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正心国学>>

跋 易——道德经对现实社会的意义

跋 易——道德经对现实社会的意义
                       李传文(左)与任法融道长(右)
                     ——道德经对现实社会的意义


            安徽省安庆市道教协会副秘书长李传文

欣值奥肯国际高峰论坛暨奥肯国际十周年庆典之际,吾将《老子道德真经》的“跋易”与大家分享共勉之。何谓“跋易”,即作者本人对《老子道德经》的一些个人的、浅析的看法与认识,并将心得与感悟以及学习的经过分享给大家。“跋”源于古人对书的后记说明或是序与跋的合称,也作“叙”,或称“引”,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宗旨、编辑体例和作者情况介绍,置于书后的称为“跋”,对作者的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易”就是简单、容易,相对“不费力、不费事”的意思,通过把这些作者个人的领悟情况及经过介绍给大家,也告诉大家一个朴实的道理就是:“天下之难事从易起”。

盛世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时代主旋律。那么,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缘有幸敬印《老子道德真经》,正是出于这个想法。谨在书末留若干页,有些感悟想与诸位分享,浅略谈谈自己学习、思考《老子道德真经》的思想启示与感悟。一己之见,恳请诸位批评指正。

近人治学,皆知注重材料与方法,但此之前,当知先应有一番意义,意义不同,则所采用之材料与其运用材料之方法,所习得学问之深浅高低,亦将随而不同。即如学习《老子道德真经》,其精华篇章及精辟论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大背景下,于帮助我辈化解其所遇之忧思困苦一途,仍具十分积极之意义。

黄茅白苇,一望皆是,虽是材料不同,而实使人不免有陈陈相因之感,然则本版《老子道德真经》采众之所长,体例规范、释义明晰,于初学者而言大有裨益。

近年来,我潜心研读《老子道德真经》,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不可胜数,我自己回想起来不禁叹然!细细思来,除却《老子道德真经》的奥妙之外,还源自我对传统文化的热切喜爱与执着追求。

《道德经》又名《道德真经》、《老子》等,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部著名经典,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李耳(又名老子、老聃)所著。《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代表作,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被誉为“万经之首”、“万经之王”、“经中之经”。《道徳经》也是世界上发行量较大的文化典籍,德国大部分家庭都有一本《道德经》。在战国时期韩非子就有《解老》、《喻老》篇,说明当时就有其著作行世。因为它距今时间久远,文字古奥,内容艰深,于是注家蜂起,版本众多。《任法融释义经典:道德经释义(修订版)》(任法融: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原会长)是对《道德经》的释义。《老子道德真经》不仅包含着深奥的哲理,而且蕴含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等诸多方面的基本素材,内容包罗万象。它以罕见的深度、广度和精度而闻名于世。它不但吸引着我国古代万千的学问家为之作注,探其玄秘,释其奥义,而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西方科学家步入这一古老殿堂,探索其中的重大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探究古代智慧的底蕴。

距今的2200多年间,注解《道德经》的著作有几百上千,这千百种著作的作者按朝代分有先秦及宋、元、明、清、近代、现代、当代;若按身份划分有学者,有王公大臣、将军、诗人、画家,甚至还有四位皇帝。

唐玄宗在位四十五年,对老子及道教的尊崇达到了顶峰。他于735年和755年两度对《道德经》进行注疏,并诏颁天下。在中国道教发展史上,宋徽宗当政的第八年,亲自注疏《道德经》,并颁布全国。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平民。他重儒并不妨碍他对老子的喜爱,他于1374年亲自注解《道德经》并作序。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他御注的《道德经》为我们展示了帝王之家、政治家、军事家看《道德经》的新视野。通观华夏五千年历史文明,能为历代帝王关注并亲笔御注之著作惟有老子《道德经》一书,从而给《道德经》研究留下了许多佳话。尽管诸位帝王之人生经历各异,对《道德经》的理解与认知也各不相同,但诸位帝王对《道德经》的重视给予我们许多启示。

老子通过《道德经》传授给后人的是最高级的人生智慧、人生哲学,也是最高级的“人生艺术”,我们要打开智慧眼,才能够看到《道德经》里面的精髓。《道德经》总共八十一章,五千余字,其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纵贯古今,包罗万象,字字如珠玑,句句含思想,可谓“微妙玄通,深不可识”。《道德经》是一部万年活书,不同的社会形态,对它有不同的读解;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它有不同的诠释。

中国清代大学者纪晓岚赞其为“综罗百代,广博精微”。中国“当代圣人”鲁迅颂之为“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德国著名哲学家、诗人、散文家尼采评其为“老子思想的集大成者——《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中国汉代初期及唐朝以老子思想治国,先后开创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品读经典,开卷有益。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所以,《老子道德真经》对新时代时期的中国及世界的政治经济、社会管理、文化教育及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发展和进步,具有十分重要和积极的指导意义。今天的很多社会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均能在老子思想中找到很好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老子道德真经》被誉为“经中之经”、“万经之王”、“千古绝学”,是人类的最高智慧。它是一部教我们怎样做事、怎样做人的书;是一部充满生命能量,能让灵魂再生的书;是一部百读不厌、常读常新的书;是一部一辈子都读不完的书,更是一部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老年养福、道人修道的修道养真宝典。现代社会许多人对物质的追求超过了对精神的追求,渐渐泯灭了道性,丢失了本真。《老子道德真经》可以让我们道性复活,找回那个原本快乐无忧的真我,可以让我们打开心结,度过一个快乐幸福的人生!

笔者近几年来对老子《老子道德真经》做了一些研究,有了些许感悟,中国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说,有中国文化就有道家文化,道教文化博大精深,涉及到宇宙、世界、人生的方方面面。下面谈谈我粗略的看法和体会。不妥之处,望各位批评指正。

一、《老子道德真经》中“道法自然”的价值追求

《老子道德真经》中对“道法自然”的价值追求,是老子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人类所处的整个[删除]环境,从而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深刻的领悟,这种领悟,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其超然的、领先的独到之处。

《老子道德真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其意思是,人类的活动及统治者的行为要遵循自然法则,按科学规律办事。这里蕴含了“科学”、“规律”等观点。第三十二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其意思是,天地调和,从而降下雨露,没有分配指令而人们公平的受到润泽。这也寓意,要注重保护环境,努力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协调发展。这里蕴含了“公平”、“公正”、“协调发展”等观点。第二十三章“失者,同于失。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其意思也是,人同自然和谐相处,自然也与人和谐相处。这里蕴含了“和谐共处”观点。第七章“天长地久。”寓意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这里蕴含了“可持续发展”观点。因此,《老子道德真经》蕴含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十分崇尚和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说最早、最系统地提出顺应自然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就是老子。他认为:人是自然界即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的一切行为应当顺应自然(即遵循自然规律)。这一思想,便是老子的“天人和谐”思想。其核心内涵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所谓“天人和谐”,实际上就是“天人合一”,即要求人与自然界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而不是人与自然界相分离,甚至于相对立。人类只有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性,并在与自然相处时顺应和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对于当前人类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环境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如今,面对令人担忧的生态环境,人类不得不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一方面,被公认为人类文明之杰出成果的《老子道德真经》,毫无疑问可以为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有价值的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我们人类便可以从中获得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智慧和启示。

