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课题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的课前有效问课的探究

 

语文课堂教学的课前有效问课的探究

浙江建德新安江第二初级中学  吴红英

所谓问课,就是教师对自我教学进行反思和主动征询学生、同行等人对其教学的感受、意见的做法。问课可以说是备课 、说课、 上课的深加工,是对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高层次追求。问课有三个纬度,就是课前问、课中问、课后问。所谓课前问课就是教师在课前反复琢磨教材,设计教学环节,了解学生情况;需分析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否集中明确,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学内容是否适应学生个体差异;还要预设课堂学生会有什么反应,会质疑什么问题,活动是否让大多数学生参与等很多方面问题。

 课前问课并不简单等同于形成教案的过程。课前问课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的例如有自制的或网上下载并修改的课件与教案,提前抄好的小黑板、投影片等;而隐性问课除了语文老师本身的个人知识素养、教学能力外,还有对教材的把握,对教学环节的设计,对学生情况分析等。现在许多语文老师在上课前对显性问课还是做得很好的,但是不重视隐性问课,只是在公开课上才大动干戈,花精力钻研教材、研究教法。

那么课前问课必须遵循哪些原则呢?

1.以“学生的发展为问课核心”的原则。一节课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还要问这节课对孩子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即问课的重点放在学生身上,让他们的精神和谐发展。而非像以往那样,重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熟练上。只有多关注学生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实施才会回归教育的真实。孩子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在课堂上的创造力是与大人不同的。我们不能绝对认为他们是幼稚,而否认他们的童趣、理想色彩与不失真诚的情感。多尊重理解他们,多从学生的学习活动、情感发展方面出发问课,预设好每节课的活动。

2.遵循开放性的原则。可从两方面去理解。首先是指在课前问课中改变过去单项封闭的方式,而要求既问自己也问学生,还可以问同行与家长等的共同行为。其次在问课中教师要由狭隘的学科本位转向开发的课程整合,要开发利用丰厚的语文课程资源。

3. 遵循预见性的原则。有的老师问课前喜欢到其他人的优秀经验中照搬过来,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不切实际的。在问课中必须细致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勤快地查找资料,并对课堂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要适当考虑,并有措施。尤其是对隐性的问课内容要有预见。

4.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没有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没有教育现代化就没有社会的现代化。因而教师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在教育媒体的选择上应以实现其最大价值为原则。根据这节课的需要选择例如录音、多媒体、实物、幻灯等,而不要老认为“小黑板一挂质量放心”的观念来准备。

课前有效问课的具体操作:

(一)自问,即问教师自己。如果说课前准备是理论,那么课堂教学是这些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理论的形成靠老师,完善也靠老师。所以教师的引领作用很大。那么在课堂教学实践之前,教师得问问自己这节课在以下几方面的准备。

第一问:熟悉教材吗?如何运用教材?

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里面的知识是实践者的经验凝结而成的。但熟悉教材不仅仅指熟悉语文课本,熟悉某篇课文,而是以“本”为纲,重视对教材内容的取舍、整合,并拓宽与教材有关的知识信息。这样的课堂才能呈现丰富性、 趣味性。《孤独之旅》,讲述的是男孩杜小康因为家道败落跟随父亲放鸭子,其中承受着孤独恐惧,最后成长起来的故事。在上课前就必须了解其原著《草房子》,在问课中必须要问自己关于杜小康在孤独之旅之前及孤独之旅之后的情节是否了解,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讲课中前后贯通。五十年代的农村经济萧条,小孩上不起学或中途辍学的应该不奇怪,所以杜小康人物的真实性怎样让学生认可是个问题。我翻到《草房子》中第五章红门(一)读给学生听“油麻地家底最时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他家有最高大,最结实的房子”“大约在上四年级时,他变得更加与众不同了,有了一辆自行车”“杜小康的成绩特别好,除了纸月可以跟他相比之外,谁也比不上他,因此他一直是班长”。文中的这几句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家境、学习上都非常有优越的杜小康,因而辍学放鸭子对他而言是怎样的打击呀!

    第二问:知识点是否把握清楚,学习目标是否明确?

一堂语文课,不仅要清楚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还应问自己这样的设计对学生发展有什么功能。因而新课标中,问课重点应该是考虑本节课知识点的形成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进而明确学习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之前已知道老师在把握知识点、设计学生目标时,当然站在学生角度去做的,但是有些时候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课书的某一知识点,从语文老师的角度看,它并非是重点难点,但是学生对这一问题是很感兴趣的,怎么办?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老师也是应有准备的,也许这不一定体现在备课教案上,但是老师一定得知道。记得有次教《被压扁的沙子》一课时,事先我并不知道有人听课,走进课堂才发现蒋校坐在教室里以个人名义听课。文章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介绍了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在备课时,我从说明文阅读角度,罗列了以下学习目标: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及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课后,蒋校的评价令我幡然醒悟,他说,这篇文章涉及知识点是多方面的,应该跨学科去分析问题。关于课文“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你让学生畅所欲言,干吗非得就接受作者的这一观点呢?事后,我也试探学生,学生果然非常清楚地知道恐龙灭绝原因有好多说法,例如气候寒冷使大部分食草恐龙因饥寒交迫而死去,而以食草恐龙为食的食肉恐龙随之而死去,又例如宇宙中有距离地球很远的行星大爆炸,大量高能射线辐射到地球,把恐龙杀死。我因为课前没有对这一话题问课,因而不敢展开让学生讨论,因而整节课都十分郁闷,缺少趣味性。那么对于本单元的要求“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精神”,也就成了空话。

第三问:根据知识点,课堂主要的流程设计好了吗?

