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课题研究>>

初中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策略的研究报告

初中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滨河街道办事处中学杜永国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当前的中学生面对的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大量的信息通过各种传播媒体进入校园,它不仅会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也会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时代的社会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即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进一步完善素质教育。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已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学科整合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历史学科之中去,以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为载体,达到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以及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目的。

1、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学科的整合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社会的文明使知识的创造存储,学习和利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乃至根本性的变化,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其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立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特别强调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起点,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全面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面对初中课程改革,如何实施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整合成为摆在广大历史教师面前一个现实而重要的课题。

2、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是提高历史教学水平的需要

利用信息技术来教学,创设历史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利用影视资料、自制动画、文物图片、地图等显示某个历史时期或历史事件、人物的形象等内容,为历史教学营造声、像、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逼真的情境,其效果是任何单一形式无法比拟的。营造历史情境,再现历史场面,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通过内心情感体验,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历史学科有了兴趣,才能品味历史、把握历史。

3、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整合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需要 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不在于单纯地记忆一些历史知识,知道一些表面现象,而在于通过资料、证据和推理、形成综合、分析、运用史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和批判意识,真正逐步使学生“懂得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解释各种历史现象”。这种能力的形成,仅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而现代信息技术为实现这个目的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众多的信息,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扩展思维空间,为学生比较辨别、思维、综合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整合是时代发展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的需要,也是历史教学开创新局面的需要。我校作为农村较有教学经验的一所学区中学,有强大的软硬件设施的支持,有能力去打破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体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水平、教学效率和质量,扩大教育规模、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二、课题的界定

信息技术是指利用广播电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传播音像、图形文字、获取信息和进行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信息技术将是人们今后获取知识,从事工作,了解世界,相互交往的主要途径。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Internet为标志的新的信息技术革命,正迅速改变传统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因此研究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1、“初中生”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七——九年级学生。

2、“信息技术”是信息处理系统的实现,是对信息的生成、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

3、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历史学科之中去,以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为载体,使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与历史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

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培养协作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以新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目标

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二)研究内容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初中历史课堂学习内容:

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要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初中学生创新思维

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初中历史教育教学方法

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

四、课题的研究价值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教师、学生是其基本的构成要素,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展开,使教师的作用、学生的能力要求等都发生了深

刻的变化。

1、对教师的作用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可以自主地通过各种途径,以各种方式进行学习。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促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认识与定位,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的作用转变为:(1)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对于给定的学科内容,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老师,还可以通过因特网、光盘学习,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调查访问等多种途径学习。教师不再只是讲授,而应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对各种学习活动进行组织、协调。(2)学习网络的促进者,,教师应广泛地收集各种分散的学习资源、学习信息,注意加强不同学校、不同教育部门的联系与交流,并逐渐形成一种支援学生学习的网络系统。

2、对学生的价值

信息技术教育与历史学科的整合,从而使教学中使用的媒体越来越广泛(照片、投影仪、录音机、电视机、影碟机、计算机、因特网等),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创设最佳历史情境成为可能,历史内容更生动、直观、有趣、易懂,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信息技术也成为学生有效达成学习目标的最佳工具和手段。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原则

(一)理论依据

1、自然科学方法论理论:人们在探索未知的自然规律时,总是要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本课题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依赖于自然科学方法论理论。

2、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不仅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视学生创造思维、潜能和个性的发展。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3、教育信息化理论:教育信息化就是教育把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应用于教育工作,即应用于教育管理、教育设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之中。教育信息化可以有力促进教育的大普及,同时为个人学习、终身学习创造极有利的条件,信息化对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新媒体的开发利用,促使教育信息的迅速传播及教育资源和资料的共享。本课题的研究,能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更现代化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训练,让学生对学习有更多的选择,让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在质的方面和量的方面得到更多的培养和发展。

2、实践性原则

青少年学生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他们的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是改造客观世界,而是为了增长知识、提高能力,为了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办事、学会生存。本课题研究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为原则。

3、自主学习原则

利用多媒体图、声结合,学生好奇的心理以及好动的特点,必然使得学生自然而然动手进行实践。利用计算机人机对话的功能,使学生自己控制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学习的积极性能大大提高,学习的节奏加快,学习的效率提高,对事物的印象加深,对知识的领会和理解也加深,并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提高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本课题研究坚持这一原则。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本课题研究全部在教学常态下进行,以分科实验为基础,再形成学科综合实验,以课题组研究为先,部分信息技术教育教师与历史教师参与。具体方法有:

1.文献研究法。在前期阶段,运用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和运用国内外有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的教育教学理论及实践经验,为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