那么,人类应该如何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呢?毫无疑问,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类在对待与大自然有关的一切活动中,都应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最高行为准则,就是要顺应万物自然生长变化的客观规律,而不以人为的强制方式去改变它,去干涉它。同时,人类在获取利益的时候必须要有所节制,要懂得“知足”、“知止”。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天人和谐”的境界,从而使人与自然在和谐的环境中共生共长,以求得人类自身的长久发展。

因此,我们应当从《老子道德真经》中获取和运用其“天人和谐”、“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老子道德真经》中丰富的人生哲学思想

以老庄为主要代表的道家学派与儒、佛并立,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体系。《老子道德真经》在文学、哲学、宗教、政治以及美学等方面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认为,《老子道德真经》对后世的影响主要应该在人生哲学思想方面,仔细领会,将有助于个人思想的成熟、进步。

首先,《老子道德真经》内含典型的道家思想。如《老子道德真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又如第八章“上善若水”、第二十二章“夫唯不争”、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和第四十一章“上德若谷”等等。此外,《老子道德真经》中还体现出许多哲学上思辨的色彩。简略举例于下。

(一).《老子道德真经》中从量变到质变的循序渐进观点。如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出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

(二).《老子道德真经》中对立统一的观点。如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

(三).《老子道德真经》中矛盾相互转化的观点。如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四十二章“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等等。

其次,对每一个人来说,《老子道德真经》中还包蕴着及其丰厚的人生哲学和经世致用的处世态度。

(一).无私的精神。老子认为道生万物,德养万物,都是无私的,人依道而行,也应如此。他提出的“圣人无私,圣人无藏”,“既以为人,既以与人”,“执左传而不责于人”等等都是无私的表现。用今天的话来说:有道德的人不多占财物,也没有必要多占财物。尽自己的能力为人群服务,使他们得到好处也不要求报答。老子的无私也不是要求我们不为自己着想,而是先人后己,先公后私。在他看来,“圣人无藏”反而自己能“有余”,尽力为他人自己反能“愈有”,也就是他所倡导的“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二).容人的雅量。老子认为“天地之间,虚而不屈”。意思说天地广大无所不容,人效法自然,就要“虚其心”,能虚怀若谷,就是“上德”。惟虚能容人,所以“人无弃人”,惟虚能容物,所以“物无弃物”。惟虚能宽大,所以能“报怨以德”。惟有虚能变通而不偏执,所以对于善人固然能以善相待,对于不善之人,也能以善相待了。

(三).谦退的态度。老子认为大道“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所以人也应该自谦。自谦的表现就是“不自大,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自谦是会受益的,不自大,反而能成其大,不自见反而能明,不自是反而能彰,不自伐反而有功,不自矜反而能长。谦的反面是骄,骄的表现是:自大,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而骄是会“自遗其咎”的:自大反而不能成其大,自见反而不能明,自是反而不能彰,自伐反而无功,自矜反而不能长。由于谦虚,所以不与人争,“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只有不与人争,才能使天下没有人能争过自己。不争的人是上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上善的人就像水一样有利于万物而不争,甘愿处于众人所讨厌的坏地方。

由于谦虚,所以不敢为天下先,甘愿居后甘愿处下,然而事物的发展是辨证的居后反而能身先,处下反而有好处,就像江海处于百川下游,而百川都归于江海即自然。

(四).生命为本的理念。老子指出,人们首先要分清“内”和“外”的关系,这是养生之道的核心。“内”就是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外”就是身外的名与利。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名声和生命比起来哪一样亲切?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贵重?得到名利和丧失生命哪一个更有害?)在这些问题上,世俗之人最容易犯糊涂,往往轻身而逐名利,贪得而不顾危亡。在老子看来,只有生命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功名利禄、声色厚味都是身外之物。世俗之人由于分不清内外,一味追求感官刺激和物质享受,无节制地放纵自己的欲望,结果残害了身体,损折了生命,因小失大,物极必反。

(五).“反者道之动”、“祸兮福所倚”的人生智慧

老子认为宇宙一切现象,都是由相反对立的形态所构成。万物固然相反对立,但也相辅相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进而指出事物不断朝自己的对立面的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即祸福相倚相伏,祸中有福有因,福而又潜伏了祸的果。老子的人生智慧启示我们:事物永远是处于变化之中的,矛盾随时都可能发生转化。当我们处于顺境时,不能忘乎所以,而要居安思危;当我们处于逆境时,也不要悲观丧气,而应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积极面对当下生活。

读《老子道德真经》他会教给人知晓通达的人生意义,树立恬适自在的人生观,它向往自然纯朴、自足和谐的生活。当代社会的激烈竞争给人们的精神带来某种新的失落,返璞归真的价值取向,一定程度上会使人获得一种更合乎人性的人生体验。

所以,老子哲学对于当代人正确冷静地处理人生得失成败,保持和谐平衡的生命情调,重振生命活力,具有永恒的启示意义。无论人生的成功者抑或失意者,皆可凭借“老子的真经”启迪人生智慧。

三、《老子道德真经》中的“厚德载物”思想

《老子道德真经》第五十四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第四十一章“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可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以上章节,均是引导人们真心向善,修身积德;不争权夺利,要能上能下;崇尚“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方亦厚德载物。

经中,“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多做好事,善事日积月累就象滴水汇成江河湖海而升华为高尚的品德,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就会受到人们的拥戴,恪守道德准则的团体就会与时俱进,健康发展。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之所以历尽沧桑却依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是一代代龙的传人上下求索扬善弃恶的必然结果。如果每个人都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散发出爱的磁场,那将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感也将大大增强。

四、《老子道德真经》对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启示

我认为,传统文化要长期地学,而不是一蹴而就。与我而言,《老子道德真经》,常读常新。作为企业家,更能从中汲取企业管理的高明智慧,以达“上善”之境界。老子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了六个阶段,即道治、德治、仁治、礼治、义治、智治。从道治到德治、仁治、礼治、义治、智治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人类和社会不断坠落,遂渐远离大道的过程。企业有经营之道,如果企业家能运用“上善若水”的思想践行管理企业,按三重境界去实施,把企业管理的智慧,提升到了德治的水平,就接近于大道,达到企业管理科学的高度。这就是“上善若水”对企业家的启示——用道有法。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我们奥肯国际、奥肯律师事务的企业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我们一直秉持“严谨、正直、包容、创新”的文化理念,“肯于学习、肯于进取、肯于担当”。严谨做事,正直做人,学会包容与理解,以创新求发展为原动力,常怀学习进取担当之“心”,勉励自己与企业进步发展。

