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课题研究>>

《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课题研究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南城办事处候店小学  杨美玲 

课题名称: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课题负责人:杨美玲

课题编号:DCF13011—00138A

一、课题提出的依据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在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往往要的是书面成绩,朗读并不作为考试内容,所以语文教学往往忽略了朗读教学,即使有心重视朗读,也是心有余而时间不足。也有的老师对朗读的方法技巧及目的一知半解,一味追求声音洪亮、整齐,导致朗读训练的缺失,朗读中语文教学中并没有正真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因此,在课题中选择了“指导朗读、真情感悟”的教学研究。实践中,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内外朗读活动,进行有要求、有指导、有评价的训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产生共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尚且明白读书的重要性,我们更应该重视朗读。

二、课题提出的目的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发展思维能力。掌握住朗读时重要的方法和途径,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多种方式品读文章,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在朗读教学重的落实。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如苏教版的《北大荒的秋天》、《拉萨的天空》、《九寨沟》、《草原》等。在学这类文章时,教师要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辅以画面,带领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山水、树木、花草、鱼虫,感受自然之美。如老舍的《草原》一文,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对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同时,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三、教学现状分析

以往在课堂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学生没有沉静地品读和感悟,在老师繁琐提问的干扰下,得不到艺术形象的真实感受,学习情绪浮躁不安,思维活动漂浮在热闹的满堂问答上,个人内心感受泛化为语词的堆砌和概念的罗列,呈现出“情感体验简单化,情感表现标签化,情感世界虚伪化”的虚浮现象。 “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读,能帮助理解语义,能帮助再现情境,能帮助领悟内涵,能充实认知结构,能提高语言水平,能发展思维水平。但从教学第一线的实际情况看,首先,朗读教学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朗读在一堂课中所占的比重还相当轻,平均不足7分钟。其次,朗读教学质量低下,只是低层次的读响亮,读正确流利,缺乏对学生感情朗读的具体指导。第三,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测试中对朗读的检测很少甚至没有,同时,对学生朗读的检测、评价缺乏科学性,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第四,由于受教师朗读水平的影响,教学中,教师范读极少,朗读指导存在许多不当之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也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为了充分发挥朗读教学在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方面的作用,我们提出了“朗读的方法与技巧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针对当时朗读教学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将课题研究目标确定为: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抓实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2、立足课堂,精心指导朗读,提高朗读训练的有效度,激发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促使学生逐步掌握朗读的技能,力求达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

3、建立科学的朗读教学评价体系,发挥其在朗读教学研究中的导向作用。

4、通过学习、实践,不断提高广大语文教师的朗读水平和实施朗读教学的水平,总结出一些成功的经验。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研究了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估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生,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素质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4.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蕴。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另外,读长句、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调查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5.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据调查,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二)了解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问题存在的原因,初步拟定出针对性的训练方案。

1、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2、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其中有一句点题的话:“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必须”上,有的一见“放掉”,就把重音落在“放掉”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这条”,结合上文理解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朗读到位了,对父亲自觉遵守规定体会也更深了。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5、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

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在课外多看一些少儿节目,多听一些少儿内容的广播,放录音听故事,让学生体会语言艺术的韵律美、节奏美,用浓烈的感情色彩感染他们,引起其感情共鸣,从而激发强烈的朗读欲望;经常开展一些活动进行朗读效果的检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的读书成绩,感到读书成功的快乐,如开展“课文朗读大赛”、“儿歌表演评比”、“读书读报竞赛”“故事大王”,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朗读兴趣。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6年2月----2016年4月):确定研究的课题内容、构思、计划、制定课题方案、确定研究各个阶段的实施要点。

(二)实施阶段(2016年5月-----2016年10月):学生朗读现状调查和朗读能力测试,开展调查问卷,积累原始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做好结题报告的准备工作。

(三)总结阶段(2016年11月-----2016年12月):整理研究材料和数据,完成课题报告和论文的撰写,申请课题结题。

六、课题预期成果

1、 制定研究方案。

2、 收集资料,完成阶段性总结。

3、整理论文,撰写结题报告。






《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课题 中期性研究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南城办事处候店小学  杨美玲

