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课题研究>>

《关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课题报告

《关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第二十二中学   耿翠兰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语文毅然决然应该承担的教学任务。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前沿,语文教堂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祖国悠久而灿烂的文化中翱翔,使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和创新。

当前我校正掀起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潮,“熟读《弟子规》,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校园文化墙也应运而建,从孔子到梁启超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名人形象也已深入师生的脑海之中,“以和润心,以雅正行”成为我校重要的办学理念。将传统文化渗透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对推进我校校园文化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模式”的课题。

二、概念界定

1、“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主要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体现四个基本理念: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挖掘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传统文化”:传统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学校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传统文化”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本课题从整体上理解和宏观上把握,认为中华民族文化可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

3、“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在学校教育中,弘扬本国、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言,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机渗透,能提高中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做到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已是势在必行。

三、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课题组通过多种途径深入调研后认为:中央教科所与人力资源研究部合作,把此课题作为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科研课题实验,说明此课题的重要意义。此前,国内外很少有人对这个课题进行专门的研究,有的或者只是对“传统文化”本身的研究,其中影响较大的如云南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尹绍亭编著的《中国民族文化专题研究丛书》,以专题的形式多方面、多角度地探讨中国各民族的民族生态,生产生活、社会结构,婚姻家庭,礼仪节庆、信仰禁忌、语言文字、科技文艺等方面的传统文化与文化变迁;有的或者只对“语文新课程”的研究,如华东师范大学倪文锦教授的关于《中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的研究较有深度和推广价值。而把中学语文新课程与弘扬传统文化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还不多见,这就为本课题展开深入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省内外有一些学校也有针对性地开设了一些选修教材,如“中国古代散文选读”、“史记选读”“唐宋八大家选读”“唐宋诗词鉴赏”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和香港、台湾的一些教育基金共同合作,兴起了一个现代读经运动,在内地的一些学校搞了试点;青岛成立了一个“国学社”;北京和苏州已有类似中国古代私塾教育的学校在进行语文教育的探索。类似的一些探索在给我们带来启发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这些零散的举措,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和系统的过程管理,很难对中学语文教学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但同时也给了我们信心,尤其是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推出了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后。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语文教育的渗透,不仅有广阔的理论空间有待探索,更有巨大的潜在价值。

四、课题研究预期目标

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推进国民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促进语文教学为宗旨;坚持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通过《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模式的探讨》课题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学生打好传统文化的根基。

1、感受民族的传统文化,激发师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让师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同时,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2、以“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教学策略,构建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课外拓展”的语文文化课堂教学模式。

3、通过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使学生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读文化著作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与艺术趣味,发展个性,丰富精神。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和文化底蕴。

4、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使广大语文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创造性地理解、运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五、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及方法

1、研究内容

首先,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策略及模式”,是在新课标指引下的一种研究,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必须以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作统帅,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基本特点。从中学生的特点出发,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

其次,以教材为主,校本教材为辅,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和弘扬语文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以积累和品味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为研究重点,结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好相关的语文教学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从而寻求语文教学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途径和策略。

根据以上界定,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1)现代中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了解的现状调查分析;

(2)教材所蕴涵的本民族文化的挖掘与弘扬;

(3)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的策略研究;

(4)家乡传统文化的发掘与研究;

(5)新课标下弘扬本民族文化的策略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3、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传统文化是国家、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学校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有机渗透,可从根本上提高中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养。面临着新世纪、新形式、新教材、新课程标准即将带来的挑战,在语文教学中,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已是势在必行。面对这种形势,我们从2016年起,以我们所教的班为实验单位,开始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

2)本课题的创新程度、意义及应用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有利于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的转变,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的转变,有利于新课改的推行。

现代语文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需要学生具有搜集资料、研究资料的创新能力,需要一支观念先进、方法科学的教师队伍,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多层次地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队伍,有利于语文教学改革的全面开展。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实施策略,构建“创设情景——诵读——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课外拓展”的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借此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的学生,也打造出一支观念新颖、技艺精湛的教师队伍,为我校语文教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4、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民族文化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如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成语故事演讲比赛、设计名人名言卡,课本剧表演、观看有关民族文化的影视录象等)寻求新语文与弘扬民族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

