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课改前沿>>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课堂

       湖北省湖北省荆门市楚天学校   孔德文

      特级教师李镇西说:“一堂好课要有两个朴素的标准,一是有趣、二是有效。有效就是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学生们有成果———无论知识的,能力的,情感的,思想的,总之有收获。”
      一、 教师应重视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消极地从外界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被动学习的成因固然有许多,但是最关键的还是教师的教学。从教学的角度看,导致学生被动学习的原因主要有:过于强调知识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因素,学习课本知识成了课堂教与学的中心目的;知识内容教学被抬得很高,而技能技巧的训练则严重不足;学生的创新思想被禁锢,教师和学生陷入程式化的教学,以至于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无趣。
     在初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凭借主观经验,急功近利,一切教学让位于“考试”,在中考的“指挥棒”指挥下进行教学,唯“考”至上;造成了教师在知识的处理上,忽视了技能的训练,过于强调主体知识的记忆;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评价上,方法与模式过于单一,以考试成绩至上,使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虽然少数学生能考高分,却在无形中抹杀了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研究上,太过于注重研究教法,对学法缺少反思,较少考虑学生学习基础、学习习惯以及学习个性等。
     二、教学阅读课要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
     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追求共性,忽视个性,强调统一,回避差异,出现了教参为教师导读,教师为学生导读,基本上把教参视为唯一标准的现象。所以,要使语文新课程阅读理念付之于教学实践,必须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开方的课堂气氛,淡化教参、教师的权威,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像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分享彼此思考、体验、观念,实现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
     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只有通过充分的读,学生才能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对话,从而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文本思想,体会文本情感,认识文本所描述的事物和所阐述的道理,所有这些唯读为重。通过阅读,尤其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获取并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使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通过阅读,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的规范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真正感受到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是一个优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该变多余的分析讲解为学生扎实认真的阅读方法训练。
     三、教学艺术的本质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对教育对象的信任及其内在价值的高度肯定。
     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
     做一个老师的艺术就在于能否唤醒和激励孩子身上潜在的东西,然后发现并鼓舞他,这是比教学内容更为重要的东西,需要老师全身心地去投入,去关注学生的发展。老师幽默的谈笑,随意地对话,不时的鼓励,学生思想的放飞,大胆地表达,开心地学习,整个课堂在轻松、愉快、平等、探究中进行,直到下课的时候,学生仍意犹未尽,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之中。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激励的作用,要能够运用激励策略,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参与,是实现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途径。落实自主性和主体参与,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激发主体潜能,弘扬主体人格,并最终实现主体发展。而自主性和主体参与不足或不当,是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教学质量不高、压抑人的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促进主体参与,是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也是教学改革实验的根本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