学,就要求教师不但要理解教材内容,更要理解背后的课程价值,要求教师不能停留在教材的知识框架上,不要受制于教材的设计,而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做灵活的调整。
  2.对教科书的深层利用和开发上,力求融入生活、融入时代、不断创新
  新课程标准为了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环境教学的需要,只给出基本教育内容和要求,教师必须学会自主开发课程资源,使其校本化,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是今后教师的基本素养之一,不懂得课程资源开发的教师,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
  对教科书的深层利用和开发,是指充实大量对教材内容有辅助、补充作用的资料。它的目的在于挖掘有用的素材,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它包括各类图书资料、音像资料、网络资源及社会实践基地等。新课程改革要求确立课程资源观,要求教师从只重视教材的狭隘天地里走出来,积极开发和利用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使课程内容丰富起来。
  (1)从教学内容生活化方面进行挖掘和拓展  
  历史与社会教学内容的表述,很重要的一点是基于生活的思路,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环境进行教学,解决实际问题。教科书中的案例虽贴近学生生活,但不可能完全反映本校学生的情况,教师挖掘学生身边的案例,效果会更

(2)从教学内容乡土化方面进行挖掘和拓展  
  教科书的编写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如人教教材选取的案例,也必须考虑全国各地学生的情况。但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生存空间,联系当地实际对教材进行增减。如七年级第四单元第一课稻作文化的印记,课文讲述的是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情况,学生对湄南河平原的情况很陌生,很难参与教学活动。作为江南水乡平原的学校所在地,完全可以用当地的水稻生产和乡土文化来取代,同样可以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且更能使学生了解家乡,激发建设家乡的情感。
  (3)从教学内容的社会化和时代性上进行挖掘和拓展 
  历史与社会学科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增强社会责任感的学科,所以教材要反映时代的特征,与时俱进。但因教材的滞后性,一些正在发生的事件,教材是无法编写进去的,所以,老师要敏锐的捕捉到有用的信息,充实到课堂老师应在教学中对教材进行整合利用,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学生的实际水平实现教材校本化,学生会得到更好地发展。
    三、《历史与社会》教材校本化的效果
  1.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提高学习效率
  新课程实践证明:教材校本化,引入身边鲜活的案例和与时代同步的信息,学生倍感亲切,能主动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
  2.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校本化,引入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合作解决,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如:七年级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选择一节反映家乡自然特征的内容,让学生说出家乡的自然环境特征,怎样利用家乡的自然条件,发展本地经济,为当地的农民献计献策。
  3.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教材校本化,一个个身边的实例,反映时代特征的时事内容,学生感,在思考、选择、争辩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如: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让学生针对本班的纪律状况,辩一辩良好的规则意识对学习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四、教材校本化要注意的事项
  1.教师要有课程资源意识,做资源收集的有心人
  在旧课程环境下,老师的作用被局限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修筑的围城里,只能是照本宣科完成教学任务。相反,超越大纲和教材则被视为大逆不道。面对新课程、新理念,很多教师会不适应。教师要树立课程资源开发的责任意识,要主动学习,扩大知识面,善于捕捉有用的信息,并有进一步加工的欲望,使之服务于课堂教学。无论是书报上的文章、图片,还是网络上的资源,其他的音响、影视素材、民间的工艺品等都是很好的材,老师要有意识地去收集,一定会有成效
  2.教师要善于收集课程资源,做技术创新的改革者
  收集课程资源的目的是为了完善课程,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教材校本化,必须围绕这个目标进行。课程资源的内涵非常广泛,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要有选择地收集。要遵循教育性原则,收集与应用相结合的原则,不能游离于具体的教学活动之外,为了收集而收集。

 3.教师要及时鉴别、筛选、分类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收集是伴随教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入的连续过程,随时都有新的资源被收集,老师要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分类,如将课程资源分为文字类、图片类、视听类、实物类等。每一类还可细分,如文字类可按年代、区域、内容的性质等分类。根据需要,随时取用,建立结构清晰的检索系统。图片可以扫描到计算机中与多媒体网络连接。网络上的资料和课件,可按照教材的先后顺序,储存在电脑中。对收集到的资料,还要创造性地利用。
  4.教师间要相互交流、资源共享
  一个人的知识、精力是有限的,要收集到更多、更好的资源,还得靠集体的力量。在这个收集群体中,个体之间如果缺乏交流合作、相互封闭,就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影响教材校本化的教学效果。因此,老师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要相互协作,资源共享。 
  浙江省乐清市乐成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