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课题研究>>

探究中师音乐教学之我见

探究中师音乐教学之我见

 王艳侠

在中等师范学校音乐教学中,提高识谱能力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本人自任教以来,识谱教学一直占据中师音乐课的主要地位,视唱、器乐课单调重复地进行,偶而的一节唱歌课则成了放松课,成了奢侈,而在校园内随处可见利用mp4和手机享受音乐的学生们,他们从不计较音准,更弄不懂调式、主音。只是自我陶醉在音乐之中。那是一种很少能在音乐课上看到的表情!究其原因:

一、应试教育的弊端

学生天生爱唱歌超过识谱,然而师范学生在三年级结束中专学业时要进行基本功考核,内容是:视唱、边弹琴边唱儿歌。因为没有对唱歌进行单独考核,有的教师认为边弹琴边唱歌时音色、音量、音高、音准、发音方法与技巧都有琴声掩盖,学生只要把琴弹好,老师一般都会给及格。教师的教学重心自然也就放在了视唱和弹琴上。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及格,每一课必练枯燥的乐谱,或干巴巴地点唱音符,有的时间长达20分钟,器乐课上也是机械地重复练习指定曲目。这样,使得本应是生动活泼又有趣的艺术课变成了纯粹的知识传授课、技能训练课。音乐教学中内在的“美、情、趣”很难体现出来。机械地练习识谱更难以使人感受到音乐的美,也不会激发起人们的内在感情,至多只能学到一些视唱的技能,偏离了音乐教育的方向,使音乐课带有一定的强迫性,使学生产生畏惧感和厌烦心理,以致学生丧失了学习音乐的热情和信心。

二、,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机械化

教师只注重教学结果,忽略了引导学生快乐地、创造性地学习过程。教与学仍然是“教”占上风,“主导”是实,“主体”是虚。学生无法进行创造性活动。

三、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

流行音乐更替太快,有的甚至是“每周一歌”。我们的教材却要几年才修订一次。比起教学内容,学生更喜欢流行音乐。

四、课时太少,教学内容无法拓展,实践活动匮乏

师范音乐课每周两节,器乐课占一节。要在45分钟内进行唱歌、欣赏、乐理、视唱、律动、表演等内容,时间是太少了,它迫使音乐老师在有限的一节课时间里择教其一或两者同时涉及,走过场,使音乐课流于形式,无暇进行高标准的艺术美教学。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 在实践中的做法是:

1、正确理解市教育局对师范三年级学生进行考核的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小学预备教师;认真解读考核内容:视唱、边弹边唱。考核视唱即考核学生的识谱能力;考核边弹边唱即考核学生声乐和器乐水平,考核的目的体现了音乐综合水平,为此,中师音乐教学要将唱歌课还原到主要位置。让学生在音乐课上有歌可唱。

2、让一些优秀的流行音乐走进课堂。教师要紧跟时代脉搏,筛选出具有历史意义的或歌词如诗一般精湛的歌曲进行教学。如:《北京欢迎你》、《我和你》、《青花瓷》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适当满足学生愿望,让学生爱上音乐课!

3、教学方法多样化。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妙在灵活,贵在创造。”一堂课就是一件艺术品。教学过程最优化是解决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矛盾,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了提高学生识谱能力,“先唱歌后识谱”就是一个好办法。即:在教歌之前不是先教识谱,而是将要学的歌曲录放或弹唱给学生听,进行歌曲的整体输入,经过几遍这样的听,虽然歌曲还没有学,学生们却能轻声地跟唱了,达到了“似曾相识”而还不十分“熟悉掌握”的状态,心理学家称之为“引起进一步探索的最佳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活动,如:倾听、听与欣赏、听与歌唱,最后再进入学生“不愿意接受”的乐谱知识学习,音乐课就变得有趣多了。音乐课教学还可以与律动、表演、打击乐器等相结合。在学习视唱、器乐过程中也可以利用这种办法。许多视唱曲谱都是歌曲的歌谱,如《茉莉花》、《苏姗娜》、《八月桂花遍地开》等。先让学生唱会优美歌曲,再倒回来练习曲谱和其中必学的乐理知识。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98%的学生都兴趣盎然,识谱积极准确。在器乐教学中,也是这样,教学生先唱歌后识谱,然后再弹琴,效果也会很好。

4、增加音乐课时,组织丰富多彩的音乐课外活动。适当增加课时,学生可以把学到的知识和识谱技能及时运用到音乐学习实践中,逐步上升到理性去欣赏、感受理解音乐,可通过自己的能力亲身体验到音乐艺术美。这时再组织各种音乐活动,提供青少年喜欢表现自己的舞台,如:开展年级、班级文艺表演或比赛,文艺汇演,歌赛、联欢及音乐形式主题班会等。激发学生学习、表现、创造音乐的兴趣,进而促进音乐课堂上的识谱兴趣。

总之,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中主动而自觉地要求学习音乐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在优美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识谱,自然地形成运用唱名表示音高的概念,充分利用音乐本身丰富的音响、色彩,扬音乐之长,学生一定会早日拿到走入音乐殿堂的“金钥匙”,成为具有一定深层次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创造性的音乐表现力的新一代中小学音乐教师。

(王艳侠  安徽灵璧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