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课题研究>>

语文教学中审美价值的探究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华新中学  冯贵来


内容摘要:语文课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语言美、意境美、形象美和情感美等四个方面。在当前课改的大潮里,语文课的审美价值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寻找语文课改的出路,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审美价值   美的潜能
      当下,很多人都没有弄明白语文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科。我认为:语文学科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并带有浓郁的人文特色的课程,是一门不仅能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能熏陶其情操、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审美能力,并能实现其人格完善与心灵和谐的特殊课程。。因而语文教材的编写选择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
      一、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它不同于普通语言,它是在逻辑语言和科学语言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升华而形成的,是被浓厚的感情浸透了的、形象化了的语言。这样的语言韵律和谐而又优美动听,因而它比普通的语言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是一种既善于表象又善于表情的艺术符号。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对鲁提辖三拳的描写,第一拳:“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第二拳:“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这三拳的描写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并且从视觉、味觉、听觉等多角度进行了刻画,把鲁提辖的这三拳写得淋漓尽致、精彩纷呈——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语文课的语言美就在于它能借助多种修辞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去刻画,使要表达的内容更富有想象力,有时更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这是其它学科无法达到的境界。
      二、语文教学中的意境美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它们以极为凝练的语句,表现出丰富的内容和情感,而且大部分诗词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音韵和谐优美,营造出或优美、或幽深、或凄清、或磅礴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有着特殊的审美价值。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头两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写出了旅途的遥远与艰苦;后两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则写出了偶得投宿处的喜悦。诗中末句的“归”,意境深远,既写出了诗人从风雪迷漫的困境中忽然找到投宿处的狂喜心情,又表现了山民热情好客、纯朴善良的良好品质,给了诗人宾至如归之感。《送别》一诗中:“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满天飞”,诗人借纤细的柳条、漫漫的杨花营造出一种充满离情别绪的凄美意境,深刻地表达出诗人对友人不忍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一句“小桥流水人家”就把学生带入了宁静详和的意境中。
      三、语文教学中的形象美
      我们的语文课本还选了很多著名小说里的故事情节。我们都清楚——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的,里边的人物个个形象鲜明、性格独特。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对王熙风的肖像描写:“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曹雪芹在这里从人物的外貌、性格特点等方面,把王熙风这个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三角”、“吊梢”是狡黠、狠毒、性巧、通变、淫邪之相;而金丝、银边,美玉、珍珠,一身的珠光宝气,妖艳凌人,显出王熙风的俗气、贪婪;“粉面含春威不露”更是她“明里一盆火,暗里一把刀”的性格的典型写照。因此,我们只有在引导学生理解字词的意义的基础上,再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经过联想和想象,就能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形象美。 
      四、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美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说过:“美是奇异的。它是艺术家从世界的喧嚣和他自身灵魂的磨难中铸造出来的东西。”文学是艺术作品中的一种,当然饱涵作者的思想情感,可以说作品就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化身。这种思想情感是建立在真、善、美统一的基础上。在现实生活中,伟人领袖、英雄人物的壮志豪情是美的,而亲朋好友、邻里之间那温馨真挚的情感同样是美的。尽管后者是平凡的,但他们身上往往汇聚着人类朴实而真挚、纯洁而高尚的情感美。著名美学专家朱光潜说:“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丰富,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由此可知,生活的情趣化,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而人们的生活情趣,也自然地反映到语文课本中。真实的生活情趣,给语文教学增加了一种别有趣味的美感,也给语文教学的美育创造了一个实施的机会。语文教学中情趣的产生根源于一个“真”字。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表达了父亲爱儿子的真挚感情,字里行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汇。鲁迅的《风筝》则因“我”年少时虐杀了小兄弟的风筝梦,到了中年想补过而不得的沉重心情,一种愧疚无奈之情紧紧牵引着读者的心。林莉的《小巷深处》则以“我”与盲母居住地方——小巷作为“母爱”的见证者,文中通过反复出现“长长的小巷”和“长长的竹棒”来寄托情感,每一次出现都深深触动着读者的心灵。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曾说过“美能激智,美能发辞,美能怡情,美能育德。美对儿童发展产生的全方位的功能是无可非议的”。因此,在当今课改的大浪潮里,语文教学应大胆利用本身存在的审美价值,借助美学原理,以达到“以美启真”、“以美储善”的效果,进而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1版。
2、周晓兵《语文课堂实施审美教育原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
3、杨淑妮《怎样结合语文教材实施审美教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07。
4、赵温叶《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教育论坛,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