企业发展的好坏,关键是在人。在选任人才方面,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要唯贤是举。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其意思是,人要行正道,不入邪道。正道很坦荡。第二十四章“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第五章“不如守中。”第十五章“保此道者,不欲盈。”以上章节,其寓意正如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二个务必”思想。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第五十章“出生入死。”均寓意工作要勤奋努力,对事业要有无私的贡献精神和英勇的献身气概。第二章“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均寓意要虚怀若谷,高风亮节,不居功自傲,不贪恋官位。主张功成身退,知足常乐。

五、《老子道德真经》对政治的影响

(一).《老子道德真经》中的政治智慧。作为道家创始人的老子,以冷眼旁观者的姿态来审视社会人生的现象,所以能够看得清晰、透彻。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老子首次告诉了我们社会不和谐的根源,就是因为在[在于]私有制的社会里,执政者不能真正做到“民本”和“均衡”。

在《老子道德真经》中,我们随时随处都能看到“民本”的呼声。其中最明显的当属“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也就是说,最高明的执政者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志,而是以百姓的意志为自己的意志,这当然就是“以民为本”的意思。这句话直到今天甚至是未来都有着积极的政治意义。我们都在强调“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的同时,切不能忽略群众的利益、百姓个人的利益。个人与国家的利益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老子向执政者提出严重警告“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当人民不再害怕执政者的威压的时候,可怕的祸乱就要来了。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周而复始,也在反复验证着老子的这一“谶语”。所以,鉴古知今,我们不能不引以为戒,牢记老子“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训示,真正做到“以民为本”,才是“固柢深根”的长久治国之道。

(二).国家领导人对老子政治智慧的推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非常关注《老子道德真经》中的军事思想,在其著作中引用了“将欲取之,必固予之”的思想。  

1994年6月24日,江泽民同志在参观泉州清源山老子石雕座像前延长了活动时间40分钟,在许久的沉思之后有一段重要指示:“要多宣传老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要把民族传统文化的精萃整理好、宣传好,使‘三胞’和外国朋友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魅力。”“三个代表”中关于“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老子》的“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的逻辑思维具有一致性。

胡锦涛总书记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构,以及“以德治国”、循环经济理论等这些政治主张,在《老子道德真经》中都可以找到科学的理论根据。

习近平同志早在主政浙江期间就引用《老子道德真经》中的名句“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2017年10月14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再次引用这句名言,其目的是告诫全党:居安思危,防患未然。    

习近平在2008年5月13日《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学习 老老实实做人 干干净净干事》文中提到: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度注重克己修身的民族,在这方面我们的祖先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思想遗产。比如,“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等等。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各级领导干部都应当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断增强是非面前的辨别能力、诱惑面前的自控能力、警示面前的醒悟能力,不断提高慎权、慎独、慎微、慎友的自觉性。

2012年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引用《老子道德真经》中的名句“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再次告诫全党要增强忧患意识,学会“下先手棋”,方能立于不败。

2013年3月19日,习近平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回答巴西记者“领导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感受是什么”时称:“对我来讲,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人民重托,牢记责任重于泰山。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人民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只要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

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上的演讲中提到,中国先哲老子讲:“大邦者下流。”就是说,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拥有容纳天下百川的胸怀。中国愿意以开放包容心态加强同外界对话和沟通,虚心倾听世界的声音。我们期待时间能够消除各种偏见和误解,也期待外界能够更多以客观、历史、多维的眼光观察中国,真正认识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

2014年4月,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引用《老子道德真经》第六十三章中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意在强调治理天下是难事、是大事,但这些难事、大事却务必从小事做起。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并推陈出新,形成新的治国理政的中国智慧,这正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总书记为核心的]的党中央高超的政治智慧。

习近平还提到,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2014年9月30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五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中说,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坚持同人民在一起。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为了人民干事创业,依靠人民干事创业。我们要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倾听人民心声,汲取人民智慧,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其中,“以百姓心为心”就出自《老子道德真经》第四十九章。

2014年11月11日,习近平在APEC欢迎晚宴上致辞,2000多年前,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就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涓涓细流,泽被万物。亚太经合组织以太平洋之水结缘,我们有责任使太平洋成为太平之洋,友谊之洋,合作之洋,见证亚太地区和平、发展、繁荣、进步。

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了《老子道德真经》第五章中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意即政令过于烦琐、具体,就可能会陷入穷于应付千变万化实际情况的局面,应对的方式是“守中”——守住底线、守住原则、守住根本,才能万变不离其宗,最终以不变应万变。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了《老子道德真经》第六十四掌中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句话用来说明基层工作创新对于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性。习近平同志引用这句话,在阐明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才可能有大发展、成大事业。

六、《老子道德真经》对世界的影响

在德国,平均每四家就有一本《老子道德真经》。奥地利、瑞士等国还有很多人把《老子道德真经》送给女儿,作为结婚贺礼。黑格尔甚至称之为“真正的哲学”,还承认自己很多思想都源于《老子道德真经》,可惜,中国人对《老子道德真经》、老子都不是很了解,实属不应该,我们应当积极去继承、传承与弘扬老子的真知灼见。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老子道德真经》是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老子被誉为东方三大圣人之首,被美国《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美国学者蒲克明肯定《老子道德真经》是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纽约时报》将老子列为全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在国外,《老子道德真经》被译成多种文字,世界上译本有两百六十多种:德文有64种,英文有83种,法文有33种,荷兰文19种,意大利文11种,日文10种,西班牙文10种,丹麦文6种,俄文、瑞典文、匈牙利文、波兰文各4种,芬兰文、捷克文各3种,冰岛文2种,葡萄牙文、越南文、世界语各1种。(这是统计到20世纪80年代的数字)


七、《老子道德真经》中的养生之道

博大精深的《老子道德真经》,其内含哲学思想与养生之道,对个人身心康寿、事业兴旺都大有裨益。

可以说,《老子道德真经》开创了道家追求养生的先河,提出“清静无为”、“动静适度”、“道法自然”、“重人贵生”、“少私寡欲”等一系列养生方法,追求现世的和超越的人生价值,把延年益寿、长生不死作为探求的终极目标,表现了道家先哲渴望掌握生命规律、延长寿命的人生价值取向。

所以,《老子道德真经》讲述宇宙天地人万物变化规律,内含达到返朴归真,长生久视的理想目标[是]中华养生最高层学问,这对促进宇宙天地人万物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与时俱进有着积极的作用。