课题名称: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课题负责人:杨美玲

课题编号:DCF13011—00138A

自开展《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课题以来,在牡丹区教科室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研究,一年来,我以满腔的热情,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在课题实验研究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坚定而扎实地向前探索,在为学生终生和谐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同时,自身的文化底蕴及人文素养也得到相应提高,呈现课题的双赢局面。

确定了三年级、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学生朗读能力现状。为了保证课题的有效实施,了解学生现有的朗读水平,了解学生朗读方面的差异、以及学生和家庭对朗读的重视程度,我组织了一次有关朗读的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对象为三、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与科学分析,对小学生朗读现状有了深入的了解,为课题研究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调查情况如下:

1、喜欢大声朗读的占30%,且大部分是女生。

2、有8%的学生朗读经常收到老师的表扬。

3、有70%的学生没有朗读的热情,有时被家长逼迫,毫无兴趣可言。

4、家长在督促和配合度较差,能积极配合的占35%。

经过调查分析,拟定如下朗读训练策略:

一、结合问题展开讨论,创造有利的研究氛围  

在我们的朗读教学中,教师的朗读技巧不高明,朗读知识储备不够,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给朗读教学的效果带来影响。常见教师在领读中不能细细品味文中感情,有的依靠参考书的提示朗读,限制了自己课堂教学,也影响了学生的多元情感。也有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某种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的引导,导致朗读“血肉分离”,不能把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也是肤浅的,形式化的,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有时,学生朗读时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极不和谐,让听众的心一紧一紧活受罪。另外,有的学生在课堂读课文时,喜欢像古人读背课文一样,把音拉得特别长,使句子失去了原有的节奏和情感,失去了理解文章的大好机遇。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观察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教师的评价语言没有新意没有针对性,只是一些如:“很棒,大家为他鼓掌”,“很有感情,有进步”等起不到促进作用,有的甚至连评价都没有。除此之外,我们的朗读教学还存在时间安排不合理的问题。语文课堂上传统的“讲问教学”、“探究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特别少,如天马流星,起不到朗读的效果,这就忽视了朗读的作用和意义。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基于我们的教学实践和在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在研究中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并且在下一段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中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给学生一个更好的朗读平台,给自己一个更大的成长空间。此外,我先后多次和三年级、四年级学生展开了“课堂如何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课外朗读需不需要”、“课外朗读与课堂品读能力的关系”、“课外朗读如何有效操作”等主题大讨论活动。通过多次讨论,初步解决了我的思想认识问题,逐步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为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舆论氛围。  

二、深入展开课堂朗读教学研究,提升课堂朗读教学能力  

1、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探索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愿意参与到教学中来,也敢于大胆地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多采用精读课文的品读体验环节和略读课文自学环节,让学生小组讨论,或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2、激发学生朗读积极性,强化朗读方法指导。以读代讲,领略语言魅力。教学实践中,我们重预设,更重生成,让课堂跟着学生的需要走,“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让学生多读,读好,细细品味语言。有疑问时读,茅塞顿开;有感悟时读,理解深入;品味语言时读,朗读成诵。准确捕捉可读之处,让学生读出感情,采用默读、诵读等方法,采取教师范读、学生范读、跟读、集体齐读等形式,强化朗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中,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课堂上,随时提醒学生勤动手,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优化课堂品读训练,读写结合品课文。  

在品读体验环节中,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主体性是不可替代的自主行为,必须由他们亲自参与和直接体验。而教师的责任在于提供各种学习条件,给予点拨、激励,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提高课堂品读教学的有效性。在朗读教学的最后环节,结合课文的重点、难点、训练点,抓住时机,精心设计课堂训练,在学生思绪喷薄欲出、欲罢不能之时,引导学生及时动笔把体会到的写出来,让学生真正有感而发,读写结合品课文。 

