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守望“龙魂”,七旬老人严基树让百节龙舞向世界
2025-10-26 18:04 极目新闻 赵德龙
极目新闻记者 赵德龙 实习生 孙逸凡 通讯员 华俊 张颖
9月9日起,极目新闻联合湖北省委宣传部,推出系列报道《支点建设担当者》,将镜头对准这些支点建设的“主力军”,通过他们的奋斗历程,讲述湖北以实干托举支点建设的生动故事,探寻荆楚大地高质量发展背后的磅礴力量。
龙灯不灭,乡愁不息。一条425.58米长的百节龙,舞动400余年,却险些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2024年12月,随着“春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嵩山百节龙”这一源自鄂州燕矶的春节年俗,也一同步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殿堂。一项村级春节传统年俗活动,如何从“后继无人、面临失传”的困境,做到一步步破圈突围,最终登上世界舞台?
背后离不开一位七旬老人严基树。他数十年坚守与奔走,耗费半生心血,潜心挖掘、整理并推广百节龙技艺,不仅守护了珍贵的文化根脉,更巧妙地将这一非遗瑰宝与当代文旅发展相融合,为其注入新的时代活力,最终让古老的龙灯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夺目的新光彩。近日,极目新闻记者对严老进行了专访,揭秘其背后的故事。
馆藏的嵩山百节龙
消失40年的百节龙,如何重回乡村?
近日,记者来到鄂州市临空经济区国家级非遗百节龙研发基地,这里是严基树的工作室,也是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政策研究实验基地。
严基树介绍,嵩山百节龙是由人工扎制,总长425.58米,龙头高6米多,重100余公斤,保持龙头直立行进需80人轮班高擎。自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首创至今已达400余年。
这项传承了数百年的传统,却在1947年举办第十八届后,因历史原因戛然而止。及至1985年,社会生活充满理想主义激情与现实主义的务实精神。
时任嵩山村支部书记的严基树,在田间巷陌、茶余饭后,从乡亲们的一声声念叨中,感受到大家对百节龙的怀念。
一个初春的黄昏,严基树立于村头,望着这片既熟悉又亟待焕新的土地,心中决定一定要让这条沉睡的巨龙再次舞动起来!
彼时,因资料匮乏,且年代久远,百节龙技艺已濒临失传。严基树多次拜访当年舞龙活动的亲历者,对老人们的记忆进行抢救性记录,并复原百节龙的制作工艺与活动仪式。
龙灯送福活动包括百节龙扎制、祭祀、开光、巡游、跑风、占卜、化灯等仪式。这项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耗时耗力,百节龙扎制需历时4个多月,游龙送福更需要500成年男性参与。
为保证活动能持续开展,严基树广泛发动组织群众,让活动成为乡情联系的纽带,并后来持续策划并主持了七届百节龙春节-元宵节游乡送福活动,逐步补充完善了百节龙活动的传承谱系与规范仪式。
“如今,确定了百节龙的举办时间,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参加。”严基树说,无论什么家庭,党员干部、知识分子还是普通群众,只要接到活动通知,都会自发加入。这已成为全村隆重对待这项集体活动的共识。
随着巨龙舞动在鄂州大地,其影响也日益深远。嵩山百节龙于2006年列入鄂州市首批非遗名录,2009年晋升为省级非遗。
严基树在他的百节龙博物馆
自费建起两座博物馆,缘何捐出?
谈起百节龙,严基树用得最重的一个词是,“执念”。这份执念,不属于他一个人。
“每逢春节举办百节龙活动,乡亲们都会从外地赶回。”在鄂州燕矶镇嵩山村,这条龙,是刻在老少乡亲心头的年味,是跨越山海也要奔赴的团圆仪式。
2017年,严基树自掏腰包,建起两座博物馆,嵩山百节龙博物馆和嵩山民俗文化博物馆。
村里人说,别人攒钱给子孙留房产,他攒了一屋子“老宝贝”。百节龙馆里,陈列着他耗尽心血收集的1100多件龙文化文物,从商周至明清,包含石雕龙、木雕龙、青铜龙、剪纸龙、烟标酒标龙、玉雕龙、陶瓷龙和龙纹钱币、龙纹砚台、龙纹刺绣等,当然更少不了那条缩小版的百节龙。
在许多人眼中,严基树念旧、重感情、有担当;但他自己觉得,历史翻腾的浪沙,会淹没珍贝,有一些人,被赋予沙海拾贝的使命,而他就是其中之一。
时间回拨到2016年。鄂州花湖机场建设启动,文物考古和民间文物征集工作时间紧迫,严基树被任命为征迁区文物征集组长,他跳上摩托车,带着两名帮工,冲进了这场与推土机的赛跑。
破旧的渔网、废弃的石磨、斑驳的家具……都被他一一拾起收藏。他尤其执着收集每一个村湾的牌子,三年下来,收了230多个。“湾子不在了,房子不在了,这些门牌,这些旧家具,存着家的记忆,存着乡愁。”他说。
他说服族人,腾出严氏宗祠,给这些无处安放的乡愁一个“家”,即嵩山民俗文化博物馆。
更令人震动的是,后来他将所有藏品,包括他视若生命的龙文物,通过公证方式全部捐赠给社会。也可以说,他将半生心血,全部捐了出去。
由于持续举办多届百节龙游乡送福活动,且两座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开放,嵩山百节龙的名气越来越大,前来旅游观光、研学的游客也日益增多,2020年5月,严基树荣获文旅部“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称号。
2021年,“嵩山百节龙”也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严基树荣获文旅部“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称号
祠堂中的非遗,如何走进寻常生活?
如何让非遗“走出祠堂、走进生活”?这是严基树近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百节龙研发基地成立后,严基树团队先后与武汉大学、湖北美院等多所院校合作建设研学基地,共同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伴随着花湖国际机场落地鄂州,严基树团队迅速抓住区位升级的历史契机,提出“三大融合”:非遗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与乡村治理互促共进、与机场枢纽战略协同发展。
博物馆中的龙纹藏品
“鄂州花湖国际机场是窗口,嵩山百节龙是请柬,我们要让世界从这里看见中华民族的根。”严基树说。
如今,“百节龙路”正式路名获批,民俗文化园完成立项,一条龙形水系将串联古亭、龙井、博物馆与体验区。非遗不再抽象,它变得可触可感,成为乡村振兴中最具辨识度的文化地标。
严基树不仅授徒传艺、出版专著,更开发文创、注册商标,推动百节龙从年节仪式走向日常产业。
2024年12月,伴随着“春节”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喜讯,严基树守护一生的“嵩山百节龙”也跃入世界舞台,正式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记忆。这一刻,乡土故事汇入了世界的江河。
2025年3月,严基树被认定为“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名衔虽重,他说:“我最大的愿望,不是留下名字,而是让故事有人听、这条龙有人接。”
于是,他依然步履不停,走进学校、踏入社区,将龙的故事一遍遍讲给更年轻的人听。在他心中,传承不是名录上的一行字,而是一盏灯点亮另一盏灯,他用自己的生命,接续着这条龙的温度与呼吸。
后记:这是第二次采访严基树。随着采访深入,才逐渐感受到,严基树老人作为一位乡村文化守护者,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使命担当,将一项濒危的民俗活动,从单纯的民间信仰和乡村仪式,提升为凝聚民族情感、承载时代精神、促进乡村振兴,并最终被全人类共享的文化遗产。其内在真正的内在原动力,其实是一种从“文化自发”到“文化自觉”再到“文化自信”的个人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