八、《老子道德真经》对唐宋文化的影响

道家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的基石,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道家作为支撑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文化支柱之一,与儒家一起成为中华文化的两大主干,至唐宋时期道家又发展至鼎盛。

唐初,政府面对大乱之后的残破局面,统治者在道德教化方面继续发挥“儒为教化之本”的同时,在政治领域内,推崇作为“南面之术”的道家学说,采纳了道家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

武德八年(625年),唐高祖下诏宣布:“老先,次孔,末后释宗”,明确规定了道教在三教关系中的领先地位。也使道教从低层次的粗俗宗教形态发展为高层次、有教养的系统理论形态。

随着唐王朝尊祖崇老活动的深入开展,也把尊老、注《老》,以《老》、《庄》、《文》、《列》为经学文本,对它们进行经学性的诊释当作头等大事。在这种情况下,李唐皇室的祖先及其著作,首先受到重视,《道德经》被奉为经典,开始列入选拔官吏的科举考试内容。道家哲学和道家经学就在以儒家经学为主导的唐代科举考试中,争得一席之地。

至唐玄宗统治时期,统治者更加重视尊祖崇老,从开元十一年(723年)起,玄宗亲自注解《道德经》,用了十年的时间,到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御注老子《道德经》成,至此,《道德经》已经成为比较充实和完备的经学教材。开元二十九年,唐玄宗正式下令设置道举。这样,在唐玄宗所掀起的崇道高潮中,道举最终从进士和明经考试中派生出来,独立发展成为一个科目。

北宋历史上,宋真宗是被认为最为崇道的君主之一,在弘扬道教方面多有所为。真宗时期可谓是道教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真宗时期首先对《老子》、《庄子》、《列子》等道家核心经典进行了大规模的校勘与雕印颁行。且史载宋太宗对《老子》一书极感兴趣,认为“伯阳五千言,读之甚有益,治身治国之道,并在其内。”

九、《老子道德真经》对商界的影响

钱财如水,常散常聚,名利如云烟,时起时落;水最大的特性是柔若无骨,你把它放在什么形状的容器里,它就会变成什么形状。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往低处流;又说,名利不是争来的,夫唯不争,是以不去。历史和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范蠡是一个卓越的战略家,有着过人的智慧,钱财在他眼里就像是水,来去自然,从来没有把它当成是自己的财产,这就是范蠡三散三聚,越是散财反而越有钱的故事。千古而下,范蠡一直被当成商人的始祖,受到世世代代人们的尊敬。

当前,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相继提出发展创意产业的政策,将其视为对未来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具有重要贡献的经济增长领域,并以创意产业的规模和程度作为衡量一国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一个强调虚空智慧,推崇创新美感、注重文化艺术对经济支持的“创意经济”时代历经来临。创意经济时代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新文化形势和新产业形态,正在成为人类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创意经济时代,以心智王天下的智本家们,将凭借和依托《老子道德真经》及中国古代哲学智慧,“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他们承载着“以道启心,以心启智,以智启财,以财启众,众皆归道”的历史使命,奉行“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之原则,以道经商,照亮亿万人民的创新梦想,谱写中华民族新的辉煌!并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十、《老子道德真经》对当代社会青年的启示

《老子道德真经》博大精深,其关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许多真知灼见,至今发人深省。

当今,不仅仅是在新闻、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上,甚至就在我们身边,社会青年群体的生活现状以及不乐观的思想状况也是屡见不鲜,从而引起教育界、社会乃至国家的关注与重视。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功利、享乐、拜金等思潮盛行,冲击着社会青年的思想。表现在就业方面,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底层做起,不愿意做艰苦、劳累的工作,追求享乐生活,有拜金主义思想倾向。

《老子道德真经》给当代青少年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上善若水,有容乃大。《老子道德真经》第八章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作为学生和青年,应该学习水的品德,经常处于低、下、柔弱的地位,不能事事争强好胜。而应树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品质,成为一个思想境界高、知识广博、不自负、不自满、不武断,不固执,人际关系良好的有志青年。

(二).戒骄戒躁,约束自我。《老子道德真经》第四十一章中讲。“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现在的青年急于求成,好求名利,但凡能够创出大事业的人,应该循序渐进,逐步完善,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安于做小事,理智地运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从容易地方开始,从小事成就大业,达成人生梦想。

(三).去奢去甚,淡泊以俭。《老子道德真经》第二十九章中讲“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要求把极端的、非分的、奢侈的、多余的东西去掉,这种“去奢”思想对当代学生与青年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仍有重大意义,奢侈是最危险的东西,虽无牙齿却能吃掉人的思想,虽无双脚却能引入歧途,虽无浓烟却能熏黑人得灵魂,虽无毒药却能毒害人的情操、人格。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这三宝,为人生之宝,当终生持而不失。我们应遵照老子的教诲,长期坚持爱人之心,乃慈之德;节约而不奢侈,乃俭之德;不敢为天下先,乃礼之德。“慈”“俭”“谦”三个字永远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法宝,违背了这三条原则,就会走向极端,铺张浪费,产生不良影响,使人生走向歧途。

(四).智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道德真经》第七十一章中讲“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第二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青年学生不能认为自己什么都懂,对自己缺乏一个客观理智的认识,不能卖弄小聪明,要正确认识自己,战胜自己弱点,自知、自胜、自足、自强的人才能长久,学会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五).无私至善,宽容知足。《老子道德真经》第七章:“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一句话的意思是教育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意欲摆在前头,不以自己的利害作优先考虑,处处为别人着想,就能做到无私至善的理想生活。无数事实证明一味顾及自己暂时利益的人,可能常人的事做不成,更不用说干成大事业。

老子的道家思想并没有告诫世人都去远离尘嚣,远离繁华,清静无为只是一种方式,一种心境,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的就是喧哗中的宁静,一种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如何立身的状态。

目前老子的人生哲学还不能在年轻群体中普及,当然这种思想对社会青年的重要意义也没有被重视,浮躁繁华中,年轻人们首先要学会的其实更应该是冷静的思考。

十一、《老子道德真经》对家庭伦理思想的影响

家庭是由夫妇、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姻亲和血缘关系所组成的一个共同生活体,是构成社会的最小单位,家庭伦理主要围绕家庭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展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所提倡的“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等表明:在传统的伦理道德中,涉及家庭关系的即占半数以上。由此看来,中国传统伦理对于家庭伦理是非常重视的。而吸收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道教尤其重视家庭关系的构建,在道教的许多经典中都有对家庭伦理重要性的论述。道教在吸收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基础上,从其宗教修炼的角度出发,对传统家庭伦理道德做了合乎其宗教教义的发挥,并且在修行实践中将其发扬光大。道教家庭伦理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父慈子孝的亲情伦理。孝敬父母、慈爱子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道教劝善教化的主要道德手段。道教提倡“善报天地,忠报国家,孝报父母,义报师长”,这一思想在具有根深蒂固传统文化的中华大地,自古及今具有极强的生命力。道教吸取了儒家伦理的重孝思想,并且把它纳入到了养生的范畴,关系着每一个家庭,关系着社会的和谐和安定。