4、朗读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在朗读中基本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无论让学生朗读全文还是重点段,都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朗读要求,针对性应该很明确,应该让学生在每一次的朗读中都有所收获。如: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解决字词;再读是要求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大意,知道主要讲的是什么?再读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自读自悟;进一步朗读时要求学生细细研读、品读,探究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的每一次朗读都要让学生有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要让学生读书做到有的放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文章中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经常比较、揣摩,并养成习惯。”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个体的差异,学生的悟性不同,积极努力不同,生活环境不同,个人体验不同,感情思想不同。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不可能处在同一朗读水平,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朗读教学中体现出层次,要因材而读,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同时在朗读教学中要突出重点,有目的的给予指导、点拨,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章的绝妙之处,独到之处。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应点拨在关键之处,给学生在朗读时以很强的目的性、明确性。朗读课应该上得真实、扎实、有效。

5、教后及时反思,促进教学不断提升。  

在品读教学实践中,我们课题组的成员,积极撰写教学反思。记下那精彩的瞬间,或者那些不够理想的环节处理。在反思中思考,在反思中感悟,在反思中改进,在反思中提升。  

三、争取家长的配合,切实利用便利的资源  

通过家长学校,对学生家长进行家长培训,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形成家校互动的良性沟通机制。充分利用我校实际所处的地理优势,增大学生朗读量。努力为本实施课题研究寻求社会支持。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本课题研究从四个方面组织了实施,扎扎实实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确立朗读训练的目标体系。

首先在朗读教学中,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其次,学习网上关于朗读教学的系列讲座,进一步认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以及进行朗读教学的方式方法等,消除了惧怕朗读教学的心理。同时,将《标准》要求与我校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制定了各班朗读教学的目标体系,为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

(二)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能否有一个良好的普通话语言环境,能否坚持用普通话进行交际,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保障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1、学校向全校师生发一封倡议书,说明讲普通话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和教师在校必须统一使用普通话,并建立严格的监督制度。特别强调老师应该从严要求,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

2、平时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多听课文朗读录音。清晨学生一回校,就鼓励他们多读书。语文早读课30分钟的时间必须全部让学生朗读课文或课外材料。各班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坚持为学生提供读古诗、讲故事、播报新闻,朗诵、演讲等各种形式的锻炼与展示机会,培养学生说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这对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也将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3、家长的配合,更能确保本次课题实验顺利实施。因此,通过家长会及书面交谈的形式,我们将向家长介绍实验的重要性与研究目标,与家长达成共识,并提出家庭训练要求,如:尝试用普通话和孩子交谈;支持孩子观看普通话的电视节目……老师还布置家庭“口头”作业,规定学生每天认真读一篇文章,隔几天在班级里把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

(三)精心指导,抓实训练,积极开展朗读教学研究。

1、立足课堂,精心指导朗读,强化朗读训练。

阅读教学要十分重视朗读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首先,在教学中保证了学生朗读的时间,去掉了那些繁琐的分析,努力地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实践证明,教师讲少了,学生读多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其次,在教学中,我重视了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通过引读、范读、朗读技能的传授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感悟能力。第三,在朗读训练中,我注意变换形式,使学生朗读的方式灵活多样,如个别朗读、齐声朗读、分组朗读、对比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这样做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激起了学生想把书读好的欲望。

2、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

光实践不研讨就不是教科研。几年来,坚持开展教科研活动,做到了“三定”:定时间,即每学期确定活动的时间;定内容,即每次活动的主题必须明确;定人员,即每次活动主持人先得确定,事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好“三定”,就能有效地提高教科研活动的质量。

3、组织朗读竞赛,促进朗读教学

结合课题研究,我还有效地开展了朗读竞赛活动,进一步促进朗读教学,每学期,我坚持开展一次朗读竞赛活动,其中,既有集体朗读竞赛又有个人朗读竞赛,通过朗读竞赛,我从一个侧面了解了学生朗读的实际状况以及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的重视程度和训练效果,从而为更好地改进朗读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学生朗读水平的检测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这就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朗读教学的开展。为此,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拟定了《学生朗读水平评价体系》。

为了有效地发挥这一个评价体系的效能,我认真组织教师进行学习讨论,对操作过程中的有关细节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如重复一次如何扣分,添一个字怎样计分等。特别是有感情朗读的检测较难评判,要明确其感情基调,教材处理做到心中有数,从而确保检测的科学性、公正性。