(3)、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如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成语故事演讲比赛、设计名人名言卡,课本剧表演、观看有关民族文化的影视录象等)寻求新语文与弘扬民族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策略

1、实施“走近古诗文,走进传统文化”活动,积淀传统文化,吸收经典营养

我们通过“传统文化知多少”的问卷调查,就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范围、阅读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对经典文化的接触和吸收相当薄弱。于是,“不要拒绝对经典文化的吸收”成了我们对语文教学的定位,“走近古诗文,走进传统文化”,能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这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突破口之一。

为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我们将开展“走近古诗文,走进传统文化”活动,在开发方案中为学生开列了书目,使学生有的放矢,自觉运作。对此,采取以下对策:

①落实课前五分钟的口语训练:要求学生每堂课前进行五分钟的口语训练,内容分阶段安排:第一轮为背诵一首古典诗文,第二轮讲解一句古代名言警句,第三轮讲读一个中华传统名人故事。

②每周五利用语文自习时间举办一次古诗文的鉴赏活动,交一篇以古诗文为内容的书法习作。

③课题组老师每月上旬开设一节有关古诗文阅读的专题讲座(《古代哲理诗词名句赏析》、《古典诗词的意境创造》、《古典诗词中言愁现象探析》、《诗人风格漫谈》、《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等);每月下旬举行一次古诗文竞赛活动(“千古美文”朗读比赛、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诗词短剧表演赛、书写座右铭比赛、古诗文知识比赛等);每月办一期以“走近古诗文,走进传统文化”为主题黑板报或手抄报;每两月举办一次传统文化知识讲座。

④每学期举办一次成果展(优秀古诗文摘录笔记、名联书法荟萃、古诗文研究优秀小论文展、诗词短剧汇报表演等);每期编辑一本“走进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教材。

⑤建立“走近古诗文,走进传统文化”的学生成绩档案,将学生背诵默写成绩、参加活动次数和态度等记入档案。

此项活动的开展,旨在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通过诵读,熏陶感染,在“润物细无声”中积淀起深厚的传统文化,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情趣。

2、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语文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外在的、鲜明的标识。因此,传统文化的精华应该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我们要努力构建“创设情景——诵读——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课外拓展”的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

1)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①过在教室里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等方式,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空间文化氛围。

②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创设良好导入情景。

③据课文内容选择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有利于把汉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

④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2)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

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如何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我们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 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

②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

③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

④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

⑤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3)探索“创设情景—诵读—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课外拓展”课堂教学新模式

①创设情景: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赋文、传说故事、名人轶事等创设导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诵读:通读(侧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掌握句读、语气、停顿)与精读(侧重在字斟句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相结合;美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与品读(品味语言的音韵美、品味语言的意境美)相结合。让文学作品穿越千年的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滋润学生的心田。

③提出问题: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课堂教学目标和教材的重难点,提出问题,供学生合作探究。

④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工具书,在教师的点拨下,探究古汉语的词法、句法现象;探究课文中蕴涵的思想美和情感美;探究课文中的民俗风情和民族情结;探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丑等等。

⑸课外拓展: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拓展;以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等。

我们只要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就能让传统文化在一堂堂散发着浓浓文化精神气息的语文课上展现出来,使学生受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3、开发《走进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丰富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内容。

问卷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都有想读文化典籍,却没时间和针对性阅读材料。为了解决这个弊端,依据新语文课程理念,我们在开展“走近古诗文,走进传统文化”活动的基础上,开发校本课程、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展文化熏陶的新时空。

具体操作如下:

①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本着“汇知识之萃,补教材之缺”的学术精神,采用单元专题形式,按照“名著导读”“经典诵读”“传说故事”“美文选萃”的体例,每一体例下设计以下几个板块:作者介绍、内容提要、注释赏析、温馨提示等。选文以儒学文化的精髓“仁、义、礼、智、信”构建教材的核心内容,同时兼顾近现代涌现出的精美篇章。力求浓缩精华、体现中华文化神韵,拓展视野。在选文的篇幅长短,内容的难易、阅读与理解的指导等方面体现针对性、层次性。