老子生活在一个动乱纷繁、道德沦丧的历史时期,读他的著作,常常能感受到这位哲人的愤世嫉俗之慨,《老子道德真经》一书,谈到“孝”只有两次。第十八章说:“六亲不和,有孝慈”,六亲指的是父、子、兄、弟、夫、妇,也就是家庭中所有成员。对此,我们作这样的理解:正因为当时社会连父子、兄弟、夫妇之间都不能和睦相处了,所以才凸显了“孝慈”的难能可贵。在第十九章中,老子又这样说:“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意思是说,废弃了那些虚伪的“仁义”,人们才能恢复孝慈的本性。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老子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极度不满,愈加体现出对“孝”和“慈”这种优秀品质的无限珍视。这种思想和基调,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当今社会,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很多场合下是以金钱作为维系的纽带的。如果在家庭之间,有人为了钱财而全然不顾亲情,就会在家庭关系中造成子孙不敬孝长辈、父母抛弃甚至迫害子女等违背“道”的丑恶现象。虽然,我们也一直在倡导孝敬父母,慈爱子女的良好风气,这样的说教约束性不强,更主要的还是因为缺乏神圣性和威慑性,使得其效果不太理想。而道教的孝寿思想则不同于一般的空洞的说教,因为它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尤其是结合了人们的普遍愿望,成为家庭和谐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勤俭素朴的治家伦理。“勤俭持家”是传统家庭伦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道教要求在个人的生活准则上,强调尊道贵德,唯道是求。为了求道,必须保持恬淡无欲、清静素朴的思想,教人“抑情养性”,“贵生养生”,不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不为个人的私欲而心神不安,始终保持一种“安时而处顺”、“知足常乐”的高尚情操,养成一种开朗旷达的胸怀,“遇人无忤,与物无争”,以崇尚节俭为荣,以攀比奢侈为耻,明确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和“去甚、去奢、去泰”。道教以老子作为道祖,道教伦理的基础乃是《老子道德真经》。千百年来,道教中人遵循老子所倡导的“道”,认真探索,勤学苦练,追寻着返朴归真、长生久视之道,恪守着勤俭素朴的生活方式。道教对人的欲望持严厉地批判态度,道教鼻祖老子认为无穷的欲望带来的只能是恶果,在《老子道德真经》第十二章中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清心寡欲的生活有助于人们保持宁静平和的心态和身体健康,只有超越了世俗社会、超越了物欲,才能最终实现超越自我,真正达到长生久视的成仙目的。

如果人人都能信守道教文化所倡导的个人生活准则,做到“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人们只有从金钱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摆脱个人名利的精神枷锁,才能更好地发展个人的聪明才智,体现人的真正价值,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道教伦理借助神的力量来使人自觉弃恶从善,将伦理道德神圣化和信仰化。它所产生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不仅给道门中人的修仙成道指明了一条道路,也对整个社会人们的行为习惯养成起到了重要的导引作用。

古人讲,诗书传家,可传五代,道德传家,十代以上。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家庭教育离不开经典的引领,一部《老子道德真经》就是家道、家风、家教的最好教材。让《老子道德真经》变成传家文化,去净化每一个家庭,点亮每一个生命,形塑一个公俗良序的道德社会。

十二、李白诗歌与道家道教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由此可见,“道”以生万物,以载覆万物,却无形于名。“道”,植根中土,源远流长,犹如永不枯竭的活水源头滋润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千百年来,不同阶层的人从自身需要出发,在道家思想中吸吮着营养,其中不乏历代文人墨客,而最具代表性的是唐代诗人李白。李白的诗词,深深地刻着道家思想的印迹。他的诗里总是有大气、豪气、骨气、灵气和仙气。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等诗句描写了李白对自然的美产生的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以奔放的情感抒写出道家的“天地大美”。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以水来比喻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桃李如旧时,倾花向我开”,“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这些诗句里的各种景物对诗里的人物都起着烘托作用,将自然的美与人的心灵美紧密结合,人就是景,景就是人,这正是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田家秋作苦,邻女夜春寒”,“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些诗句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关怀与同情,表现出李白对尘世的深刻体验。

从李白的诗歌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道家思想对李白的深刻影响,在李白的诗里,我们总是能感受到那桀傲不驯的气质和愤世疾俗的情怀,他的诗气魄宏大、言辞激烈,是前所未有的,他能写出如此的诗句,不仅是因为有盛唐时代强盛的国力和开明的政治为背景,更是因为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总之,道家思想在李白诗歌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在老庄精神和道教文化的影响下,李白在他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里开垦出精神自由漫游的领地,将想像与夸张植入诗篇,最大程度地实现着心灵解放,营构出一个扑朔迷离,虚实交错,绚彩奇异,气势磅礴的艺术版图。从道教影响的角度说,李白是以自己的出色才情发挥了神仙道教信仰的审美因素,从而使他的作品成为一代神仙美学的独特表现。

十三、道教信仰与当代中国社会现状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历史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连,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

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全国现有住观道士3万余人。宫观是道教徒活动的场所,全国现登记开放的宫观有2千余座。

李耳著《老子道德真经》,奠定了道教的理论基础。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的方法。

新中国成立后,在法律和政策上保证了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1957年,中国道教协会在全真龙门派祖庭北京白云观成立,道教第一次有了统一的全国性组织。“文革”时期,道教遭受极大的破坏。1980年中国道教协会重新恢复工作。道教研究得以延续,全真道“传戒”法统有所恢复,宫观得到修建,斋醮、慈善活动开展,道教重获新生。根据2010年零点公司所做的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大约1.73亿人自称信奉道教,其中大约1200万人是明确的道教徒;还有大约2亿多人信奉祖宗神灵,大约1.41亿人信奉道教财神,大约2亿人信奉海神;大约1.45亿人相信风水堪舆,大约3.62亿人相信命理相学。根据2011年南岳国际道教论坛上的介绍,大陆正规的全真住观道士有近3万多人,散居道士约6万多人,登记备案的道教活动场所3万多座,其中道教宫观约9000座,还有数不胜数、难以计数的民间信仰祠庙。

十四、老子的“无为而治”、“治而无为”

