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课题研究>>

崔广伦:《小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开题、中期、结题报告

                               《小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马岭岗镇穆李小学  崔广伦


一、课题研究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细细品味这番话,不难发现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强调的是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逐步领悟、掌握自主学习、积累、感悟、运用语文的能力,能够个性鲜明地学习语文。


审视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一方面,教师常常就语言文字教语言文字,割裂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割裂了语文与实践的联系,让孩子死读书,读死书;另一方面,我们学生的学习往往是被动性的,依赖性的、输入性的,这样的阅读教学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与当今社会的人才素质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满足日趋发展的需求。

二、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从理论方面弄清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对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极意义,从实践方面探索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方式,使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能增强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主要途经。”因此,我们要打破“学科中心”和“分科中心”的定势,倡导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基础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关怀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在这种背景下,席卷全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风起云涌。各国不断更新课程的综合性、恰当处理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关系;强调以学习者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软化学科界限,设计综合课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性学习转向积极探究与发现学习,强调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主动解决问题,加强中小学生的综合活动学习。美国各州中小学都设计和实施了“设计学习(project or design learning)”“应用学习(applied learning)”;日本1999年颁布的《小学、初中、高中学习活动纲要》规定中小学生必须实施“综合学习时间”,要求设计和实施“基于课题的探究学习活动”和“体验性学习活动”。新中国成立50多年以来,历次课程改革都重视课外活动、活动课的实施,并取得了重要成就,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尤其是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规定中小学实施“活动课”以来,许多中小学创造了实施活动课的优秀经验,促进了学生素质发展。

2、本课题与之区别与联系

本课题借鉴国内外同类课题的一些研究成果,从我校的实际出发,结合周边人文环境特点,开发利用身边语文资源,广辟渠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做一些有效的探索实践。

3、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①本课题研究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因为行动研究是一种实践者对自己的实践活动不断反思的过程:寻找症结,尝试性改进自己的实践活动,并根据反馈的情况调整实践方式。

②本课题组成员均为教学第一线教师。实施新课程以来,通过校本培训,大家对行动研究的特征有了初步了解,基本明确开展行动研究的三条途径:问题解决、合作研究和叙事研究,以开始“做”行动研究的尝试。

③对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我们具有自己的优势。我校在前一阶段广泛开展课内外实践活动,积累了大量经验。

④在本行动研究中,采取的技术手段主要有调查和收集案例。作为一线教师,调查学校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情况比较方便,随时都可以进行。

⑤本实验方案立足行动研究,旨在解决实施新课程中教师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本实验方案确定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难度适中,我们坚信,只要大家同心协力,就可以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四、课题实施原则

1、基础性原则: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不能把目标定在培养什么样的创造人才上面,而是要发展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智慧水平。这里强调的基础性,一是要完成国家的课程标准和基础学业,坚持“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二是积极去发现儿童的潜能和特殊的天赋,进行综合性教学,为他们的成人成才打好基础。

2、适应性原则:“教育要适应儿童”,这是当前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语文实践活动”研究,一方面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儿童的共性特点,使自己的教育实践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另一方面要“读懂”每一个学生,要观察,了解,判定他们的个性智能优势,激励他们的志趣,创设适于他们的学习情境,鼓励每个孩子创造一个五彩斑谰的学习生活。

3、开放性原则:生活的世界,生活的教育理论,提出“学生——课程的代理”,“社区——课程的代理”的建议,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方面实现开放性教学。从目前看,我们的任课教师要积极对现行的教材内容进行延伸,综合,重组,提升,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动手实践、网络学习、社会调查等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4、综合性原则:教育应该促进学生优势智能的发展,但不等于其它职能就不需要发展。我们必须立足于生活世界,生活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坚持多元化情境教学,所以,我们必须摒弃“学科本位”的教育思想,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积极使语文学科教学与其它学科相联系,使多学科知识相联系,在多元化情境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智能,同时促进语文综合素质的形成。

5、创新性原则:创新教育靠教育创新来推进。儿童“综合素质”是创新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生活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创新教育的理论部分,而生活教育理论本身就是一个创新教育的理论,他们倡导“实践活动”教学,倡导“社会实践”,倡导“动手操作”,倡导“培养创新智慧”等等。实践这些教学工作必须进行教学创新,在教学环境、教学内容、途径、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诸方面进行一系列创新,没有这些就很难说我们在借鉴生活教育理论,进行儿童“语文综合素养”的研究。

五、语文实践活动课操作模式的研究

作为一门课程,要便于操作。而语文实践活动是我校开发的全新课程,没有现成的操作模式。虽教无定法,但贫乏,无法可依的教学是不能发挥课程优势的。因此,必须构建一套与研究相适应的操作模式,使之有章可循,防止盲目性。

