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文教视点>>

立德树人,感恩教育永远在路上

                           山东省莒南县第三中学  庞金亮
      摘要:当代社会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挑战,既不是技术革命,也不是经济发展,而是道德问题。本文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向度指出了青少年缺失感恩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加强感恩教育,会使人们的思想修养、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得以改观和完善,立德树人,感恩教育,永远在路上。
      关键词:情感缺失 感恩教育 立德树人 文化传承
      一、青少年情感荒漠亟待绿化
      曾读到一篇中学教师的文章,说到给学生讲解朱自清名篇《背影》时的困惑:尽管讲得声情并茂,学生却似乎不为所动,反而对文中的父亲费力攀爬月台、穿过铁道、最后捧回几只桔子的举动提出质疑,“这是否属于违反交通规则?” 无独有偶,还听一位语文老师讲过一件事。她以《令我感动的一件事》为题给学生布置作文,结果发现大多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于是问学生,难道没有更让你们感动的事吗?学生纷纷摇头,她还不甘心,循循善诱道:“生病时,父母有没有连夜送你上医院,通宵守护着你?学习到半夜,是不是煮好了夜宵放在旁边……”这回下面活跃起来,大部分说有过,“那你们不感动吗?”课堂霎时又静了下来,忽然有学生说“这都是理所当然的呀”。
      亲情竟造如此冷漠,这反映了部分青少年的心灵情感荒芜了,没有感动,感恩更无从谈起了。一些有识之士指出:当代社会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挑战,既不是技术革命,也不是经济发展,而是道德问题。一个道德情感贫乏、缺少感恩的人是不会真正关心他人和社会的。不懂感恩就永远摆脱不了小我的狭隘焦虑和冲突,就永远不会拥有温暖感,永远游离于人们这个大系统之外。Adele说过,“一个只关注自我的个体,是社会中的畸形人”。立德树人,先从感恩教育开始。
      二、孩子感恩情感缺失的原因探析
      孩子们为何不会感动了呢?家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家是最微型的社会。家长对青少年感恩荒漠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是家长以子女为家庭中心,一切为子女着想。对子女倾尽心血,奉献所有,吃喝拉撒,全方位服务,而父母却不要求子女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习惯于包办孩子应为长辈所付的责任。孩子在家里得到过多的关爱,往往容易形成自我中心主义的性格,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而不考虑家里其他成员的感受。二是大多数家长重智轻德,不注重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责任心感恩心。最近浙江省教育厅拟把“记住父母的生日”列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人质疑这是没有必要的。
      孩子们为什么不会感恩了呢?学校教育责无旁贷。在许多学校,呼吁多年的素质教育远远没有扎下根。素质教育仅仅是口号,是装饰,而应试教育依然畅通无阻。以高考集中营著称的安徽六安毛坦厂中学和河北衡水二中是整个中国教育应试的缩影,学生学习压力大,备考如服刑,夺分似拼命。学校不重视人格教育,不重视情感教育。看看各地高三教室和走廊墙上的雷人标语,就明白我们的教育是多么离谱:提高一分,干掉千人;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不像角马一样落后,就要像野狗一样战斗……这是灵魂的教育吗?这是人性的教育吗?不是,这是分数的教育!感恩缺失背后隐藏着是教育的缺失。
      孩子们为什么不会感恩了呢?社会环境的土壤有待改善。社会环境是学生道德成长的土壤,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心灵。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的变革导致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市场经济体制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造成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泛滥,导致了部分青少年感恩文化的缺失与断层。加上受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一些人盲目地追求所谓“个性”,片面地理解所谓“自由”,漠视宝贵的亲情、友情、师生情,从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精神“真空”。出现了“以怨报德”、“善无善报”的事情,比如“老人倒了不敢扶”“救人反被讹”等现象严重挫伤了人们热心助人的积极性,使人在感恩路上望而却步。另外,青少年经常沉迷于网络里,经受网络暴力浸染,冰冷无情的虚拟世界严重侵蚀着青少年的心灵,并消解了家庭、学校教育的积极成果,逐渐使他们感恩意识淡漠。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只会受恩而不会感恩。众所周知的歌手丛飞,他靠唱歌义务资助了许多学生读书,可是在他自己身患白血病却无法资助别人时,竟无一个被捐助过的人到他病床前看望他,甚至还有人盼望他病好之后继续挣钱给学费。著名慈善大家陈光标也说过:“我帮过许许多多的人,其中有九成都不懂感恩。我在老家也帮助了很多人,可有人在街上看到我老远就躲开了。”2011年6月7日,药家鑫,西安音乐学院的高材生,一个“成长道路没有污点,学习优秀,得过各种奖励的”好学生,在一次交通事故中把倒地呻吟的张妙用刀砍死的“好学生”,被执行死刑;2016年北京大学学生吴谢宇,杀死母亲谢天琴后潜逃;李政道博士的一位高足——中国留美博士卢刚,因论文落选,竟然开枪打死了4位太空物理学家和自己的获奖同学……当情感家园被培育成了盐碱地,当感动感恩枯竭,人性也将随之泯灭。可不可以这样推论,缺失感恩之心的人,智商越高,对人类的危害越大?
      三、立德树人,感恩教育永远在路上
      感恩教育,先从家庭开始。孩子对父母的感恩是最原始的、本能的感情。如果这种感情被唤醒,那么以后就会把这种感情迁移放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甚至整个国家和社会。卢梭说过“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感恩教育主要实践的舞台在家庭和社会,并以具体的细节的诱导,如看似琐碎的小事,唤起学生的感恩情结: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对帮助过自己的人说声谢谢;让孩子定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爱心捐助活动等,培养孩子奉献精神。从细节中培养孩子的感恩心理,在其心里埋下爱的种子。
感恩教育,学校是主阵地。不容忽视的是,国内多年以来的应试教育,偏重学科本位,忽视学生情感品质的培养,导致年青一代很多人的道德感价值观的缺失,人际互动中不负责任,缺少感恩,自私自利的倾向愈来愈明显,而这些都是情感教育匮乏的结果。
     针对这种不良倾向,我们除了要结合教材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情感教育外,也应也大力提倡国学教育,文化传承,以期待从思想根本上矫正当代教育中出现的种种情感教育的缺失,因为国学自古以来就被看做人性之学,例如《弟子规》里面的“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就构成了一条情感教育主线,终极指向提升教育者的情感品质,这正是国学教育的宝贵财富和特色。国学经典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会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提升着孩子们的素养。
      感恩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助力。感恩教育是一个全民总动员的复合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都承担相应的责任。社会对于感恩意识的宣传应充分及时,利用各种媒体大力树立和宣传感恩的榜样,鼓励孩子们积极从事感恩活动,收获感恩的快乐。让孩子们心怀感动这个时代,感恩这个时代,用更深刻的感恩之心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进而实现我们的伟大中国梦。如此,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文化传统将会更加强大,我们小家大国将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崛起之路才能更加顺畅平坦。
立德树人,刻不容缓。感恩教育,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年.
      [3]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J]岳麓书社,2002年.
                    (编辑:红研)

    立德树人,感恩教育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