五、整合各方力量,有效开展研究活动。  

1、开放学校图书室,指导高年级学生自己去借书、低年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借阅图书。  

2、建立学生“班级图书角”——每班成立几个读书小组,每名组员至少带一本读物,实行组内交换朗读,轮流完毕进行班内交换朗读,实现图书数量的增加。  

3、建议家长每天督促孩子在做完作业后读15--30分钟的书。  

4、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外朗读活动,如故事会、朗诵会、读书交流会、读书笔记展、自编小报等;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5、利用现在便利通讯工具,引导学生利用微信朗读,跟我读等丰富多彩的形式。  

六、以活动为载体,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1、向学生推介优秀图书书目,激励学生好读书,读好书。  

2、经典诵读。引导学生读经典、画经典、写经典、表演经典,表达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诠释。  

3、开展读书笔记展评活动,并将班级学生优秀读书笔记汇集成册,编印《我的收获》。  

4、开展看图作文、下水作文活动,并将部分学生优秀作品汇集成册,编印《学生习作苑林》。  

六、课题的初步成效  

1、营造了师生读书氛围,养成读书习惯。  

2、建立了班级图书角,实现了朗读资源共享。  

3、课内课外有效链接,拓展了学生朗读空间。  

4、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提升了学生文化素养。  

5、教中感悟,总结反思,提升了教师教学水平。  

6、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发展。  

在课题研究的推动下,学校的整体朗读环境得到了改善,学生的朗读习惯得到了较好的培养,朗读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师指导学生课内外朗读、参与教科研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在全区暑假举行的读书征文活动中,2名学生获得一等奖,王菲等学生获得二等奖,刘艺等学生获得三等奖。课题参与研究教师积极撰写论文、案例、叙事等在省市县评比活动,纷纷获奖或发表。

七、困惑与思考  

1、由于课外朗读具有开放性、广泛性,不能强行对每一位学生统一要求、统一步调、统一内容,个体的独特性,使得对课题的研究与管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如何有效深入开展,是我们探究并需加以解决的研究课题。  

2、进一步构建更有效课堂朗读教学模式。实践中,我们虽然积极探索,但有效课堂朗读教学模式还未完全成型,还需我们进一步探索、总结、归纳、提炼与实践。  

3、如何进一步有效抓好过程管理。从朗读的过程来看,它是一个“积累于现在,得益于未来”的过程,其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得到收效,势必会影响到老师的研究积极性和学生持之以恒的朗读积极性。这些因素在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增加了管理难度。 




《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南城办事处候店小学  杨美玲

课题名称: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课题负责人:杨美玲

课题编号:DCF13011—00138A

研究结果与讨论

针对目前小学生在停顿断句、语调语气、朗读节奏、朗读情感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的语言水平相差甚远,提出了《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这一课题。经过这近一年的研究和实验,目前实验年级的学生总体语言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学生朗读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课题研究预设的目标基本达成。

一、课题研究成果的基本内容

(一)研究朗读教学中的问题

(1)角色错位。教师仅仅是学生朗读的召集人、旁听者、捧场人,学生的个体学习缺乏指导。

(2)学而不思。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意思是只知道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到头来等于白学。学生在朗读中自读自悟,缺乏学习交流、情感体验,只是泛泛而谈,知识掌握粗浅,把握不到位。

(3)思而不学。孔子曰: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知道思考却不去学习,就会使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一味的解词析句,而没有将这种情感通过朗读释放出来,学生也会兴趣一时,很难贯穿课堂,没有真正走进文本,张扬个性,表情达意。

(二)增强学生的朗读意识的研究

(1)、节奏意识。了解和初步掌握朗读情感激越时节奏的加快、声调的昂扬,情感悲戚是节奏的舒缓、声调的低沉,美景描述时节奏的欢快、声调的悦耳。领会恰如其分的停顿在朗读节奏的重要性。

(2)、角色意识。引导学生去揣摩体悟文本中各个角色的思想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去朗读,在具体角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表达出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