1、目标定位

语文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的实践性课程,其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指在实践性学习中获得的对自然,对社会,对文化及对自我的初步认识和经验,不追求体系化的知识。知识和技能目标并不仅仅作为结果性目标,更具有过程性目标的性质。“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学生亲历实践性学习的过程,在实践情景中运用并掌握若干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经验,实践等方式逐步生成的对自然,对社会,对文化以及对自我产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目标。不是靠灌输而获得的。可以说,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是学生主体的自我发展和自主生成获得的。

我们认为,语文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和积极体验和比较丰富的经验。

(2)初步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关爱和责任感。

(3)初步形成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培养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初步养成合作,民主,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为此,我们确立在语文实践活动探索中以语文活动课为主,研究适合本地的有效的系统化的教学模式。

2、优化语文活动课的教学结构

(1)改善师生交往,拓宽学习空间。教学过程也是师生交往的过程,改善师生交往,拓宽学习空间是让学生的个性得到积极发展。教师首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较为宽松的心理环境;其次要挖掘教材中的活动因素,有效组织课堂活动;第三要优化问题的设计,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2)促进主体参与,引导自主活动。唯有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个性才能获得积极发展。教师首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其次,要针对差异,采用因材施教和策略,引导学生学会参与的方法;第三,要鼓励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第四,要采用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

(3)强化活动教学,培育自我意识。个性——活动——发展是个性发展教学的核心理论。我们要在“活动促个性发展”的思想指导下,优化教学过程。首先要精心设计多样的活动形式,如操作实验活动,游戏表演活动,歌唱绘画活动,观察介绍活动,讨论争辩活动,记者招待会等等,其中要特别关注审美活动的设计;其次,适时开展活动,如活动在疑难处,活动在疲倦时,活动在巩固记忆时,活动在表达运用时等;第三,要引导学生开展正确的评价活动等,从而培育积极的自我意识。

3、突显以活动为中心,发挥语文实践活动的作用

(1)以“兴趣”为动力中心,激发学生自觉与活动。兴趣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及实际可行性,学校逐步开设社区服务,星星火炬广播电台、红领巾服务站活动小组。激发学生广泛的兴趣,是学生愿意参加该项活动;诱导学生的兴趣,有广泛逐步定向主要发展学生的中心兴趣。

(2)以“小组”为组织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活动。自主参与是让学生个性得到积极发展的基础。真正的活动课应该是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所有学生都是活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以“小组”为组织中心的活动课正符合参与度大,沟通面广的特点,因此,以“小组”为组织中心,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活动。

(3)以“自评”为反馈中心,诱导学生自动调控活动。在学生素质发展过程中,生活教育理念下的语文活动课教学的实践起着重要作用的是自评,自控能力,培养学生的自评,自控能力在活动课程中是本课题的一个重要环节。

六、课题研究设计

1、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本研究把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与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结合起来,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从而保证语文实践活动的落实。此外,本研究还把建立语文实践活动的评价机制纳入研究范畴,对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表现在:(一)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三)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2、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1)课题研究的界定。

①综合性实践是一个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过程,重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并运用实践,从学习内容来看,综合性学习可大致分为语文活动和专题研究两类。

②小学语文实践活动是基于小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小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语言的理解与感悟、运用和创造的实践过程。它是一种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为活动主体,以学习语言、形成语言能力为内容,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的实践活动。它具有实践性、语言性、主体性、建构性、创造性、开放性的特征。

(2)支撑性理论:

小学语文在新世纪的号角声中,和着新课程的到来一起共生。我们一直在追寻着一种更新的、更有活力的语文教学新思路,使学生在人文关怀的春风中享受母语的快乐。实践活动作为一个崭新的语文教育途径,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部分,不但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也给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理论引导与价值取向。注重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学生生活的时空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让学生经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情感体验,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创新精神和运用文字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养成“勤于动脑、敢于质疑;勤于探索、独具慧眼;勤于动手、乐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契合了新课改的精神。

3、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

(1)理论假设:“实践出真知”,这是每位教师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学以致用”,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熟记于心的一句名言;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些都决定了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我们通过探究这个课题,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课堂调控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改变几十年来的传统教学模式,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学习,乐意学习,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2)研究目标:

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实现儿童的自主发展。

⑵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采访、调查、分析、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⑷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

⑸初步形成语文教学与实践活动整合的策略。

3、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教师在课题研究期间,一方面教师通过阅读各种教育教学书刊杂志、访问因特网,以及外出听课向优秀教师学习,了解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另一方面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总结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教学策略。

