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课改前沿>>

数学学科中的德育渗透

                            湖北省钟祥市冷水镇初级中学   李伏成

      为了推进课程改革的新发展,有效落实学科德育,拓展课程德育的研究,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真正落实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目标,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我们对教学中有效落实学科德育思考与建议如下。

      一、数学学科德育的重要性
      学校里,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的主渠道,德育自然也要借助各门学科的教学进行实施。社会科学的德育内涵比较明显,知识和品德的融合相对比较容易。至于自然科学的各门学科,由于反映的是大自然的客观规律,而规律本身没有阶级性,也不因民族的不同,国家的差异、人品的高下而有任何的区别。因此,自然科学学科进行德育的途径比较少。其中尤以最为抽象的数学学科离开德育最远。但是,数学也是人创造出来的意识形态,必然会打上社会的烙印。同时,教师和学生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如何理解数学、运用数学、欣赏数学,依然具有人文色彩,数学同样可以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加之数学是学校中的主课,通过数学教学渗透德育,开发数学学科德育功能,尤其显得重要。
        二、数学学科德育总体设计
       经过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对数学教学的德育可以获得以下的规律性认识:一个基点:热爱数学。三个维度:人文精神、科学素养、道德品质六个层次(按数学本身,数学和数学以外领域联系的紧密层度排列)
第一层次:数学本身的文化内涵,以优秀的数学文化感染学生;第二层次:数学内容的美学价值,以特有的数学美陶冶学生。第三层次:数学课题的历史背景,以丰富的数学发展史激励学生;第四层次:数学体系的辩证因素,以科学的数学观指导学生;第五层次:数学周围的社会主义现实,以昂扬的斗志鼓励学生;第六层次:数学教学的课堂环境,以优良的课堂文化塑造学生。
      数学教学中落实学科德育目标,我们觉得应该从数学本身的价值中体现其道德价值,而不能从数学外部硬性赋予德育功能。数学的智育和德育做到真正的融合,才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三、关于“一个基点”和“三个维度”
       数学教学中体现德育的前提是“让学生喜欢数学”,衡量一个数学教师实施德育是否成功的基本标准是“学生是否热爱数学”。可以说,让学生热爱数学是数学学科德育的基点。如果学生只是奉命学习数学,为功利学习数学,甚至讨厌数学,那就什么都谈不上了。
       喜欢数学,承载着许多德育内涵。一个学生能够从喜欢数学开始,进一步热爱是非分明的数学真理,追求数学理性的科学精神,接受数学真善美的熏陶,崇敬数学先贤的伟大贡献,数学德育的基本要求也就达到了。
从历史上看,进行道德教育的渠道,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权威的指导,通过政府部门、社会机构、贤达名人等发布的指导性建议,传统经典的诵读等,使人们受到道德教育,其次,依靠舆论的约束,每个时期都有一定的道德规范,社会的舆论制约着人们的行为,让人们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第三则是文化的熏陶,学校教育、民俗传统、文学艺术、科学意识等等。无声地感染着人们的心灵。数学是一种文化,因而数学教育是第三渠道的一部份,能给学生以某种文化熏陶。
       既然只是一种文化熏陶,数学教学的德育功能就是有限的,不能指望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养成完善的人格。但是,在今天的信息社会,数学文化越来越显得重要。数学可以很大程度上使人脱离低级趣味,使人具备健全的思维品质和道德取向。
       四、关于“六个层次”的设计
       从喜爱和热爱数学开始,我们要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展示数学德育的六个层次。展开的顺序是从数学本身的文化到本身的数学美,再纵向跨到数学史,若能上升到数学哲学层次则更好,同时要联系数学以外的现实,最后则是形成课堂氛围和课堂文化的确立。以下对上述的做法依次作简短的阐述。
       最核心的当然是数学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即数学文化。从数学本身看到理性精神的价值具有文化层面的内涵。例如,数学的对称其实和“上联对下联”想法差不多。几何学的“对称”和文学上的“对联”,都要变,又都保留一些东西不变。数学对称的不变量(长度、角度不变),就相当于上、下联之间“工整对仗”的不变性。再比如,初唐诗人陈昂的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怅然而涕下”。这是人类对“思维时空”认识的文学化。这样想开去,数学文化就非常丰富。
       第二层次仍然是数学所固有的数学之美。数学美一般只是说“黄金分割”,二次曲线等几何外观的美,但是更重要的是中小学数学中固有的美。
       第三个层次,要稍微离开数学内容本身,联系到它的发展历史。说到数学史,自然就会联想到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借以增强民族自豪感。例如,祖冲之的圆周率计算比外国早多少年是最常见的例子。这当然是对的。但是也要注意不能走上狭义民粹主义的道路。因为中国古代数学尽管有辉煌的成就,但是总体上比埃及、巴比伦、和古希腊的数学要晚。数学史的德育功能,不能只是建筑在“祖先的某项工作比别人早多少年”的基础上,而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地分析,基点应放在今天如何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实际行动上。“拿来主义”、“洋为中用”仍然是我们应该遵循的。
       第四个层次则是哲学上的分析。通常只是说“正与负、乘方与开方、微分与积分”等等矛盾的揭示,函数是变量,“辩证法进入了数学”,正面联系辩证唯物主义的几个观点很好,但是不够。其实,正确的数学观需要老师培植。现在弥漫在数学课堂中的“数学=逻辑”的观点,把美貌动人的“数学女王”用X光拍成了一幅骨架的照片,毫无生气。树立正确的数学哲学观,才是我们应当做的重点。
       第五个层次要离开数学联系社会现实,但和数学紧密结合。这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用等比数列求和,探究“我国GDP增长、人口增长、购房贷款、环境保护”等等,非常之多,这是进步。但是,联系实际也有深浅之分。例如,同样是“数列求和”,可以联系旧社会的高利贷,“驴打滚”的利息即今天的复利。但是如果阐述超经济的剥削使杨白劳还不起债,这就把用数学和阶级教育结合起来了。德育的运用在于巧妙的设计。
       最后一个层次将离开数学本身,仅就课堂文化的营造来进行德育教育。其中包括老师的个人魅力的展示,课堂民主的发扬,班级的团队精神,和谐的同学相处等等。当然,数学课堂特有的气氛,也是应该注意的,数学的答案通常是唯一的,数学课堂主要是“思想实验”,数学难题可以锻炼学生的勇敢、正直的品格。例如,有一个船长年龄问题:“一条船上有75头牛、32头羊,问船长几岁?”这明明是一道“不能做”的题目,结果大多数学生却“能”算出来75-32=43(岁)。这涉及到坚持真理的自信问题,也正是数学教师进行德育的契机。
       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科内容的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是自然的、水到渠成、顺势而为,切不可牵强附会、霸王硬上弓。否则,容易陷入庸俗、可笑的状态。同时对数学教学造成损害,也可能牵扯教师更多的精力。最后,让我们一步步地展开上述思考与建议:一个基点,三个维度、六个层次,开展不同类型、丰富多彩的数学德育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