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课题研究>>

如何提高职校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如何提高职校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陈光明  

    职校生对文化课缺乏兴趣是一个普遍现象,作为一个职校语文教师,如何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职高语文课程标准》在对语文性质的定位时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适应日后学习与发展的能力,所以要学以致用,促进发展  ”。我认为,教师只有以人的发展为本,尊重人的价值 ,呼唤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根据职校生的特点,产生对已有的教学原理的实验经验进行整合和创造的动力,才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师生关系直接关系着课堂效果,尤其是职校生由于差生比较多,容易引起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认真地处理好。可以说,新课程下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之传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不平等、不和谐向平等、融洽转变。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知识的绝对权威,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现在,师生双方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宽松、愉悦、互动的师生关系,并在活泼、融洽的课堂气氛中体现出朋友关系、伙伴关系、“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应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心理特征,重视他们的学习需求,善于尊重和赞赏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差异和选择。尤其是对那些“后进生”,教师不仅不能歧视他们,相反要以饱满的热情,十二分的耐心,恰当的方法,启发诱导,及时发现他们身上闪光的东西,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让学生随时感到老师很在意他们,关爱着他们,使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下产生主动参与、体验的强烈愿望,从而出现师生和谐共振的和谐场面。这样才能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创造条件,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成为可能。

    良好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平等对话、参与、构建,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在师生间的一种良好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价值,这样才是新课程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才能多向互动、共同发展。

    二、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又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比较单一,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不利于新课程要求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学生自主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而且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与教师一样是课堂氛围的营造者。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对象和条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学习。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育应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在广阔的背景下随时随地自觉主动地学语文、用语文,在不断的学和用中提语文能力和其他素质。

    语文课外活动可以是大、中型活动,也可以是小型活动。大、中型活动有语文主题集会语文智能竞赛语文游戏活动语文说唱表演语文作品展览课外语文专题研究专业语文研究等等。如某职校开展的专题研究――酒文化,学生凭借当地上千年的酿酒历史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韵味,对加饭酒的产生发展、与鉴湖水的关系、与民风民情、与当地经济的发展以及有关加饭酒的种种传说等进行调查研究,既培养了学生语文课外活动的动手能力,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也为今后的就业打下了基础。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三、语文教育要有创新意识

    新课程的灵魂就是创新。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反思我们的教育,找到差距,找出症结,走前人未走过的路,跟上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适应国家民族发展的需要,超越过去,超越自我,创造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这是新课程实施者的责任。

    首先,创新教育要突破单纯注重知识和智力的局限,把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主要地位。

    其次,创新教育强调互动性,要由“一言堂”改为“群言堂”。

    第三,创新教育强调开放性,包括空间上的灵活性,学习活动的选择性,学习材料的丰富性,教学组织形式和多样性。

    第四,创新教育要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个别化教学、因材施教成为现实,提高学生现代化素质。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县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