4、研究内容

⑴走进真实社会。通过进入社会,接触社会现实,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等途径,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基本活动过程,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产生问题意识。并有目的地选择内容,结合实际,发现身边科学,创造探究的真实情境。

⑵接触传统文化。不同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体现着一个地区人们的精神风貌,假如我们把课题研究引进来,更能让学生体验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拓宽途经,丰富内容,可以使得教学内容呈现动态化,课程目标呈现多元化。

⑶关注自然环境。通过和自然的接触,领悟自然的神奇与博大,让学生对自然充满热爱之情,形成探究的兴趣,呈现学生角色的自主化,校内外课程的一体化。

总之,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人与人之间生活在真实的社会中,必定会发生着种种的联系。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在“师生”“生生”互动中,懂得他人和社会群体在个人生存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体验关怀别人和接受别人关怀的快乐。通过这些互动交往式的研究,更易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产生爱心。同时,在探究中,获得的体验更深、感受更真。

七、课题研究步骤

(1)开题阶段(2016年1月——2016年3月):开展第一阶段初步研究

①开题论证,做好课题研究的准备。

②自学理论知识,作好读书笔记,并经常性的相互讨论研究。

③上好研讨课,确定研究突破重点、难点。

④积极反思,撰写好阶段性小结。

(2)实施阶段(2016年4月——2016年9月):深入开展第二阶段研究。

⑤继续探索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教学策略。

⑥经常性的讨论交流,完善课题思想,做好中期论证,上好汇报课。

(3)总结阶段(2016年10月——2016年12月)

总结课题研究收获,撰写课题结题报告以及有关的教育教学论文。预期研究成果,教师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现状报告:              课题研究报告、案例分析、调查报告、教学设计、评价方案等。

八、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为了顺利完成研究任务,本课题组将采取以下措施予以保证:

⑴思想保证:加强本课题组成员的学习,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科研理论水准,使他们充分认识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充分调动课题组成员工作的热情。

⑵组织保证:构建本课题研究的管理网络,明确各成员的职责,规范实验运作过程及其管理,使实验工作按计划扎扎实实地开展。

⑶指导保证:课题组聘请市教研室领导、专家及名校长为平时顾问,将定期特邀校外专家来我校作指导,以保证本课题实验工作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规范地开展。

⑷经费保证:学校将为本课题研究工作提供必需的资金保证。


《小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马岭岗镇穆李小学   崔广伦


《小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自2016年经教育部十三五规划总课题组审批立项以来,已经将近一年,我们以语文教材为依托,开展实践活动,让活动能够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拓展视野。自从语文实践活动这个新生命悄然来到我们身边之后,使课程发生了质的变化,使教师有了创造的新空间,让孩子们走出了封闭的课堂,在广阔的天地里实践、探索、体验、创造……学生们渴望的是丰富多彩的课堂。大量的信息、丰富的活动、美丽的大自然,对孩子们充满着无穷的吸引力。将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有创意地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轻松地由厌学变为乐学,取得了初步成果。

一、 研究目标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以生活世界理论为指导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智能,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和发展。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特点,发展学生的智能优势和个性特长;依据创新教育相关理论,以培养创新智能为主线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了解儿童的生活,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运用教育改革的基本理论总结语文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

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针,落实教育方针为依据,推动教育教学为宗旨,全面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具有新时代特点的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觉悟的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

以全新的设计理念,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开拓学生视野,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性。注重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单一的以知识接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二、按照学段、年级合理安排语文实践活动内容

1、掌握教材中综合性学习的编排体系。

纵观我们所使用的苏教版课程教科书,不难发现,教材都十分重视综合性学习,但是在不同的学段出现的次数、呈现的方式和内容都不同。如第一学段:“每组都有但不标明,跟语文实践活动不作明确区分”,呈现方式为课文后有建议,在语文园地中的“展示台”交流。内容有“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想法。”第二学段:每学期出现两次。在精读课文后面布置,在语文园地中的“展示台”交流。内容既有学科内的,如“读童话、讲童话、编童话、演童话”,也有跨学科的,如“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保护绿色家园”、“走进大自然”。第三学段:每学期两次,一“大”一“小,有一组集中安排,以活动建议为主,阅读材料为辅。进入第三学段,每册除安排了一次以课外为主的综合性学习外,出现了整组集中的、课内外一体的综合性学习。如五年级上册的《遨游汉字王国》,五年级下册的《走进信息世界》,六年级上册的《轻叩诗歌大门》,六年级下册的《难忘小学生活》。