2.比较研究法。在研究阶段,就一项研究内容,用两种甚至多种教学方式设计,进行对比,检查教学方式的效果。

3.案例研究法。在课题研究的中、后期,从案例中提炼出个性化的经验和个性化、理论化的操作样式,汇集研究成果。

4.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研究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相整合的最优模式,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探索整合的最佳方法和途径。行动研究分“设计——实施——观察——分析”四步循环往复,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不断反思、总结,实现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

5.经验总结法。在结题阶段,对教学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概括,全面、深入地揭示经验实质,使之上升到教学理论的高度,从更高层面为课题研究服务。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一方面立足自身实际,发挥学校团队作战的传统,同时注重加强各个研究小组的交流与研讨,并努力争取课程专家和教科研专家的指导。在研究中发展,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确保课题研究的圆满成功。

六、课题主要参与人员

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都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功底,都是长期从事历史教学及信息技术的研究者,包含学校信息技术、历史学科教科研组长和骨干教师,可就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学科整合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本课题研究从2016年2月至2018年8月,计划用二年半时间完成,共分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6年2月至2016年5月。

1、理论学习,现状调查分析,确定课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具体内容包括:⑴组织课题组成员,确立课题研究方案;组织落实人员的分工与协作,编制实施方案并申报课题。

⑵做好整合课题研究的理论培训,使课题组成人员能较为熟练的操作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熟悉常用办公软件,并明确地理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所必须具备的理念;课题组成人员了解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教学整合的意义、方法及进程,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体会整合及整合课题研究对于学校发展、教师整体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的意义。

⑶做好整合课题的技术培训:网页制作(FrontPage)和因特尔未来教育培训,课题组成员熟悉网络知识及网页制作软件。

(二)实施阶段: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

1、探索研究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具体方法。

(1)初步开展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探索,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师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模式,初步了解适合我校学情的整合教学模式。

(2)较普遍地开展课程整合实践并进行整合过程中的问题反思,组织学习讨论,积累研究资料。

(3)深化整合课题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高层次地提高水平。

构建整合模式,深化整合课题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高层次地提高水平,强化整合的作用,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

(4)结合教学实践,将课题研究理论化,探索、总结课题研究的校本意义和社会意义。

(三)总结阶段:2018年5月至8月

1、总结、整理材料,为结题做好充分的准备,完成结题任务。

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整理整合教学案例,组织教师反思整合课题的步骤、意义,为进一步深化课题研究成果做准备,完成结题报告。

3、在秋季入学的七年级学生中推广研究成果,进一步对研究成果进行验证,形成具有共性的可普遍推广的研究成果,为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借鉴和参考。




初中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滨河街道办事处中学  杜永国
  2016年2月我们课题组向教育部总课题组申报了《初中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策略的研究》的课题。2012年5月,两年半来,我们课题组开展了一系列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现汇报总结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是在新时代——信息时代和新环境——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切入点。历史远离现实,它无法像历史、化学等自然科学学科,通过实验可以让人们再次去经历、去体验。人们只能凭借前人留下来的历史资料去想像历史、认识历史和理解历史,而这对中学生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信息技术改变了这一现状,现代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快速便捷地使学生观看到大量的与历史内容相关的音像动画等材料,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复原历史的原貌,“再现”历史的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可以调动学生获取信息的各个器官去感知历史、理解历史、探索历史。因此,在初中历史新课程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中,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有效整合是我们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及主要理论依据。
  (一)核心概念
  1.信息技术
  我们现在常说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指现代信息技术,即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一系列相关的技术。
  2.整合
  即由系统的整体性及其在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而导致的使若干相关部分或因素合成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程序化的过程。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在课程教学过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因此,要用信息技术系统地处理课程的各个方面,以建立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有机整合的系统,并且根据学生的反馈进一步改进这个系统。整合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课程;强调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其出发点首先应当是课程,而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强调应当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的效果,能使学生完成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
  
  (二)主要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2.教学结构理论:它将直接反映出教师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来组织自己的教学活动进程,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反映,也是教学系统四个因素(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对自我的理解。学生则通过实际参加学习活动,进行自我发现、自我评价和自我创造,从而获得有价值、有意义的经验。
  
  4.研究性学习理论:即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社会和工作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下历史教学活动的改革。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能力素质。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推进教育现代化。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推动历史课程数字化资源软件环境创设。
  
  (二)研究内容
  
  1.分层次开展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课程的整合研究。
  
  2.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有效整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方法。
  
  3.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4.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四、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课题所涉及的理论、实践等方面内容,深入细致了解,收集并查阅文献资料,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框架和方法。
  
  2.调查研究法:调查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发展的可能性,总结筛选具有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经验、方法的成分,为构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初中历史课程教与学模式及开展实验研究提供经验原型和基础。
  
