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课题研究>>

新理念下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理念下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东台市三仓中学 徐茂群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化学教学不仅要求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应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诱发思维,并适时提出问题,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试验教学中,注重实验创新,拓展学生思维,积极应用试验探究,训练学生思维,从而提高思维能力,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培养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为以后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打好基础。

 

【关键词】思维;思维能力;思维素质;探究性教学

 

能力由智力、知识和技能三个基本因素构成,缺一不可。在诸多能力中,思维能力是核心。如何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素质,成为素质教育前提下进行教学的当务之急。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要求学生能把物质及其变化规律进行综合分析与比较,并得出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应用从一般到特殊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来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应用有关化学原理整理知识体系,加以灵活应用,从而产生联想。思维能力是在思考过程中发展和提高的,而思考过程是别人所代替不了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一、     创设问题情景,诱发学生思维

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化学学科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浓厚兴趣,才能激发出创新思维和创新潜能。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盐类水解知识时,导入课时可设问:酸的水溶液由于[H+]>[OH-]而显酸性,碱的水溶液由于[OH-]>[H+]而显碱性,而正盐的组成中既无H+又无OH -,它的水溶液是不是都显中性呢?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教学的主题。接着通过演示实验,用pH试纸分别检验NH4Cl, NaCl,CH3COONa三种盐的水溶液的pH值,学生观察现象后,教师再提问:“这些盐本身并不能电离出H+或OH -,为什么有的溶液显酸性,有的显碱性,有的显中性呢?”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看书学习,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解,寻求问题的答案。这种通过多层次的巧妙提问,抓住主题不放,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另外,要长久保持学生对化学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变化,不断创设问题情景,注入激发兴趣的兴奋点。学完“粗盐提纯”后,我创设了如下问题情景:妈妈在做菜的时候,不小心把盐罐打翻在地上,妈妈应该怎么办呢?问题一提出,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热烈讨论并积极发表观点,最终达成共识:妈妈应把地上的食盐取上来,放在大碗中加水溶解,然后过滤、蒸发,得到较纯净的食盐晶体。针对该方法,再提出关键问题:“水该加多少?何时停止蒸发?”针对这些实际问题,同学们又展开讨论,把学生的思维纵向延伸了。通过创设情景和讨论问题,有效地诱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素质;同时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就在身边,学习化学后能解决很多生活实际问题,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 适时提出问题,激活学生思维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是达不到最高境界的,这就需要老师来填补空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设疑的方法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设疑”必须讲究艺术性和实效性:问得好则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这样就是“双赢”---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而问得不妥当,比如问得全班同学都没有共鸣,则白白浪费了时间, 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所以,备课时要精心“设疑”,在“巧”和“善”上多下功夫,并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变化,紧扣教材,逐步展开。

例如,在讲到中和反应中用酚酞作指示剂来确定反应的终点时,就有学生立刻反问:为什么不用紫色石蕊呢?大家同样都是指示剂,而且紫色石蕊除了遇碱变色外遇酸也能变化,本领比无色酚酞大呀?此时,我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将问题抛给全班,让他们去判断。同学们立刻议论纷纷,课堂顿时活跃起来,但由于对紫色石蕊的pH变色范围了解不够深入,所以没能做出全面的思考和判断。于是,我就借机让学生再次巩固这2种指示剂在不同的pH溶液中的颜色变化,让学生通过比较和观察,来分析用紫色石蕊确定中和反应终点是否合适。在激烈的小组讨论后,大部分同学都认识到了问题的存在,然后我再请一位刚才提出质疑的学生向全班同学来解释不合适的原因。可见,通过这样的设疑或提问,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并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落到实处。

三、 注重实验创新,拓展学生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硫的反应时,由于两者的反应无明显现象,学生的印象不深刻,所以我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在第二天的课堂上交流、演示。同学们很感兴趣,下课后热烈讨论、积极思维,第二天拿出了好几种方案。经过全班讨论后,得出了3套方案,并当场演示:①在矿泉水瓶中先收集一瓶二氧化硫,再注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发现瓶子瘪了,证明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硫反应;②在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硫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盐酸溶液,有气泡产生,证明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硫反应;③“喷泉”实验(学生讲出原理,由老师准备装置演示)。最后,我还运用多媒体演示了一种方案:将剥了壳的熟鸡蛋卡在锥形瓶口,利用①②两个反应原理使熟鸡蛋上下移动,这也能证明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硫反应。同学们看完后都很兴奋,不仅搞清了原理,还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教学效果很好;同时也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还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魔术表演(老师提供药品和仪器)。同学们听了也很兴奋,甚至有学生当场就站起来发表高见。后来,我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进行了表演,如魔棒点灯、清水变牛奶、烧不掉的手帕、会跳舞的鸡蛋等等。表演结束后还让学生讲解其中的奥秘所在,巩固了许多实验知识。在枯燥的题海大战中进行实验创新,不仅重燃了学生的学习激情,还拓展了学生的横向和纵向思维,大大提高了解题的能力。

四、 应用探究教学法,训练学生思维 

探究性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课堂教学模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并采取探究性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参与和体验学习的程度。讲台上的老师好比导演,要统抓全局。课前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为学生铺设符合认识规律的思维轨道和合理的思维坡度,使学生的信息处理和思维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课堂上尽可能增加学生探索知识的活动量,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实验室中,要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激发他们质疑问题的强烈愿望,并发现、提出问题,从而有效地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中有一个让学生探究促进和抑制FeCl3水解的条件,从而了解盐类水解程度的实验。首先让学生从FeCl3的性质推出FeCl3是否易水解?水解后生成物是什么?进而让学生写出其水解的化学方程式。其次,让学生从学过的平衡移动原理考虑,影响FeCl3水解的因素可能有哪些?最后可让学生设计如下表格,通过表格写出实验步骤。

序号

可能影响因素

实 验  操  作

现  象

解 释 或 结 论

  1

盐的浓度

 

 

 

  2

溶液的酸碱性

 

 

 

最后归纳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得出结论并与同学交流。通过这种“学生自己讨论--教师引导点拨”的方式,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究解决,从而训练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通过以上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效果较好,在很大程度上将要学生学变为学生要学,将苦学者变为乐学者。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寻找更多的途径,为学生锻炼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更好的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