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就是依照道所体现的自然无为的原则和无为的行为方式治国平天下。它是一种高超的政治智慧。“无为而治”主要包括清静之治、自然之治、柔弱之治和爱民之治。它的基本理念主要是要把握好政府行为的性质和程度,尽量减损不必要、不适当的政府干预。政府的主要职能应是为民众自化自成与社会自然和谐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条件。这种治国方略也即依道治国。

老子的无为而治或治而无为方略有以下几个要点:一是把道作为治国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老子说,要“以道莅天下”,要“执大象”,要“执‘一’以为天下式”;二是要以人为本:“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三是客观公正,一视同仁:对于社会上不公正、不公平的现象,老子的主张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要像“天之道”那样“损有余而补不足”;四是严格遵循自然无为的原则:“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是以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几个要点集中体现在老子的一句话上,这就是“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

老子无为而治的方略在汉初和唐初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出现了史称“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的国泰民安局面。

所以,老子关于无为而治和无治而为的理念,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当批判地汲取其思想精华,结合新的时代特点,使其成为富有时代精神的政治理念。

十五、中国道家文化很伟大,老子功不可没

道家文化很伟大,老子功不可没《老子道德真经》是一个完整的[内部具有完整的]思想体系,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我国第一部大道科学圣典,也是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

老子不但突破了个人这个小圈子,而且突破了人类这个大圈子;不但突破了现在这个小圈子,而且突破了历史这个大圈子;不但突破了万事万物这个小圈子,而且突破了天地这个大圈子,将人类的思考范围,从人生扩展到整个宇宙,将个人与社会、与天地宇宙都置于“道法自然”这样一个整体的巨大体系中来,更将有形的万有放到无形的妙无中来,并将此两者有机地和谐统一起来。它的精华便是简明扼要的《老子道德真经》五千言,核心是老子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应该承认,《老子道德真经》首先应是一部哲学著作,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老子说道论德,并非就是只做做学问,说说思想,而是要修身养性、齐家治国。这一点在《老子道德真经》中是随处可见和非常明显的。因此,老子的哲学思想,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虽免不了带有朴素、片面和不彻底性,但确实充满了唯物辩证法,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部分。老子不愧为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深沉智慧的积淀和结晶,传至今日还不时发出亮丽的光泽。

这是老子伟大的创造性奉献,是中华民族以至全人类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以人之道合天之道的成熟完善。他将中华先祖从太古时代流传至黄帝以来的大道,承前启后,发扬光大,从实践和理论上,从修身和治世上,都推进到一个划时代的水平,以至古人将他和中华民族的先祖黄帝并称为“黄老”,他是当之无愧的。

十六、修道成仙,到心灵逍遥自由

道家追求的神仙境界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早期神仙家认为通过炼养,人能得道成仙,可以长生不死,变化神通。后期全真道放弃肉体长生的追求,而注重精神解脱,要义在消除心灵的烦恼与约束,如王重阳所说:“真性不乱,万缘不挂,不去不来。”民国年间陈撄宁大师力图把仙学改造成为一种生命科学,企望用炼养的方式,把普通凡胎俗体升化为超常的有特异功能的高级生命体。从道教信仰者的角度,相信神仙实有,修道成仙,理应得到他人的尊重。从世俗学人的角度,则可以吸收道家神仙思想的营养,用哲学的方式,给予“神仙”以现代的创造性的解释,为人生之路提供一种健康的选择。

“神仙”可以解释成为一种理想的生命状态。神仙有“四大”:大寿数,大功德,大智慧,大自在。

所谓大寿数,是指人通过内养外炼,达到身心俱健,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活到八九十岁以上,做健康的老人,尽其天年,争取最后不是病死,而是老死,也即让生命顺其自然。

所谓大功德,是指人要济世利人,为社会为民众做好事,不做坏事,还要做大好事,积大功德,使精神生命充实长久,这就是老子说的:“死而不亡者寿”

所谓大智慧,是指人要大聪明小糊涂,在物质利益和小事情上有不争之德,在大事情上能明辨是非,有洞察力,有预见性,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明,而且大智若愚,淡然自处。

所谓大自在,是指人要从容自然,乐观豁达,挥洒自如,心灵上始终保持自由逍遥的状态,不是应付生活,而是驾驭生活,在繁忙中游刃有余,不断回归真朴与自然。

人如果做到“四大”,那么他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活神仙,是值得人们敬仰和效法的。这样的生命境界是很高的,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十七、道教的生命智慧启示   

道教信仰的核心是重视人的生命,其教义的精华就在于教人怎样去争取肉身永存,成仙不死,得道成仙。探讨道教的生死智慧,不仅能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道教文化的内涵,而且对现实人生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道教的生死观:第一个观点是“生死一体”,人的生命是一个生死的循环,这种生死的循环就跟天地宇宙的循环是一样的。第二个观点是“死而不亡”,死是肉体的死亡,我们的灵性、精神是永恒的,这就叫“死而不亡”,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随着肉体的消失而消失,这也是儒家的不朽。第三个观点是“以死为息”,人一生劳劳碌碌,活着就有很多身不由己。人活着就要为众生着想,人活着就是要把我们的智慧传播开来,让更多的人可以领悟。所以人活着就是要以劳动来成全生命,人就是任重道远,背负很重的责任,死了以后才能把责任放下。人活着就是要不断劳动,为家庭与社会服务。只有死亡了才能休息,所以叫“以死为息”。所以,道教的生死观为我们解决人生问题提供了一些启示和借鉴:

(一).道教生死智慧中有关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内容,将启示现代人类如何去更好地与自然与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相处,使现代人类能够更好地生存于世,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

(二).道教生死智慧中有关人应当如何对待自身生命、如何对待人生社会之种种纷争与矛盾等内容,对现代人类如何高质量对待肉体生命、对待现实生活以及人世间的种种纷争,起到至关重要的引导与启迪作用。

(三).道教生死智慧中有关生命的诞生、生命超越死亡的理论内容,对于现代人类如何正确、乐观地看待生死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道教对生死的思考奉献给现代人类一种豁达的心胸与深邃的智慧,使人能够直面人之生命的本来意义,并以超然、洒脱的心态面对自己的生命。

十八、道家与道教的区别与关系

(一).道家与道教产生于不同的时代。道家是由老子、庄子开创的哲学思想流派,在春秋末年创立,而道教则形成于东汉末年,源于张陵所创的五斗米教。这就是说,在道教形成之前,道家已出现相当长的时问,人才辈出,流派纷呈,并形成了先秦和汉初道家发展的两个高峰。即便在道教形成以后,道家与道教仍然有各自不同的传承谱系、门派与支系,道教典型的门派有正一派与全真派。