2、针对不同的年级安排不同的活动。

实践活动要针对不同年级安排不同的活动。低年级首先应该注重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识字的方法,从而有效地扩大识字量,改变过去那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在游戏活动中识字,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而且记忆深刻。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学生识字量的增加,活动方式也应当不断变化,为中高年级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为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画一画、说一说”、课本剧表演等活动都可以获得一举多得的作用。中年级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到了中年级,小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教师应当有意发展学生的这种自我做主的意识,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独立的选择,让学生想看什么就看什么,看到什么就说什么,听到什么就说什么。那么,“看说写”、“听说写”这两种语文实践活动是非常必要的。而这些活动的中心是动手、动嘴、动笔。能够主动去说去写便是我们希望学生达到的学习的最高境界。而高年级就应当注重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锻炼了。让学生走出班级和校园,在交流与访问中加深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引导学生针对当前的热点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谈出自己的认识。让学生在针锋相对的思维交锋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三、语文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一)以教材为依托,把生活中丰富的资源与教材相结合。

1、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解决语文综合性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语文的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学生在校学习,主要就是进行课堂学习,教材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因此,我们应该以教材为依托,以实践活动为媒介,把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与教材相结合,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体系。

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改变“唯语文”的教育模式,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加强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为综合性学习找准“结合点”,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语文综合性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小学语文第七册有一组课文安排了一个专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可爱的小动物”,可以首先让学生进行小调查,收集有关动物种类、分布、生活习性等资料。再趁此机会开展动物过冬知识竞赛、动物趣闻交流会、编人和动物童话故事等关于动物的系列综合性学习活动。对这些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的积极性会很高,他们通过看课外书籍、上网、调查等多种形式查找资料,以个人、小组等多种方式交流汇报。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津津有味地讲述趣闻,头头是道地编写故事,画说唱跳,热烈地交流,学生的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知识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确确实实地得到了综合运用。

又如语文第三册“语文园地一”是关于秋天的实践活动。有秋游、送给教师节的礼物、诗歌积累等。恰好《品德与生活》中也有《美丽的秋天》这一课,实践活动又有《秋天的乐趣》这一内容,何不将它们融合在一起呢?于是,我让学生走出校园,去感受浓浓的秋的气息。采集各种树叶、种子并将采集来的物品进行归类;语文课上同学们将自己的发现和优美的课文融为一体,将自己的发现说给大家听,并用美丽的树叶贴画作为教师节的礼物。美术课上,同学们和秋天一起玩,用树叶、花朵、种子贴画,画自己喜欢的树叶,和同伴一起用秋天的物品装饰黑板报……开展这样的活动,学生的说话能力、识字能力、审美、绘画、想象、创造、探究等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而且加强了语文学科与艺术学科的整合,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放”,鼓励、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发挥特长。

2、通过多种渠道,拓展语文综合实践学习的内容。

如今,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广泛,通过图书馆、网络技术等,可以使各种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紧密结合,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使语文课程更加多元化、立体化。我们在教学时,要以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知识点,引导学生开展查阅文本、网上搜索等拓展性实践活动。例如在学习语文第五册《我们的民族小学》这篇课文时,我们结合《品德与社会》学科、《美术》学科一起组织了“夸夸我的小学”的实践活动。学生们用画笔、相机,用一双双明亮的眼睛记下了学校每一个美的景致,还通过查阅资料和采访老师等形式发现了学校一个又一个曾经的辉煌。语文课上同学们将自己的发现和优美的课文融为一体,与民族小学的学生们一起夸自己心爱的小学,表达对学校生活的热爱。品德与生活课上,学生制作了《校史报》,为学校光荣的历史感到骄傲,美术课上学生们用画笔画下了“美丽的校园”,还发挥想象画下了“未来的校园”,并配上了精美的设计说明,用绘画的形式表达了对学校深深的爱。这样的活动加强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3、修改延伸课本,开阔学生语文综合实践学习的视野。

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中的课文,不是以传统的一篇一篇“课文”的形式而是以一组一组课文的形式出现的。一组课文一个主题,根据这样的编排特点,语文综合性活动的内容可以紧扣一组课文的主题进行延伸,拓展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例如语文第六册教材的第五组安排了以“爱”为主题的一组课文,我们在学习这一组课文的过程中进行了“爸爸妈妈我爱你”的语文实践活动。活动中我们安排了以下几个内容:向亲人邻居了解爸爸妈妈是怎样疼爱你的;仿照课文内容写一份“爸爸妈妈的账单”;为爸爸妈妈做一张感恩卡;请近期过生日的爸爸妈妈到学校汇报综合性活动的成果,共庆生日。这些活动内容,有的是这一单元教材原来就安排的综合性活动内容,有的是结合教材拓展延伸的内容。这两方面的内容都紧扣教材,并体现活动的层次性,学生通过“学”课文能够初步体会父母对子女的爱,,然后通过“向亲人邻居了解”、“仿写爸爸妈妈的账单”等活动,深深地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爱,最后用具体的实践活动“为父母做一张感恩卡”、“为父母庆生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这样,父母对子女的爱、子女对父母的爱都得到了融合和提升,学生的心灵得到了洗礼,实现了教师“教”学课文、阐述文本、培养能力与学生“学”习课文、理解文本、体会真情、提高能力的有机整合。