(3)、问题意识。通过多读多诵,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真情朗读的热情。

在阅读教学中,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的需求,朗读教学时创设文本中的情境,会极大的激发出学生的参与欲望,提高了朗读的热情。

(四)、引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用心感悟,朗读不同体裁的文章。

主要包括诵读、吟读、咏读、讲读等,让学生走进文本,靠近作者,在朗读中理解主题,感受内涵美;辨析语言,体悟艺术美;展开想象,激发情感美。

(五)、多种形式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升。

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为了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解”的目的,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单一的朗读形式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激发朗读的兴趣。

⑴集体读。这种形式能让学生全体参与,但次数不能过多,一是防止有的学生偷懒,二是防止学生唱读的滋生。

⑵分小组读。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全体参与,分工合作,极大的提高了朗读的兴趣。

⑶分角色朗读。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鲜活的,他们特别喜欢走进文本,走进童话世界。分角色朗读是他们最为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教师可以做一些简单的道具,学生朗读起来更声情并茂,趣味盎然。

⑷比赛朗读。朗读时,采用打擂的形式,让学生分组比赛。男女生比、同桌比、班干部比、自由找挑战者,都是很好的比赛形式,学生踊跃参加,积极性高涨,就连平时不爱读的同学都能参与进来,达到了朗读训练的目的。

⑸配乐朗读。我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

⑹范读。对于学生不能很好的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时,老师要有一个示范的作用,可以先范读课文,把学生带入文本,让学生感悟其中的情感,然后自行朗读。

⑺展示朗读。这种形式既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水平,还能锻炼学生当众朗读、当众说话的能力,可谓一石三鸟。但运用这种方法朗读普及面窄,且需要大量的时间,我实行“轮流展示,分批登台”的方法,每周进行1——2次,每次进行5——8名同学,让学生事先准备好自己要展示的文章,等到自己登台的时候,朗读能力已经大大增强了。

在指导学生朗读过程中,要讲究方式方法,形成朗读教学策略。

首先注意语言表达的形象化,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化,通过反复阅读、品尝、揣摩,对语言文字把握更加准确,追求独到的顿悟。其次注重语言的整体化,引导学生文中具体语境,整体把握,重点着眼,融会贯通。最后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形象化。指导学生调动生活积累和生活经验,联系自身,融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去感悟鲜活的人物、动人的场面、秀丽的世界,随着作者一起表达喜怒哀乐的情感。

(六)、互读互评,查缺补漏,真正走入文本,真情流露。

学生之间交流起来无拘无束,甚至锱铢必较。在朗读的互读互评中,提出不同的见解,互相学习,互相补充,让朗读的热情更上一层楼。

二、课题研究采取的措施

1、转变观念,学习理论知识,贯彻新课程标准转变教育观念,是课题研究的前提。在教学中,不能再以应试教育为教学模式,多读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书籍,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懂得了语文教学以读为本,在朗读中体会文章情感,领悟文章意境。从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2、学习交流,及时总结提高。

要想取得课题研究的成功,不仅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还要博采众长,互相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逐步使自己充实起来,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分析探讨,寻求解决良策。善于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

三、实践的过程、方法

(一)实践的过程

第一阶段:学习准备阶段

1、 申报课题。

2、 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课题研究。

积极学习阅读教学和指导朗读的理论,明确实验的意义、方法、步骤。给学生讲解实验方案,做好耐心细致的释疑解惑工作。

3、 制定课题研究的方案和学生要达到的培养目标。

第二阶段:实施操作阶段

1、 制定课题研究实验计划,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验计划,在明确教学思想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充分发挥朗读教学的作用,加强交流,及时总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 在实验过程中及时收集研究信息、及时调整方案,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修订完善实施方案,重点研究个性化朗读教学、创新朗读教学,提高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收集整理,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作好阶段性的总结。

第三阶段:总结提高阶段。

1、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2、摸索出一套指导朗读教学的具体实施操作方法。

3、成果展示:实验报告、论文、朗读展示、实验材料。

(二)实验的方法

1、让朗读的方案更详细明确。

这次实验的是三、四年级的学生,因为受年龄和知识结构层次的限制,首先要求他们把文章读正确,做到“三不”—— 即不读错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然后再要求读流利,最后制定出真情朗读的指导方略。