  3.实验研究法:在本校选择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做对比,分别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然后进行对比,揭示因果关系,为课堂教学提供备选样式,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4.个案研究法:对初中历史新课程的内容进行研究,挑选出一些典型的有利于开展网络教学的内容,然后对它们进行网络环境与整合的教学设计,再根据课时的设计方案做好网络环境资源的开发,运用相关的教学理论,进行教学实践的探索,并使之与课程内容相匹配。最后投入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加以改进和定型,最终形成初中历史新课程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的现代教学模式。
  
  五、课题实施步骤(2016年2月—2016年5月)
  
  (一)准备阶段(2016年2月—2016年5月)
  
  具体的阶段任务:
  
  (1)选题并进行课题论证,撰写申请书和开题报告;
  
 (2)成立课题组,落实课题研究人员;
  
  (3)建立课题组档案及课题组教师档案和学生档案。
  (4)准备有关课题研究的理论书籍、学习资料和电教器材。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和资料,提高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5)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细化研究过程,提高可操作性;
  
  (6)确定实验对象,做好开题工作。
  
  调查研究、分析现状。
  
  (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认识,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知识学习时存在的困难与障碍,初步了解影响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有效发展的主要因素;
  
  (2)撰写前期调查分析报告,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修订研究方案。
  
  (二)研究阶段(从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
  
  本阶段主要任务是: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研究工作全面展开。
  
  主要研究初中生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获取、加工处理、呈现交流的技能的策略与优化“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模式的创设策略。培养学生良好信息素养。
  
  具体做法是:
  
  (1)改进教师主导的历史课教学模式。对2016年秋季入学的七年级、八年级学生的历史课教学,以“课堂教学质量工程”的评价标准,对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进行实时评价,督促教师用好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水平和课堂实效。用足用好学校资源整合后配备的交互式多媒体一体机设备,通过使用课件、网络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创设学生主体参与的历史课学习模式。在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之后,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通过校园网络、学科网站,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教师作为导演,去引导、去准备,去纠偏,去点拨,去引导学生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学习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实效性。
  
  (3)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形式灵活的高效课堂建设。主要是用好信息技术设备,充分实现师机交互、生机交互、师生交互,提高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达成度。用好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发动师生共同收集历史教学的优质资源,建好资源库,为历史教学方式改革提供素材。通过开展整合课学习,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网络,观看名师教学案例、了解历史背景,明确历史线索大事,自主完成相关章节的练习,开展网上测评等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主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4)总结研究过程,提炼相应成果。按照边教学、边发现、边研究、边改进的办法,及时总结教研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
  
  (5)结合课堂教学质量大赛,积极交流研究成果,提炼好的经验做法,在课题组内推广。
  
  (三)总结阶段:从2018年5月至2018年8月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分析、整理实验数据和资料,总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策略,为课题结题做好准备。
  
  主要整理总结以下几方面的研究成果:
  
  ⑴历史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环境的优化。
  
  ⑵历史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模式的创设。
  
  ⑶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培养方法。
  
  ⑷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各方面的经验和不足认真进行总结,为今后的教学和科研实践,提供素材和方法。整理编辑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撰写课题研究结题申请报告。组织课题研究结题工作,聘请专家进行结题签定。
  
  六、研究的主要成果
  
  经过2年的研究和实验,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较好的完成了研究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形成了一系列课题成果,取得了较好的研究和实验效果。
  
  (一)掌握了开展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整合的途径与方法。
  
  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进传统历史课教学,主要做法:
  
  (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如在学习开国大典时,老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了几张黑白的照片:毛主席、朱德、天安门,学生一下被照片中的熟悉的人和场景吸引住了。此时教师说:“同学们看到的一切和今天我们将要学的课文内容一模一样,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北京天安门,去感受一番当年开国大典时的壮阔,好不好?”同学们一致响应。接着播放录像资料,观后,请学生们准备谈一谈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和自己看了之后的感受。通过播放录像,还原历史真相,创设了课堂教学的良好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了。他们认真地看,细心地体验,争着尽情地说……。由此可见,恰当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让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也得到较好的培养。
  
  (2)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落实教学重点。文献纪录片一般能够具体、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些历史人物,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认识历史,突破教学难点。在讲“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对于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学生往往难以听明白。我们曾经做过对比试验。在1班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在路经重要地点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45名学生有40名能马上讲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而在没有运用媒体手段的2班,学生则要多花15分钟的时间进行强化记忆,课后检测仅有25名同学能够达到教学目标。
  
  (3)利用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渗透情感教育,落实三维目标。如讲《抗击外来侵略》这一节内容时,通过播放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击退沙俄侵略三段视频资料,使活生生的民族英雄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与民族英雄同喜共悲,与历史脉搏一同跳动,在激昂的气氛中在心灵深处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强烈感染。这些都不是普通教师仅靠语言、书本能够达到的效果。
  