(二)密切关注生活,实现语文与生活的沟通。

1、课堂与自然生活紧密结合,提供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陶老先生认为:生活是一部活的教科书,“我们的教育不限于学校的形式”,“整个社会是我们的学校,全部生活是我们的课程”。的确,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选择贴近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必然会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学中,老师设计的活动应该密切联系“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和“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如针对兰州的快速发展,我引导学生开展了《美丽的兰州我的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调查家乡的历史人物、名胜古迹、旅游风景、名优特产等,写出调查报告,并在全班交流,交流中可以采用画画、制作电子小报、当导游、当记者、举办交流会等多种形式来展示学习的成果。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完全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能力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上一展风采,既培养了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语文综合素养在“小课堂”中生根,在“大课堂”中发芽、开花、结果。

如我在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时,首先布置学生观察大自然,让学生可以把看到的景色拍摄下来,也可以搜集描画大自然美景的图片、描写大自然的诗歌等。在课堂上,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拍摄的或收集来的图片,向大家介绍图片描绘的大自然中的美景,有的朗诵赞美大自然的儿歌。这些活动,使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培养了他们观察大自然的兴趣。事实证明,将语文课堂教学与自然生活紧密结合,就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拓宽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渠道,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2、让综合实践学习活动回到本身就是综合的生活中。

“生活即学校,社会即课堂”,我校开展了“话说牡丹之都”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菏泽的变化,从而认识家乡、感悟家乡、热爱家乡,弘扬“崇文尚德、务实图强”的菏泽精神。同时体会生活中的语文底蕴,培养敏锐的认知力、独特的领悟力、丰富的情感力。让学生分组去调查,家乡的人民是怎样勤劳致富的,收集有关的小故事,同时也走进学校周边的工厂、商厦进行调查访问,最后整理成语言文字,在全班进行交流。在这些活动中,通过让学生大胆地走出课堂,走进社区,让学生对家乡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也让学生领悟到:我为菏泽而骄傲,我应为菏泽而努力!我们力求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回到真实的情境中,回到本身就是综合的生活中,打破书本与生活的墙剁,丰富心灵体验,让语言重焕生命的光彩,让语文实践活动回到人类的语言赖以存在与发展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

(三)实施多元评价,体验成功喜悦,体现激励性。

1、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针对学生情感、态度、兴趣等内隐性因素,可以设制学生实践活动自我评价表,强化评价的感性认识,鼓励每一位学生建立自己的实践活动档案,教师或家长根据观察学生活动中的表现,档案袋中的活动成果等,用一般人能够理解的语言,说明学生活动令人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便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一起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分享进步的喜悦。

2、注意增强评价的多元化和民主性。

新的评价理念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和民主性,即实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家长、师生互评的多元化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体验活动的喜悦,有利于提高综合性学习的实效性。评价应侧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要注重使其形成综合素质,而不能侧重于看学习结果。既要注重学生的量化成绩指标,又要把着眼点放在过程中,看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如何,参与的积极性如何,探究的能动性如何,以及方法的科学性如何等,从上述几个层面来综合评价学生的整体素质。

如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的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既有教师的评价,又有家长评价、社会评价。评价方案也要呈多样化,如我在开展《走进大自然》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时候,就采用了多种的评价方案:A、最佳作品评价方案:学生把自己在实践活动课中认为最好的作品交给老师,由教师针对其制作或设计的态度、效果进行评价。如果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可以与教师协商,暂不记录成绩,学生在经过更充分的准备之后,可再次参加评价。B、演讲评价方案:采取演讲的形式是让每个学生都说一说参加这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的体会,重点围绕“我在哪些方面得到了提高”、“我在哪些方面希望得到教师的帮助”、“我最喜欢参加哪方面的语文实践活动”作口头陈述,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做合理的评价。C、评议表:在活动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一次综合评价,以表格的形式出现,评价学生的水平。只有采取多渠道的评价,才能全面评价学生,最大限度地发现学生的优点,进而采取鼓励方式对学生优点加以肯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从而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作为教师,应该不断拓展思维空间,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使实践活动真正多元化,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充分锻炼,语文综合素养才会春风化雨般悄悄潜入学生的心田。


