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黄开建在《一马三司令》创作的日子里
2024-07-29 11:19 今日文教周刊 雷越 黄开建
雷越 黄开建
《一马三司令》是一部传统抗战大剧,电视剧故事原型,根据山东周村地区历史上的真人真事改编。2017年春节刚刚结束,我受朋友邀请,曾经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北门外的一个小宾馆里,不分白天和黑夜,每天创作16个小时,连续工作了二个多月的时间,最终按照片方要求,顺利完成了电视剧《一马三司令》的可拍摄性剧本。当我创作到马家三兄弟为抗日战争全部牺牲的时候,在那个没有窗户,没有光亮,白炽灯开关一闭,四周围完全黑暗的小房间内,我再也抑制不住压抑了许久的心情,面对笔记本嗓音哽咽,眼泪如雨而下。
回味起那段艰苦难忘的创作,当时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至今让我不堪回味,许多年过去了,那段难忘的创作岁月,至今让我心有余悸。|当时,春节假期刚刚结束,有朋友叫我去参加一个剧本的修改润色创作,我了解到这个项目曾经有多位编剧进行过创作,剧本始终达不到拍摄要求。当时的剧本进展情况是:如果剧本不能够顺利完成,剧组在当年五一之前不能够开机的话,拍摄资金就会收回,拍摄计划就会停止。
我面对邀请,连续二次拒绝了对方的邀约。因为,我知道这种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电视剧,剧本修改工作难度特别大,他不仅仅要符合导演、制片人的拍摄要求,而且还要在尊重故事原型人物的基础上,还要达到当地政府,以及故事原型家族人的满意。
剧本创作有难度,难度之大,无法形容,要不然从前的多位编剧不会半途而退。
友人打来电话,我再一次拒绝后,友人说:黄老师,我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邀请您,是因为您是研究义和拳方面的专家,出版过长篇小说《义和拳那些事儿》,熟悉山东的近代史,另外,您是山东人,了解熟悉山东的民风民俗,而这部电视剧,恰恰是反映了山东的抗战故事,所以我这才不断邀请您,要不然,您过来看看,来给出出主意,指导指导工作。
朋友言辞恳切,我就抱着来看一看的心情,走进了八一电影制片厂北门外的一个办公室,我见到了八一电影制片厂文学部的乔主任、张玉忠导演、制片人杨鹏、统筹孙素坤等人。我了解到了电视剧《一马三司令》是讲述: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山东地区长山县中学校长马耀南,深感“教育救国”的愿望已化为泡影后,忧愤中依然举起了抗日的大旗。
马耀南的二弟江湖好汉马晓云,三弟酒业老板马天民,紧随大哥的脚步,三兄弟国难当头,不畏强暴的义举,更是带动了马春来、李向东、樊云清、张殿臣、高宏远、张国千等山东当地,一大批热血好汉参与到抗战中来。他们杀鬼子,炸碉堡,收复邹平,攻打济南,是全国抗战历史中,在敌后一支不可忽视的武装力量。他们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至今还在当地百姓中流传和歌颂。
作为一名山东籍的作家和编剧,有责任和义务创作好这部影视剧作品,我什么也不说了,在没有签订任何协议与合同的情况下,当天就投入到剧本的研讨和创作之中。
由于是刚刚春节结束,一些应酬还在不断地给我打电话,我完全关机拒绝,制片人我的老乡杨鹏亲自带领爱人到宾馆送来水果,对编剧团队进行慰问。当他了解到我每天工作16个小时的时候,对我说:当前创任务重,我们要拿出军人战场上敢于牺牲的精神,每天要工作18个小时,或者20个小时的创作。制片人杨老师当时的话语,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剧本写作的紧张状态。
剧本创作中,我在尊重历史史实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挖掘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故事的传奇性。并融合进山东鲁中地区的民风民俗,使剧中既有轰轰烈烈攻城杀敌的战争画面和山东好汉深入虎穴杀敌的传奇故事,亦有山东当地如诗如画的民间风情,剧本创作融合思想教育性和娱乐观赏性的同时,一定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剧本创作完成,在得到剧组制片、导演、统筹等各方面认可后,又拿给《一马三司令》故事原型的马氏家族后人看,几十位马氏家族的后人,反复阅读剧本后,提出了36处修改意见。并在山东当地宣传部和文联领导国部长、雷主席等人的陪同下,马家后人与我进行了沟通交流。我按照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态度,在尊重马家后人意见的基础上,顺利的进行了修改,拿出了剧组和马氏家族,以及当地政府部门都非常认可的《一马三司令》可拍摄剧本。
《一马三司令》剧组顺利在山东周村和山东临沂红色影视基地开机,共分A、B两个组,剧组人员不下二三百人,多的时候四五百人。这期间我作为编剧,每天利用吃饭的间隙,共同与张玉忠导演一起讨论明天的剧本拍摄情况。而且还要创作出明天的拍摄扉页发到群里,好让演员、摄像、灯光、录音等各组人员熟悉剧情,以便剧组进行更好的拍摄。
电视剧《一马三司令》先后在中央电视台一频道和八频道隆重播出,在国内外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想我的那点付出,那点点辛苦和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呢?这比起马家三兄弟,为了民族的解放而牺牲的壮举,我的那点付出又是多么的渺小。因为我们更应该感谢马家三兄弟,感谢那些为了祖国的解放,为了民族的大义,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先烈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