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文化之旅>>

诗意人生

文/李凡
        在不了解苏东坡之前,我只是从“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看到了他的豁达与洒脱。后来读到《水龙吟》中的诗句“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惊奇于苏轼在豪迈洒脱的背后还有如此温婉的一面。于是,我通过诗词去了解他不为大多数人知的其他面。
       铁汉柔情“反差萌”
       自古以来,苏东坡就被列为豪放派诗人的代表,随便吟几句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无一不体现着他开阔的胸襟与豪放的气度。但苏轼在《江城子·孤山竹阁送述古》一词中:“翠蛾羞黛怯人看。掩霜纨,泪偷弹。”描写了一个女子伤心流泪的场景。单从这句看来,我们很难想象这是豪放派诗人苏东坡的作品。但是苏东坡作为一个成熟的诗人,不只有单一型性格,他在豪放的同时也有着女子般细腻的性格。在这首词中,他从女子的角度描述饯别时的情景。歌妓因这次离别而伤心流泪,却又似感害羞,怕被人知道而取笑,于是用纨扇掩面而偷偷弹泪。这是传统的婉约词,摩写细致,语调柔婉。
       在苏东坡时代,酒筵公务之间与歌妓相往还,是官场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他了解歌妓们的思想与生活,尊重她们的人格。“知己知彼”方能将歌妓的情态、内心有分寸地表现出来,艳而不俗,哀而不伤。
        自我与物之融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首《题西林壁》,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人的启蒙小诗。
山的样貌会因为观者观看的角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换个视角,我们能看到不同的美景。有人或许会对这首诗做出这样的解读。诚然,从字面上解读,这首诗有这样的含义。但或许更进一步的探究才能懂得苏轼想表达的意味。
实际上,无论视角如何变化,都只是在做“看”这一个功夫,因为我们把万事万物都当作了观赏的对象。当我们看风景时,我们试图将它纳入某种审美体系之中,以此来获得自己的认可,以及自己的判断获得知识体系的认可。客体与主体之间呈现的是一种割裂的状态,事物的真性被这种状态所遮蔽。若想让这种真性呈现,只能是消除“我”与世界的界限,达到天人合一。因此,要“识庐山真面目”,我们真正融入景中才是正确的答案。
       玄远幽深哲理诗
       刚踏入仕途,苏轼用“泥”“西”两字做韵脚,给弟弟子由写了《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开头一句疑问,芸芸众生在这世间追求名利,到头来应该就像漂泊无定的“飞鸿”,无意间停留在苍茫的雪泥之上,本意欲留下“指爪”,然而等到雪消泥融的时候,又会剩下什么呢?这是苏轼对人生无常如“梦幻泡影”的感悟,透出玄远幽深的禅思。“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往日崎岖还记否”的意蕴类似于“轻舟已过万重山”,人的一生会有大大小小的挫折,然而无论多高的山,多大的难题,走过之后,蓦然回首,发现昔日困住自己的高山已经成了小小的土坡, 我们已然站在了更高的地方。虽然记忆中有过往,但是不必执着,这才是了悟之后的选择。
        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有境界者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苏东坡的才思与性情吸引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士。我们也应努力追寻先生的足迹,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追寻自己的真性情,从先生的作品中汲取精神力量,开阔自己的眼界与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