《小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马岭岗镇穆李小学   崔广伦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细细品味这番话,不难发现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强调的是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逐步领悟、掌握自主学习、积累、感悟、运用语文的能力,能够个性鲜明地学习语文。

审视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一方面,教师常常就语言文字教语言文字,割裂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割裂了语文与实践的联系,让孩子死读书,读死书;另一方面,我们的学生的学习往往是被动性的,依赖性的、输入性的,这样的阅读教学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与当今社会的人才素质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满足日趋发展的需求。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从理论方面弄清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对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极意义,从实践方面探索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方式,使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能增强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以生活世界理论为指导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智能,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和发展。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特点,发展学生的智能优势和个性特长;依据创新教育相关理论,以培养创新智能为主线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了解儿童的生活,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运用教育改革的基本理论总结语文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

三、关于语文实践活动的研究内容

(一)语文实践活动课组织形式的研究

结合当前教育发展的状况和语文学科的特点,我们初步认为小学语文实践活动课的主要形式有语言交际实践、语文操作实践、语文活动课实践和语文社会实践等。

1.语言交际实践

(1)课前练说(2)专题讨论(3)主题演讲(4)问题辩论(5)采访活动(6)争当小广播员等多种活动进行研究。

2.语文操作实践

(1)黑板报(2)橱窗(3)手抄报(4)操作与习作(5)语文乐园等方面进行研究。

3.语文社会实践

(1)专题研究报告(2)社会调查(3)访问(4)社区服务的计划与总结(5)观察大自然写心得体会(6)社会宣传等方面进行研究。

4.语文活动课实践

(1)语文活动课(2)主题队会活动(3)传统节日、纪念日活动(4)诗歌朗诵会。

(二)语文实践活动课的设计与研究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基础课的延续和必要的补充。它是在教育者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能力和智力,组织协调性的训练,以增进同学间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性的一种活动。如何让语文活动课融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于一体,发挥活动课的功能,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激发兴趣,在“活”中求学

顾名思义,语文活动课就是围绕“语文”开展活动的课。既然是活动,首先应在“活”中做文章,以“活”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兴趣又是引导学生入门的最好老师。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做一种礼物来接受。”可见,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2.启发思维,在“动”中求知

好奇爱动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活动”就是要“动”,让全班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一齐“动”起来。语文活动课就是要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通过动眼,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通过动脑,提高思维素质;通过动口,提高朗读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动手,提高写字和习作的本领。

3.拓展空间,在活动中求发展

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仅靠基础课对教材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拓展活动空间,在课外为学生提供进行语言实践的机遇。如开展课外阅读,查找资料,手工制作,编写故事,写日记,读书笔记,制作手抄报等活动,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创造才能。

(三)语文实践活动课资源开发的研究

1.利用网络进行综合性课程主体实践

根据综合课程兼容多学科的特点,我们要求四到六年级的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积极尝试组织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实践活动。具体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示范实践,即教师围绕教材知识点进行拓展与延伸,利用光盘播放点,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搜寻信息的能力,及学会整合处理信息的一般方法。第二阶段是自主实践,即教师提供必要的网址和辅导,由学生独立或合作进行搜集信息及解决疑难问题。

2.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与探究

实践活动课程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以学生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为此,我们实行了立足于课堂,向两头延伸的教育策略:一是教师根据教材新授内容,提前组织或要求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走访调查,开展体验活动,为学习新知识作好认知的心理和探究准备;二是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或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课内向课外,通过针对性阅读,搜集储备资料,社区服务等活动,加深领悟和体验,促使学生在实现“三维目标”中得到长足的发展。

四、课题的研究实施

1.结合家庭生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耳濡目染。因此,以家庭生活为话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课,更接近学生的心灵、情感生活,更具亲和力,因而易于操作实施。如:《我和妈妈比童年》的活动课,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把语文学习和家庭阅读相结合。“寻找错别字”使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学习资源,也因此促进了阅读,一年级孩子也参加到全校“书香伴我成长”读书活动中来。

2.结合学校生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以某个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由学生组织实施教学方案。

(1)从语文“单一”学科中提取,促进语文学科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帮助学生打开视野、增广知识、学以致用。诵读经典,让学生每天至少诵读20分钟。诗文配画,图文并茂,每人都有“成长随笔”,从书中受益。然后通过诗赛诗会、诗文表演赛、诗文书画赛等加以促进提高。“漫游春联百花园”“成语大擂台” 。