  2.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整合课的层次与水平。
  
  积极开展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学的尝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知识是海量的,仅靠教师把知识处理好,再传授给学生是不够的,也远远不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式发展。我们借助Internet网络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知识,教会学生参与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基于Internet的网络学习。通过教会学生用好互联网上的历史教学网站,拓宽学生学习的时间和领域。历史教学网站里面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珍贵史料,只要知道它的网址,就可以随时访问,获取资料。
  
  (二)探寻了实施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整合的原则。
  
  总结出的主要原则有:
  
  1.分层启发性原则。在历史新课程教学中,针对各层次的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基础开展教学活动,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不同的学习环境,提出基本、较高、发展特长等几个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策略,使每个学生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里得到充分发展,进行有效成功的学习。
  
  2.开放自主原则。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历史教学与传统的历史教学的显著区别之一,就是可以向学生提供多样的、多元的学习资源,网络上的丰富的信息源,使历史学习内容更具开放性。
  
  3.合作分享原则。从教师角度来说,要使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更高效,就需要教师间的共同合作,相互分享。从学生角度来看,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新课程的整合能大大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与效率,他们往往协同合作,利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制作出历史学习的课件,完整的课题报告、历史学习网页等,而这些学习成果的合作分享,能大大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总结了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整合的教学模式。
  
  1.交互式学习模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辅以计算机的帮助自主参与,学生个体或小组跟着计算机屏幕出现的问题操作、思考、讨论,教师要观察其进程,了解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答,对有共性的问题组织全班讨论或讲解。
  
  2.网络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利用Internet国际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协作学习,可在自己的计算机前接受教师讲授,也可与教师进行信息交流,提出问题,接受指导,也可以通过网络访问相关站点、搜集信息、处理信息。
  
  (四)积累了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新课程有效整合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
  
  1.电子教案资源库。电子教案就是将原来纸质载体的教案输入到电脑中,并以WORD文件格式保存。这种基于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设计的电子教案是覆盖全部新教材章节的系统化教案资源。教案的设计力争最大限度地体现新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我们要求开校初每位教师按照备课组的分工,上网精心收集教案,按照学校教导处提出的五环节教学模式,不断修订完善,开校初汇总共享。在新学期教学中,各位教师按照自己教学需要,补充知识点、突出疑难点,抓住考点重点,大大提高教案的实效性,通过用好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节约了备课时间、备课纸张,精简了备课程序,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可永久保存的珍贵资料。
  
  2.电子学案资源库。在落实备写电子教案的同时,教学实践中我们推行了备写学案、用好学案的实验。每个学案的栏目主要设置为课程标准、知识梳理、合作探究、自主测试、学习后记等栏目,采用目标导学、自主探究和学习反思相结合的形式。通过电子分工备写、网络合作共享,最大限度地统一了教学进度,消除了教师之间的差距,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了班级之间均衡发展。
  
  3.电子课件资源库。实现学科整合,离不开优质的电子课件资源。在备好教案、学案的同时,我们实行教师工作分工,把一些比较适合于多媒体、网络环境境况下进行教学的教学内容,制作成Powerpoint、Aurthware、Flash或网络形式的课件。我们按步骤推进,要求同备课组加强集体备课,利用集体的智慧开发适应每个年级需要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在教学开始前,把各个年级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汇总后建立资源库,上传到校园网,优质充足的教学资源的为上好课、开展课题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课题组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得到提高,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
  
  (2)通过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组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得以提升。课题组教师在市、县级级示范课、公开课、在市级教学比赛中获奖。课题组教师还结合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新课程整合实践撰写了6篇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刊物,并有8篇论文获省、市级奖项。教师的教学课件在县级课件制作大赛中获奖。
  
  七、研究反思。
  
  1.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是提高整合课实效的关键。只有历史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素养提高了,教师才能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从教学实际出发,依据历史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原理,以及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制定完整的教学计划,使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在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并透过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和反思,不断改进教学实践,达到教学的最优化。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开展一体机使用培训,依托县教育信息网网上培训资源,开展全体历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为提高学科整合能力奠定基础。
  
  2.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是提高整合课实效的重要因素。学生的信息素养因地域、个人成长环境、个人学习基础的原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效果。因此,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也至关重要。信息技术水平,课堂学习效率就高。
  
  3.实现教师之间优势互补是提高整合课实效的发展方向。要加强历史教师与电教计算机等教师的合作,充分发挥校园网、学校微机教室、一体机的功能,是提高整合课水平的必要条件。要进一步发挥课题攻关小组的作用,在班级一体机、学校主控室安装畅言教学软件,下载电子书等形式,以优质的资源、优质的教师服务,发挥群体的合作功能。要积极开展地区间、学校间的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学习交流,可减少或避免低层次的重复实践,提高整合实践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