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课题研究>>

刍议高考作文的审题技巧

刍议高考作文的审题技巧

广西来宾市忻城县高级中学  王忠文

内容摘要:作文是语文高考的半壁江山,审题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一步。因此必须讲究审题技巧。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以高考常见的三种题型为例阐述了有关审题中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高考作文  审题技巧  话题  材料  命题

审题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一步,是考场作文的第一关,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所在,要审好题,就要掌握审题的技巧。审题的技巧何在?现就高考作文中所常见的三种题型谈谈个人在这方面的一孔之见。 

一、话题作文

笔者认为,要审好话题作文题,务必要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认真辨析含义。要准确理解话题的含义,必须理解话题的内涵和外延。如话题作文《收获》,考生必须理解“收获”一词的本义是指“收取成熟的农作物”由此可描绘出农民秋季收取农作物的繁忙、喜庆的劳动场面。“收获”的比喻义是指“心得”、“战果”、“结晶”等,由此可记叙学习、工作、生活中受到的教益、启悟,获得的知识,取得的成就等。这就是说,对“收获”的内涵与外延要明确,否则写作时就难免肤浅。

2、深刻理解寓意。有的话题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审题就必须弄清比喻义、象征义。话题是喻体,写的就是它的本体;话题是象征性事物,写的就是被象征的事物。如《春来草自青》(2008年山东卷)这个话题作文是暗喻式的,审题需要找到恰当的“本体”。就话题中的“春”的比喻义、象征义说,大而言之,可以是盛世祖国的春天、和谐社会的春天、素质教育的春天等;小而言之,可以是个人成长需要的各种条件。而“草自青”可理解为前述相应条件下,集体、个人的成绩、成功乃至辉煌。

3、注意添加“元素”。有的话题作文的写作内涵与外延宽泛。这就需要采取添加“元素”,用化大为小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即可以在话题的前后或中间,通过添加修饰性、限制性的词语或短语,将话题范围缩小,进而达到缩小写作对象的目的。如请以《坚强》为话题写作。“坚强”的写作对象、范围宽泛,就给它添加“元素”,化大为小,可拟题为“坚强,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品格”、“坚强的灾区人民”等。

4、充分利用材料。有的话题作文给出材料,其作用是对考生审题、拟题、选材等提供帮助,因此,利用好材料是话题作文审题的关键环节。如2009年广东卷作文题给出的材料,对考生就有很大的帮助。

三.材料作文

顾名思义,材料作文的审题一定要抓住从材料的文本。在具体的审题过程中要注意如下几点:

1、把握中心不走题。如果作文材料从表面上看似乎有多个侧面,多重含义,易让考生偏于一隅,离开题旨,那么,为慎重起见,就要考虑以材料的中心为文章的中心来写作。如2009年全国乙卷。作文题以“三个外国人”的故事为材料。材料的中心是:用创新的眼光关注身边生活,成功将无处不在。

2、狠抓实质定角度。要抓住实质来确定写作角度。如2008年北京卷。材料中几个学生的回答,其实是对考生的提示,使审题难度降低了。每个学生的回答,就涉及不同的实质问题。

3、紧抓关键角度准。如果作文材料中出现提示性的词句或总结性的句子,那么,这很可能成为考生准确理解题意的关键。抓住关键,就能够选准写作角度。

4选准角度立意高。所谓角度,是指观察、分析事物的着眼点,它是考生作文立意、构思的出发点。因此,选择写作角度实际上就是选择立意、构思的角度。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寻找写作角度。(1)材料中的关键句可作角度。材料的关键句,指能够揭示材料重要内涵的句子,因此是重要的写作角度。如2009年全国甲卷。材料中有两个关键句,一句是评论家青蛙说的话,一句是思想家仙鹤说的话。(2)材料中的人和物可作角度。记叙性的材料中大都会出现几个(种)人和物。一般地说,材料中有几个(种)人和物就有几个写作角度。(3)材料中的小事件可作角度。一般地说,材料中的一个小事件就是一个写作角度。(4)材料中的“原因”可作角度。一般地说,材料中存在几个引出结果的原因,就有几个写作角度。(5)材料的共同“元素”可作角度。有的材料包含多方面的内容,考生可以通过析异求同的方法寻找材料中共同的“元素”,然后以共同“元素”作为写作角度。(6)材料存在的“关系”可作角度。材料中的人和人之间、物和物之间、人和物之间都存在某种关系,如条件关系、主次关系、是非关系、依存关系等。一般地说,有几种“关系”就有几个写作角度。(7)材料的主旨可作角度。准确把握材料的主旨,也可用它作为写作角度。

三、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的审题技巧有别于如上两种作文的一些做法。要千方百计做到如下几点:

1、找准题眼是关键。题眼是作文标题中最关键的词语,它体现了文章表述的重点。如何去找题目的题眼呢?现举几种题目结构来具体谈谈。①主谓结构。谓语部分常是写作的重点,它也往往就是题眼。如《我发现了美》,就该突出“发现”二字的意义,不能写成我“看到”的美。②动宾结构。宾语一般规定了写作的范围、对象,而动词一般是写作的重点所在,它也往往就是题眼。如2009年江苏卷《品味时尚》,题眼是“品味”。③偏正结构。中心词往往是写作的对象,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往往体现了题目的特殊要求,它也往往就是题眼。例如2009年上海卷《金融风暴中的我》,“金融风暴中”限定了作文的背景。

2、剖明关系是前提。剖明关系,就是在审题时,必须辨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确定概念之间具有怎样的逻辑联系。在明确题目概念之间的关系后再进行构思作文,才能做到切题。如《清流与活源》,用“清流”和“活源”两个概念来命题。水能保持清流,是由于它具备了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的条件,因此,两个概念之间是条件关系。

3、增补信息走新路。增补信息方法主要用于对大外延作文题的审题上。这类题目具有外延相对大,内涵相对小的特点。大外延题目往往是由一个词充当的,内涵小,提供给考生的信息也少。如《尝试》,可以把题目看成“——的尝试”或“尝试——”在横线上增补一些具体的信息,丰富它的内涵,缩小它的外延,这样一个个小的命题就产生了。每个小的命题,其实就是一个具体的写作角度。

4、虚实结合有提高。有些命题比较具体实在,就要化实为虚,抽象概括;有些命题比较抽象,就要化虚为实,找到抓手;还有些命题可能虚实兼备,就要虚实结合。如《我想握住你的手》,命题中的“你”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实指时,“你”就必须是一个具体的、身边的事物或人物,如“父亲”、“同桌”、“友人”等,抒写亲情、友情、爱情等。虚指时,“你”就应该是一个抽象的事物,或是超越时空限制的事物、人物。

5、揭示寓意能升华。有些题目含有比喻、类比、象征意义,审题时不仅要看到题目表面的意义(此),还要透过表面弄清它深层的比喻、象征等意义(彼)。如“行百里者半九十”,表层意思是说走百里走到九十里才算走了一半。其比喻义为:事情越接近成功,后面越艰难,越要集中精力认真对待,做事要善始善终。又如《树木.森林.气候》,明示给我们的是自然界的事物,是“此”,但命题者要考生以此为喻,发表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看法,这是“彼”。考生要找到“此”与“彼”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如上所侃,对否?请广大同仁赐教,方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