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课题研究>>

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

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

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    祁昕

作文是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和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事物的统一体,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进入三年级,教材中安排了习作练习,学生也从低年级的看图写话,写段落中真正过渡到写完整的作文,因此,三年级是学生练习书面表达的转折点,这一关键时期更需要教师加以关注,加强指导。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以来,《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更着重于学生的“乐”写,如中年级的习作要求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由此可见,习作不应成为学生的负担与烦恼,而要将习作看成一件“乐”事,一件可以将自己的快乐表达出来与他人分享的“乐”事,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传统的作为教学中“教师命题、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讲评”这一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明显作文教学主客倒置,反馈少,缺少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难以调动学生的写作激情,也难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更谈不上“乐”了。显然,这一作文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新的教改形势,我们应深入思考。

一、“乐在”作文指导

1.命题指导。 教师在写作指导中应丰富习作内容,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够及时抓住身边好的写作素材进行启发指导,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文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应有固定的模式。如果教师在出作文题时一贯以命题作文形式出现,会限制学生诸多能力的发挥。因此,可适当让学生自由拟题,大胆写作,写自己的实践体验,表达真实感受,那就更利于学生抓住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下来,而这样的真情实感也更让学生有话可说,自然也就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了。

2.写法指导。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善读善作,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如何“为学生引路”呢?我认为,教师可利用学生熟悉的素材,或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把作文中的关键段落先口述出来,使学生对写法有“伸手可触之感”。这样,大多数同学在作文时,就能抓住重点,并且发挥想象,在文中写出几个优美、生动的句子,使文章更具体、更生动,也更富有真情实感。教师时常做这类“下水”文,并给予分析、指导,学生对写法的领悟会具体、深刻得多。

二、“乐在”作文批改

以往的作文的批改环节存在以下两种问题,一是教师只是凭着总体的或者是大概的印象给分数,打等级,对于学生作文究竟好在哪差在哪不是很重视:二是作文只有老师的批改,学生对老师的评语一扫而过,而没有学生的反思,这不利于学生的进步。尽管有些老师在批改中也指出学生的优点与不足,但学生只关心等级与分数,对评语等也是不在乎,教师的评语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因此,教师在评价时可因人而异,在写评语时表扬批评兼而有之,但不同学生表扬与批评所占比例各不相同。对于作文功底较好的学生在表扬的基础上多加勉励,对于作文功底较弱的学生,在批评的同时要多加鼓励。另外,可采用多种方式批改作文,比如,反复修改后批改、小组互批等,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三、“乐”在作文讲评

要让学生喜爱写作,评讲是一个关键环节,新大纲中指出:“讲评就要肯定成绩,抓住带有共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以往的讲评课上,学生优秀作文和差生作文往往是讲评的两大内容,受表扬者信心大增,挨批者垂头丧气。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指出:“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赏识的渴望。”因此,在讲评学生的作文时,教师应注意赏识和鼓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再次写作充满激情,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在鼓励学生时,应注重面向全体,顾及差异,尊重每一名学生,发掘他们各自的闪光点,力争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应不吝啬于多送学生几个红浪线,多给几个赞赏之词。对好的作文,可给予全文性的赏识,并在全班范读;对差的作文,哪怕其中一个词用得好、一句话写得好,也可以让学生来和大家分享,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激起学生再次写作的欲望。另外,在赏识鼓励的同时,教师应对作文训练中存在的共同问题给予分门别类的具体指导,使学生对重写作文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总之,学生的习作指导对学生来说,可以是枯燥的,也可以是充满乐趣的,教师应善于思考,多总结,多指导,多鼓励,多赏识,让学生在“乐”写的基础上更乐于分享,长期的训练必将全面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也更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苏州省高新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