(二).道家与道教有各自不同的代表人物。历史上,即使同一个人物在道家与道教之中也具备了不同的个性特征。就前者来说,道家的代表人物在先秦有老子、庄子、杨朱、宋钘、尹文、列子等,汉代有曹参、窦太后、刘安、严君平等;道教的代表人物有张角、张陵、张鲁、葛洪、陶弘景、王重阳、成玄英等。这两类人物相互之间是不能替代的。就后者来说,以老子为例,道家中的老子是一个现实的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道教中的老子则成为太上老君,是一个宗教教主,两者的性质显然是不一样的,有着非常明显及重要的区别。

(三).道家与道教的性质不同。狭义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时代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流派,具有人间性、世俗性,它存在于思想领域,作为一种思想文化流派,它以现实的智慧之光照耀人间。而道教则不同,它不仅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即具有思想信仰,同时有严密的组织与宗教活动,并试图以一种超人间超现实的力量来改造世界,包括求得人的永生与修炼。

(四).道家与道教的思想不同。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学派,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道教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道教因此而得名。道教是以长生不老之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本土固有的宗教,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它主张清静无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道教它用神仙不死之道教化信仰者,劝人通过养生修炼和道德品行的修养而长生成仙,最终解脱死亡,心灵逍遥,求得永恒。

(五).道教是依托道家思想建立起来的。道教在其创始的时候是把老庄黄老之学、神仙长生之术及民间巫术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特定的宗教形态,其中道家思想是道教重要的思想来源。在道教的长期发展中,始终依托道家思想,如:《老子》、《庄子》等成为道教的重要经典,道教学者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地去注解《老子》、《庄子》等。可以说,没有道家,就不可能形成道教,没有道家,道教就失去了坚实的思想支柱。汉魏以后,道家再没有形成有影响的学派,也不再出现杰出的道家学者,而道教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道家之所以没有湮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借助于道教的发展而得以延续,道教既然以道家思想作为理论支柱,因而必然包含着道家,老庄的著述既然被作为道教的经典,道教学者在进行注释时也必然发展了老庄之学。但不能否认道家对道教的影响更大一些,而不是相反。

十九、利而不害与为而不争

经中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道德真经》第八十一章),客观规律是利万物而不害万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故才会有天长地久。遵循道的人效法自然,乐于奉献而不索取,有所作为而不把持、不垄断、不居功,故才会有百姓敬仰和拥戴。

天道与之一致则昌,与之背离则亡。遵循天道,与天道互相辅助,互不脱离,真正做到人道与天道相吻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效仿天道的方式与功效并用之于对待万事万物,则万物与自身两相周全,这才能达到“我自然”,自然才是人类最善、最真、最美、最和谐的境界!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老子辩证思想的点睛之笔,告诉我们无论是为政治国,为人处事,都要遵循“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的原则,这样才会似天地那样,天长地久!这样才能达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道治境界!

所以,当今世界,人与人竞争、人与社会竞争、国家与国家竞争、人类与自然竞争……竞争复竞争,竞争何时了?由竞争充斥的人类世界永远不能和谐共处。人类社会在今天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摒弃竞争意识、建构合作机制,逐渐走上“利而不害”和“为而不争”的道路,只有这样,建立和谐世界、和谐社会、和谐宗教、和谐人生的理想才能真正实现。

二十、“道”,是不息的生命活力

中国人喜欢说“求道”、“学道”、“明道”、“行道”、“弘道”,中国人相信宇宙、社会、人生中有终极的真理,它指示出一条最健康的路,那就是道。循此而为,是为有道;沿此而行,是为正道。那么道究竟是什么?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可见道的真义是语言难以充分表述的。“道”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的根底、中国文化的最高精神;《老子道德真经》是人类文化史上最璀璨的宝典,是迄今为止人类智慧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一).道是宇宙的无限生机和能量。大道就是宇宙无限的生机和能量,敬仰大道就是敬仰宇宙的生命。而宇宙的生命正体现为万物的生命,川流不息,多姿多彩。道家是生命的哲学,道教是重生的宗教,道文化就是生命文化,生命至上,生命是最高的价值取向,它的要义就是要求人们效法大道生生不息、生而不有的精神,去重视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优化生命,让人与万物的生命健康发育、活泼自然。大道离我们不远,就在生活之中,凡是有生命的地方就有道。在我们周围的人们、动植物和整个的生存环境,凡具有活力、向上、愉悦、真实、和谐、尊严的生命,就是有道的生命,体现大道的光辉。

(二).道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方向。人类文明由多民族多地域的文化组成,各有自己的特色和进路,同时又给人类文明不断增添普世价值的内涵,形成多样性的互补和共进。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有前进,也有曲折和倒退,文明与野蛮交织,文化与愚昧并存。然而人类文明有一个共同的发展方向,那就是使个体的生命、群体的生命、万物的生命越来越顺畅健全,越来越幸福安康,使社会充满活力,使地球充满生机,而这就是大道所指引的方向。

(三).道给我们提供了养生的智慧和方法。每个人都珍惜自己的生命,希望活得幸福精彩而长久。但不是每个人都真正懂得如何优化自己的生命,往往做出许多自损生命的蠢事,“虽智大迷”,令人惋叹。老子道学的养生之道教人处理好生命体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是生命体与外在事物的关系,二是生命体内部性与命的关系。

道家养生,强调清心寡欲、天人合一。人的欲望不可无,又不可过度,一旦泛滥,便如同洪水猛兽,冲击道德、法制与诚信,破坏人间的安宁。要处理好人与物的关系,心与身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关键在于以道化解贪欲。当代社会,功利主义流行,物欲横流,贪欲膨胀泛滥,社会深受其害,健康深受其害,用道的生命智慧加以化解,使人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当是有效的处方。道的生命学不单可以增加生命的长度,也能加深生命的厚度,使生命有持久性、内含性和回弹力,有韧性有活力。有助于承受挫折和挑战。道的生命学还能扩大生命的广度,使“小我”变成“大我”、“无我”,具有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水德,“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此即是得道者的大生命。

所以,道教既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道教文化为根基,博大精深。道教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道教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简单明了,一目了然,而其中的思想却包罗万象。

据典籍记载,河上公授予文帝素书《老子道德经章句》二卷,对文帝说:熟悉研读这本书,所有疑问自然释解。我注释此经以来,有一千七百多年了,一共传了三个人,加上你共有四个人了,不要让德性不好的人看。文帝跪拜,接受经书,话说完,忽然不见河上公去哪里了。

古往今来,无数人都从道教文化、《老子道德真经》中汲取着智慧与营养。继承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责任和义务,我们要认真研习这一经典,努力从中汲取道德养分,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综上所述,《老子道德真经》不仅是道家和道教的经典,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老子道学之内在的科学、医学、思维观、生命智慧、气功养生学、教育思想、兵道观、道治论、无为论、循环论、礼治论、法治论、系统观、自组织理论、外交思想、理想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宗教观等等,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它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和广泛的影响。

