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读书写作>>

北京南小街的变迁

                           北京南小街的变迁       

 

                                    文/ 陈晓琴

 

      朝阳门内南小街,是北京城最老的街之一,南北朝向,南自北京站口,北到小街北口;这条街上云集着太多商家,古迹,庙宇,私塾.是过去皇家吃、穿、住的仓储地。最多的还是粮店,我知道的和买过粮食的就有三家,铺、裁缝铺、理发馆、肉铺,隔几十米就有一家,看来自古以来就是吃,穿第一,真可谓:民以食为天.

顺着北京站口路东往北走几乎都是门脸,先看到一家大文具店,以前叫裕源纸店,后叫欲源文具店,专门卖纸和孩子们学习用的本和铅笔之类的。紧挨着是东总部工商银行,对面是祥源斋点心铺,再往前是一家四友药店、回民的牛羊肉店、丁家的油盐店,仁寿堂药店, 单家,原日本澡堂子、银成理发馆。

我家原是稻香村的仓库,所以有地下室,我家对面原为兵局子,就是囤兵的地方,后来成了小人书铺,我家南面元魁理发馆,后成了印字社.紧挨着是最有钱、开银行的李家。

禄米仓胡同是明、清两朝存储京官俸米的地方。清朝属镶白旗,胡同东口北侧有智化寺,建于明正统九年。智化寺属于禅寺,经过严格训练的乐僧使智化寺音乐得以较为完整的流传到今天成为智化寺京音乐。禄米仓西口对面是干面胡同,据传此胡同是去禄米仓运输禄米之必经之路,车马行走尘土飞扬,被百姓称为下干面,就此得名。

 我家住在干面胡同和史家胡同中间 我家斜对是老道庙,叫[宣真观],后来是一董姓人家居住.董爷在宫里做太医,不是假冒,真是悬丝疹脉,到宫里看病,不能直接接触女性,用一根丝线,拴在病人脉搏上,在外面太医揪住一头就能根据脉相开出药方.听董太爷重孙子说的,我不信.谁那么神,一定是治不好也治不死,开点常规草药,小病不治养几天也好了.

 

      宣真观 往北是一杠房,现在的人都不知道何为杠房,连我也不知道,我老听朋友说:抬杠比打番挣的多[谐后语]正巧这家李姓人家的后代是我同学,我才知道杠房就是给人家抬棺材到坟地.我同学的父亲李xx,漂亮,潇洒.有一次替长辈抬棺材送死人进坟地让土匪围了,此土匪是南苑钟二毛子,钟二毛子就是劫财,两边正闹的不可开交,钟二毛子一下看见李xx了,小伙漂亮又有买卖,[杠房不是小买卖].自家小女钟惠找到这样人家就不用跟自己居无定所了,于是钟二毛子提出李家必得娶钟惠,否则把这拨人全杀了,没办法,李家只好答应,后来钟二毛子帮李家开了棺材铺.

 

     棺材铺对面是:林泰服装店,在往北是西鹤龄堂药店,斜对面是刘秉乾祖传骨科疹所, 

     我家搬来南小街已经解放了上面说的这些基本,虽然有的店铺经公司合营,已经面目皆非,然旧的建筑物没变,他们的后代还在.

                         

    从记事起我知道的有五所中学,有重点中学二中,二十四中,外交部中学,八十五中,七十二中.几乎每条胡同都有小学.昔日的南小街车水马龙,是北京最热闹,人口最多的街之一.也是文化街区之一.有李宗仁的旧居,作家杨朔,三家村之一邓拓家,画家李可染,骨医刘炳乾,大资本家金百万.南小街的人见面都点头,街窄的没有自行车道,只能两辆车并行,抬脚就进商店,出这家进那家.街上人永远川流不息.

 

    改造后的南小街已没有了旧日的喧哗,脱去了贫民的外衣,多了几分华贵,老街坊已廖廖无几,老北京人和外地买卖人互换,出了城区,昔日的老字号皆无,仅少的平房,四合院无耐的仰视着高楼.叹逢隙中的阳光已偏心,视力眼的钻进了高楼里.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旧的永远消失了,我想南小街还会变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