2、让朗读的时间更充分。

每天早读时间要充分利用起来。语文早读课30分钟的时间必须全部让给学生,朗读课文或课外材料。各班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坚持为学生提供读古诗、讲故事、播报新闻,朗诵、演讲等各种形式的锻炼与展示机会,培养学生说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这对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也将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早读是朗读的宝贵时间,要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朗读。晚上的时间也可以用来读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在保证学生充足睡眠的情况下,每天读一些好的文章,也能积累不少知识,大大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3、让朗读的内容更丰富。

朗读的内容要广泛,课内的课外的文章都可以拿来读。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读书必须像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非常有限,枯燥了。

4、让朗读的形式更多彩。

朗读的形式要多姿多彩,可以是同桌对读,也可以是分小组读,或者是表演读,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不至于朗读时虎头蛇尾。朗读时,可以把文章中重点句子、精彩段落等感兴趣的部分指导朗读,让学生心中明白,有的放矢。

5、家校默契配合,促使学生想读书。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通过家长会及书面交谈的形式,我们将向家长介绍实验的重要性与研究目标,与家长达成共识,并提出家庭训练要求,如:尝试用普通话和孩子交谈;在观看电视节目时让学生跟着电视播报学说普通话;帮助学生查找优美的文章或诗歌,鼓励学生放声朗读,还可以写上评语,进行表扬,并帮助学生将朗读的情况通过微信上传到家长群,以激励孩子多朗读。实现家校朗读教育合二为一。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朗读教学中转变。

1、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在教学中,不再是老师问学生答,一体堂、满堂灌,把阅读的权利让给学生,把朗读的机会留给学生,把评价的任务放给学生,真正做到变“教学为导学”。

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中,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带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原来被动的思考和接受,变成了大胆实践、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这样促进学生成为自主活动和自我教育的主体,使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主动创造成为学生的基本学习朗读的方式。

3、学习效果评价的转变

素质教育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单一评价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在教学中不单纯重视知识性目标评价,更着眼于学生可持续能力的培养,评价方式更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在评价中获得自主发展。

(二)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

1、学生对朗读产生了极大兴趣,随时充满琅琅读书声。通过训练,学生朗读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2、学校成立了朗读兴趣组,做到人人能读,会读,达到以声传情,以情带声,以声动人。

3、大大促进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见识。

(三)积累了丰富的朗读教学经验,提高了朗读教学水平。

(四)探索一套适合本地特点的小学生朗读训练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整体朗读能力。

(五)通过课题研究,结合实际教学状况,写出了几份研究报告。

1、《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课题开题报告。

2、《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3、《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课题结题报告。

4、关于小学中年级学生朗读现状的调查报告。

五、几点思考和建议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和研究都不会尽善尽美,虽然在朗读教学中体现了一定的优越性,但是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1.由于对学生朗读水平还缺乏更科学更有效的评判手段,仍有少数学生的朗读态度、朗读兴趣和朗读方法不尽人意,存在诸多问题,朗读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件“苦差事”。所以,朗读教学的深入开展显得越发困难。

2.从我校现状看,学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学生家长重视教育程度不够,影响学生朗读的训练。今后要结合家长,多和家长沟通,让家长督促学生重视朗读和学习。

建议:


1、 全面推广朗读教学。

2、继续为学生创设宽松舒适的朗读环境,为学生提供阅读书籍,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朗读机会,在语文教学中真正落实“朗读在行动”。

3、继续开展朗读比赛活动,为学生搭建朗读交流的平台,加大宣传的力度,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4、多开展经典诵读、演讲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丰富学生的朗读体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我读书,我快乐”。

我清醒地看到,本课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它的研究并没有结束。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加强学习,大胆实践,不断总结,为学生语文素质的大面积提高作出更大的努力。


独立单项子课题名称: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课题类别:全国重点课题子课题

课题编号:DCF13011—00138A

调研经费:自筹

课题承担人:徐振英

立项时间:2016年2月

结题时间:2017年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