而笔者认为:践行《老子道德真经》唯一的、最好的方法是“行知大道”,君子应以“行大道、知小节”,以“理猷自然”为纲领,为正道。问题的关键是要把握如下原则:高度的理性自觉、丰满的情感自愿、闻道勤行的三位一体实践原则。

在这本《老子道德真经》里,采用了汉字、拼音、英语等三种方式,让更多的人群能够了解和阅读它,让老子的思想流传得更加广泛,其中的“简读”部分,是对老子思想的高度概括,“注解”则是将老子思想中深刻的内涵揭示给大家。  

出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名与利,而是要让更多的人,了解、知道并理解中国传统优秀国学文化,所以我们致力于做出《老子道德真经》最好的读本,让各个年龄段、各个行业的人都能来阅读并感受其中的真理、真味、真道。《老子道德真经》是东方的哲学,能够极大地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的心灵充斥着功利、浮躁与灰暗,希望本书的面世能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智慧、改变人的命运,从而改善人的生命质量与生活口味。

在我们不断向中国梦迈进的时候,既要保持当初追求中国梦的那种干劲和热情,又要怀着贵柔、守静、不争的心态,永葆厚德载物的张力。眼下,我为了继承老子思想,宏扬老子哲学,潜心研读,把此书印制出来,只是把真理实情说出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让有营养的知识与大家共享分享,利人利己济世众生,何乐而不为。

而笔者应该说明的是要感谢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原会长、中国道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任法融道长,笔者于2015年7月4日(农历五月一十九日)上午到楼观台,拜访了任道长,任道长鹤发童颜,热情接见了前往取“经”的李宗虎一行。二人品茶论道,李宗虎就“道的文化根蒂、传统文化对现世意义”等话题与任法融道长进行了交流。兴致所至,任法融道长挥毫书写下“道”、“理”、“和”、“理猷自然”等八幅警示之语,并为“奥肯国际”题名留念,另赠送《道德经释义》注解三本。

“什么是和?”任法融道长总结说:“天地和万物生,国家和百姓安, 家庭和则幸福。”“和谐这个理念,可不是简单的两个字,只有大智慧、大贤能才提得出。”任法融道长说话很快,“道家思想的核心就是和谐。自见者不足,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译:凭着自己的眼睛去看反而看不清。只凭着自己的主意去判断事情,反而不会分清是非。自我夸耀的人反而没有功劳。自大自满的人反而不会长久)。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国家也是这样。只有谦虚谨慎,才能和谐,长治久安。”听到主席讲示,李宗虎受益匪浅:不仅感悟到经营之道,也悟到人生之道。

同时,还要感谢道教之音创始人兼主编隋玉宝道长提供不少关于《老子道德真经》晋朝葛洪的道德经序,道德经底本为河上公版,英文翻译部分采用的是林语堂先生的译本,并附加了中国道教协会副秘书长周高德道长的简读诗。他们对出书之严肃、治学之严谨的作风,使我深受感动,并常怀感恩之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北京市人大常委、北京市道教协会会长黄信阳道长,安徽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吴怀东教授,安徽省道教协会副会长、安庆市道教协会李奕木会长,北京白云观道医馆馆长李宇林道长,老子学院副院长、北川宫住持黎尚谷道长、安徽省赵朴初研究会研究员余世磊先生也给予我很大的鼓励、支持与帮助,给我指点指教了不少知识与观点。在此,深表谢意。他们为《老子道德真经》的编写做了大量工作,不辞辛苦,着实令人感动。

所以,这本《老子道德真经》是件珍贵的艺术品,展现了老子的宇宙观、社会观和人生观,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放射着睿智的思想光辉。它教会我们重塑自我、完善和超越自我,它引领我们修身养性、谨慎严肃、善事融和、旷达洒脱,实现人生与生命的价值。

早在1989年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就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中说:“只要我们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以百姓之心为心’,我们的周围就会吸引和凝聚起千百万大众,还愁什么社会不稳?!”2007年又在《主仆关系不容颠倒》一文中写道:“古人也常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各级领导干部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立身、处世、从政,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百姓心为心”这句古语对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影响甚大,他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所说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及十九大报告中4次提到的“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对“以百姓心为心”的现代解读与应用。而这也是我们出版《老子道德真经》的初衷——以百姓之心为心,做有利于广大人民的事,做出对每个人工作、生活、情感有帮助的精神食粮,以飨广大的读者和朋友。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讲话》中提到“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启示我们图谋难事在于始易而从,欲求大事在于细微见真,天下所有的难事必从作于至简至易,天下所有大事必从作于至微至细,我愿以此与诸位互勉。

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李光富说:“圣人把精神隐藏在寂静缄默之中,道就在冥杳恍惚之中,周流六虚而不能知道其所以然,交际应酬万变,哪能去窥测它的踪迹?即使一往一来也是自虚无而持守元本,一造一化自修证以获其真,又怎么用言语来辩论呢?圣人沉默而深思,群情至愚,一定等待引导而后才有行动,群性至昏,一定等到教诲之后才有觉悟,这就是说有言论就载于方书之中,垂训后世而不朽,以作为常善救人之意。到了千年之后,此道愈来愈遥远,先生的心意,愚昧的人不能领受,极其真切的言语,愚笨的人不能通达,何况我们老君的书,言语明了而道理深远,文辞近俗而义旨幽深,若不解释申义,不从庄子、文子及诸多道书之中去领悟,众人看它就如上天一样渺远而不能明晰”。

在《老子道德真经》一书即将面世之际,我在书后谈些浅见,以助读者诸君可以更加了解、学习此书,但深感惶恐,怕错讹累自己、误他人。以上所言,皆为我一己之见,也因时间关系,难免有错误及疏漏,还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切盼与大家共同探讨《老子道德真经》的真谛。三十而立的我,祈望方家诸位读者,如能宽容海涵,提携后学,还请诸位读者和专家不吝赐教。

怀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失落的忧思和希望民族振兴的宏大志愿,我衷心希望大家能够领悟到老子思想的精髓,从而开启更智慧、更美好的人生、更美好的生活、更美好的未来。          

跋易,笔者宗虎祖籍系安徽省安庆市太湖树林冲人,道历四千七百一十五年五至八月,于戊戌年幽燕草民斋。期待与大家交流探讨老子注释的道德真经。

笔者邮箱:139567118@qq.com  
    跋 易——道德经对现实社会的意义
          安徽省安庆市道教协会会长李奕木
    跋 易——道德经对现实社会的意义
           领导嘉宾在树林中心小学植树
    跋 易——道德经对现实社会的意义
    跋 易——道德经对现实社会的意义
    跋 易——道德经对现实社会的意义
    


         (编辑:红研)
     跋 易——道德经对现实社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