(2)提倡大量阅读,通过读书节、“阅读之星”评选、“图书角”等相关主题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漫步书林,沐浴知识的阳光,让书香成为孩子成长最好的营养。一周一次晨会活动、一月一次读书活动叙新闻、诵读优秀诗文、好书推荐、续编故事、绕口令、词语接龙等。“今天我给大家讲个故事……”“现在我向大家介绍一本书……”“我们给同学们演一段小品……”特别强化了口头表达和口语交际能力;发挥了学生的特长,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3)围绕主题成立语文兴趣小组,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选题。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告诉我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给学生创造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充分有效地调动其学习的内在动力。苏教版第九册中的“飞行器家族”,不仅让学生认识了各种飞行器,而且教会了大家怎样去做资料卡。但是学生可不是个个都对飞行器感兴趣,势必有部分学生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但是要让他们说自己喜欢的东西,那可是如数家珍、滔滔不绝。既然如此,就来个“家族荟萃”吧,这一来,“枪家族”、“舰艇家族”、“茶叶家族”……纷纷展示出来,学生兴趣浓烈,十分投入。

3.结合社会生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课以课堂为主阵地,起于课堂,也可以跨出课堂。“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学生最关注什么问题,最想解决什么问题,就以这些问题为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语文、用语文。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题为“观察生活、拍摄照片、编写标题和解读词”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意识,锻炼了学生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如用春联布置教室;围绕生肖做文章——“虎年说虎”;围绕节日开展系列活动——中秋节:“那一轮多情的月亮”古诗整合、“月饼盒大瘦身”;结合读书漂流活动开展“我读书,我体会”、“给下一位读者”的活动等。

(二)课题实施的稳步推进

1.寓教于乐,自愿与指导相结合

寓教于乐是语文教育的特色之一,语文实践活动更应如此,课外活动毕竟不是课内学习,要体现自愿的原则,要尊重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教师不能包办代替,也不应过多的干涉。要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里愉快地参加活动,更好地发挥其专长,发挥其创造才能。但也不能听其自便,放任自流,因为它毕竟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教师应积极启发、指导,热情鼓励、支持,以便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加其中的一些活动,都能在课外活动中学习语文。在这里,教师的指导应是提高语文课外活动质量的重要保证。

2.发挥特长,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语文实践活动既是学生普遍参加的语文学习的必要活动,又是因材施教,不像语文课内教学那样强调统一要求的活动,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可以有各种各样专长的学生,对这些学生应加强指导,并鼓励其发挥专长,这对培养人才是十分有意义的。

3.立足课内,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语文是学习的基础,工作的基础,生活的基础。可以说是生命的奠基。不管是在课堂、在学校,还是在家庭、在社会,随时都会有读、写、听、说等语文活动。它决定了语文教学不局限于课堂,它要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获取大量的社会信息,以适应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但是课堂教学受时间,教学内容等局限,其中承载的社会信息量有限,开展课内、课外相结合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帮助学生吸收大量的语文信息,弥补语文课堂教学的不足。

我们组织语文能力竞赛,收集名言警句比赛,规范书写比赛,报刊剪摘展评、词语接力赛等活动。

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能开阔眼界,让他们对语文产生了难舍难分的感情,语文本应是如此的,在我们这里语文不应再是“想说爱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

具体活动如下:

①2016年度3月开展了《英雄赞歌》、《跟着鲁滨逊去漂流》等语文实践活动。

②2016年度6月开展了《啄木鸟在行动》、《告别陋习,走向文明》等语文实践活动。

③2016年度9月开展了《我与名人手拉手》、《珍惜水资源》、《童话》、《走进穆李》、《魅力穆李——我的家乡》等语文实践活动。

每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标、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每一个活动都突出了综合活动的语文性,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五、课题实施的效果

通过一年来的课题研究,我们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实验效果。现从学生层面、教师层面两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学生层面

1.学习态度更主动

主体性和主动性是语文课的核心。本课题实施为学生构建了开放式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所学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了实处。学生始终以主动的探索者和问题的解决者角色出现。

我们的课题实践中,设计主动学习的思路是:(1)从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开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2)强化自我意识,发展主动学习的态度。通过活动学生收集、调查、整理、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有个性地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

2.学习空间更开放

(1)我们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开拓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在活动中广泛地涉猎自己所喜爱的学科。更能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个性,更加能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孜孜以求,加深了知识的深度。

(2)语文综合性学习加强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把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融会贯通,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3.语文素养更全面

在“我爱文学”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分五个小组:小说组,诗歌组,散文组,戏剧组,其他组。让学生预先了解所喜爱作品的体裁,培养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请大家带着自己最喜欢的作品进行交流。感受文学作品中的生动形象,体会丰富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尝试开展文学讨论和创作活动。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激励学生亲近文学、热爱文学,创作文学。课题活动开展的两年中,实验学生在省、市级刊物、网站上发表或获奖习作多篇。这些活动让孩子们在语文综合素养提升的同时,也让他们的语文知识走向了社会生活实际。    (二)教师层面