前面两个环节准备好了后,于是可以问问教学环节的设计了,如果不进行环节的设计,就不能有序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这里我们可以在问课中对重要教学环节进行多角度假想。如问题的设计。爱因斯坦指出“提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新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经常在公开课上,听到有些老师提问时把问题设置太大,学生一头雾水,不知从何说起;还有些老师提问时会启发过头,答案就在眼前,学生无须思考就能找到答案。例如有一位老师上《喂——出来》先设问:作者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我知道这样做是想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但是学生并不屑于回答,因为新教材的阅读提示中已经概括故事内容,这位老师在设计问题的问课中,并没有很好地钻研教材,也没有很好关注学生的预习能力,所以这样的互动是失败的。

第四问:多媒体如何使用?

自从多媒体技术进入我们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就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了。于是有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不恰当地使用多媒体,以多媒体取代读书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试想,一节课要点击20-30张的幻灯片给学生,相反语文书放在一边,我想这样的课堂绝对会扼杀语文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力。这节课老师必定把学生搞得头昏脑胀的了,课堂也必定是支离破碎的。这种做法与我们一直提倡的减负瘦身也是相违背的。

第五问:作业该如何布置?

作业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可以检查教与学的质量,反馈教情学情。经常看到美国的孩子作业布置十分宽松,学生只需根据自己的想法就可以完成作业,与他们相比,我们学生的作业始终没有走出书本,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偏离新课标对我们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的自由发挥,无法促进教学效果的强化。因而我想在课前问作业,不妨注意以下几点:(1)精选题目,不重复操练。一些老师由于事先没有备作业,所以当课结束以后,学生来问作业,老师布置随意性就很大,或“做完”或“做一半”,根本不精选题目;而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加分析,认为只要多练习就能提高质量,结果造成无效劳动过多,学生压力大。教师自己也只能乱批或不批,讲析也没足够时间。(2)要科学合理布置积累性作业。语文知识重在平时积累,进入初中阶段,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要靠平时积累,古诗词背诵、课外阅读也需平时积累。语文老师可以这样布置,如每月推荐看一本课外书,每周背一首诗词,这样做也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设想如果新课标要求背诵的课文,一次性背,肯定负担就重了,如果分散积累,就轻松了。(3)尝试个性化、开放性的作业。新课程要求既“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又“积极倡导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中每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的设置就有这个取向。平时教学中也不妨尝试着布置些开放性个性化的作业。我精心设计过这样的作业: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有QQ,我要求学生在自己的空间每周争取发表日志,然后同学之间互相欣赏并点评,这样的作业学生的兴趣很浓厚的。

(二)问学生,就是教师询问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包括问学生现有的水平,揣摩学生喜欢怎样的课堂、教学手段,对学生有可能的质疑、课堂中学生可能面临的难点要有所准备等。教与学是双方的,如果教师能主动地去了解,遵循“一切从学生出发”的原则,就会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质量就会上升,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那么教师有必要在课前问学生中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了解学生现有水平。只有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才能有针对性地讲课,哪些应该讲,哪些少讲,哪些可以不讲。上文言文涉及到“之”字的用法,那就得了解学生之前曾碰到过的“之”的其他用法;上戏剧单元时,了解这是学生新接触的文体,那就得把戏剧相关知识,如什么叫戏剧,戏剧的种类,戏剧的特点,舞台说明等告诉学生。

第二,问学生还得对学生可能出现的质疑能够解答。以前,我经常备完课,就进课堂,结果好几次学生提出他们的异议乃至困惑,因为事先没有准备,所以使自己处于被动应付状态,挺尴尬的。新课标背景下,强调教师要在自我反思中处理好预设和生成关系。预设、生成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会很盲目,没有生成的预设往往又低效。只有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丰富的背景知识,又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充分考虑学生会怎么回答,会提出什么疑问,才可能将崭新的理念预设在教学预案中,才有可能“创造出一种无法预约的精彩”。

第三,问学生还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注意怎样引导。新课程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化教学。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合理的。教师可以在提问及习题布置方面实施分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不仅只关注学习成绩。其实每个孩子由于家庭背景,生活经历,性格特征不同,所以看待同一问题见解也不一定一致,有些甚至会十分消极、叛逆。比如有人会认为愚公移山做法可笑,是当代的傻瓜;还有人会认为《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四个自私缺少同情心的小伙伴的做法是明智的,因为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目的敢于舍弃……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处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强调课程中具有大量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但是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出现偏差的时候,语文老师有义务进行引导。有位老师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中是这样处理的。那位老师先肯定学生善于思考生活,有自己看法,而且有深度。而不急于评判好坏,然后给全班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外国女士到中国一所学校,邀请五个学生做实验,把五个栓着线的球从瓶口(和小球差不多的瓶口)拉出来,时间限定30秒内。结果五个孩子,按年龄小到大的次序,先后都拉出来了。外国女士当时激动地说:“实验在许多国家都失败了,因为孩子在命令下达后,争先恐后往外拉结果一个出不来。”故事讲完,想必学生已明白老师的意思。该老师用故事引发学生对自己观点重新进行定位、思考,而非强制学生跟着老师思路走,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课前问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位老师做法应该对我们有所启迪。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课前问课,除了问自己、问学生,还可以问同行。谦虚倾听同行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意见,对于这点,各个学校的教研组、备课组的活动开展很有序,因而不再展开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