1.教师角色得以转变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把握活动的目的,启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帮助学生总结活动的成败得失。这种主导作用贯穿于学生活动的始终。当学生在某一环节出现困难的疑问时,教师适时、适当的指导是举足轻重的,这种探索活动是在教师“导演”和指导下的活动,是教师主导作用更艺术的表现。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总结,掌握方法和规律,这样将提高学生活动的质量,有利于学生在教师高质量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活动任务。

2.教师的科研意识显著增强

教育是集体智慧的劳动。课题组要求实验教师拧成一股绳,集思广益,共同在研究中成长。实践—反思—总结—实践,这是教师成长的阶梯。课题组努力营造好研究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科研主体性,对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集体研究解决。教师们对研究中的问题的思考,是教师不断成长的体现。

3.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课题研究是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载体。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教师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摆在重要位置,帮助实验教师加深了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认识。令人惊喜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不但得到更新,而且逐渐将新理念内化为个人自觉的教学行为。通过课题研究的探索,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是教师培训和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高效模式。老师们在“研究”中学会了“研究”,掌握了课题研究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教研意识和科研能力都有明显提升。

六、课题的研究成果

课题成果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

(一)追求全新的语文学习新境界。引领学生立足课堂又能超越课堂,置身于广袤无垠的社会实践和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1.在语文课堂中,综合语文表现、心智表现和操作表现,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习成为学生个体生命历程的独特体验,从而使学生得到健康的成长和发展。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的引导学生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①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实践活动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的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从另一侧面证明了语文学科课程资源的可开发性和可利用性,这也是一条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

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结合课文开展“保护地球妈妈”的实践活动,采用“知识竞赛”、“图片展示”、“唱歌诗朗诵”、“义务宣传员”等形式,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地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②对课文内容再度创作的实践活动

在现代人的能力体系中,综合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而在实践活动能力中,发现、创新能力,则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可以为学生的综合实践提高质量和开拓空间带来更为有利的条件。

如学习《蔺相如》这篇历史故事时,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带创造性的新思考,开展“课文新创作”实践活动。教学时,教师热情地鼓励:大家根据课文的内容,小组合作,能不能把故事情节表演出来?如果能把廉颇负荆请罪之前、之时、之后心里的想法也说出来,那就更棒了。听了老师的话,学生积极性很高,在学习组长的带领下,大家很快进行分工,进入表演……这种实践活动大大调动学生的生命力和思维潜力,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欲有很大的鼓舞性。

③对教材内容整合、研究的实践活动

在小学语文各册课本中有许多主题近似的课文,到了一定的阶段,根据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将这些课文前后联系起来,在整合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的专题,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是很有价值的策略。

如《诺贝尔》、《孙中山破陋习》、《军神》、《鞋匠的儿子》等,这些都是中外名人小时候的故事。他们为什么会成为名人?小时候的事情与长大后成为名人有什么关系呢?为此我们开展“我与名人手拉手”的实践活动:收集故事、了解生活、积累图象资料、背诵诗歌……通过实践活动,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将静态的接受学习改为动态的综合研究。

④对课文延伸、拓展的实践活动

教材的延伸、拓展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综合实践的广阔空间。它虽然立足于文本,但又从根本上超越了文本。教材所表现的生活虽然很精彩,表现形式也会很精湛,但对学生来说,毕竟是彼时、彼地。如果能借助于教材的延伸拓展,就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

比如学习古诗《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时,让学生背背有关秋天的诗歌,朗诵有关秋天的散文,画画秋天大自然的美景,唱唱赞美秋天的歌……

语文实践活动的扎实开展,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获取语言知识的能力、语言能力、认识能力等都有了一定的进步,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和态度。

2.在课外活动中,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主动参与,自行设计和组织语文综合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如在《英雄赞歌》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对诗歌、散文的兴趣。每次活动成果的展示都增强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本课题研究,打破单纯的学科界限,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初步使学生树立了“大世界、大语文”的资源意识,学生从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和态度。

在《我与名人手拉手》、《告别陋习,走向文明》、《珍惜水资源》、《魅力穆李——我的家乡》等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语文能力、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和各科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如让学生走近家乡名人穆绪建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走出校门,参观了穆绪建面塑展室,看到他塑造的栩栩如生的古今中外各种人物造型,感受到的是老艺人传承非遗的爱国情怀,让学生经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情感得到了熏陶。                               

七、课题的反思

“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深化知识。”语文实践活动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较好地整合了知识与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互助合作能力等。我们要进一步利用、建设、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在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