②鼓励搜集相关资料:以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搜集相关资料。搜集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成语故事”、“歇后语、谚语”、“齐鲁历史人物事迹”、“中国传统节日传说故事”。开学初,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后,交课题组汇编成册。

③制订校本课程教学计划:结合学校及学生实际,课题组制订校本课程教学计划。具体包括教学内容及目标的确定、教学时间及形式的安排、课程评价的方法等。

校本课程《走进传统文化》的开发将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既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又培育了爱国爱乡的热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开阔学生视野,又有利于提高运用语言文学表情达意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4、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1)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①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

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有关家乡广安的文选典籍,并初步了解家乡古代饮食文化、节令文化、革命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

2)开展考察活动

①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与由来。

②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

③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

④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

⑤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我们可以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能使学生热爱祖国文化,良好的人文素质也在祖国文化熏陶下形成。

七、研究工作的步骤及成果形式

1、前期探索阶段(2016.1—2016.3)

理论学习,构思课题,设计初案,初步探索

成果:提出实施方案。

形式:形成申报材料,召开课题报告会,展开初步探索工作。

2、课题实施阶段(2016.4—2016.9)

展开研究,完成各种评价体系,构建理论框架,并总结经验。

成果:构建研究体系,形成阶段成果。

形式:举行阶段成果发布会。

3、总结、推广阶段(2016.10—2016.12)

总结经验,展示成果,形成成果报告,请省、市专家鉴定、结题。

成果:形成成果报告集。

形式:举行成果发布会。

最终成果及形式:形成科研成果报告集,请市县专家鉴定,召开成果发布会。

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论文报告、校本教材、课堂教学案例集、调查报告、语文活动方案集、学生成果(习作、小论文等)、课件、录像等。

 

《关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第二十二中学   耿翠兰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面对西方外来文化汹涌而至的波涛,我们既不能因为曾有一个辉煌的古代文化时期而夜郎自大,更不能因急功近利而盲从。因此,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道德意识有待加强。如没有责任感、同学间缺乏友爱精神等。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天空中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我们认为,即使是到了21世纪,我们仍然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基于以上思考,我提出了“关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模式的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原则

本课题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学说为核心理论支撑。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人的素质的发展和完善就是一个人类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改造的过程。教育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中介环节,通过这个中介,使人类个体从接受人类文化遗产发展到创造新文化,人的素质正是沿着这样的历史过程不断得到改造、提升和完善。本课题在具体策划与实施中以现代认知理论、现代课程论、现代教学论为支撑理论,主要依据有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及《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有关文化教育理论。

本课题是一个应用性研究的课题。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是: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在价值,通过新课程教材体系与新课程实施策略的构建等途径,将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的民族文化精髓内化为青少年的精神素质,培养与提升青少年的民族意识,形成具有民族气派与时代精神的理想人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烙下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培养学生成长为“一个生活在和谐世界中的完美的人”,成长为21世纪承担复兴民族大业、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栋梁之材课题研究遵循了以下原则:

① 生活性原则。这是语文教学的个性体现。语文学习来自生活,作文教学更应当来自生活,语文教学过程应该体现生活性原则,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② 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也应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陶行知认为,学生是生活的主人,当然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写作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阅读指导、写作评讲、批改中,学生都是主人。

③ 发展性原则。生活向前发展,学习语文也向前发展。发展性是语文学习的原则之一。语文教学过程要促进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发展,生活能力的发展。

④ 和谐性原则。语文教学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特别强调学生认知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和谐发展,阅读写作也正是学生对生活的认知与表达的统一。

三、拟解决关键问题

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在价值,通过二期课改教材体系与新课程实施策略的构建等途径,将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的民族文化精髓内化为青少年的精神素质,培养与提升青少年的民族意识,形成具有民族气派与时代精神的理想人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成长为“一个生活在和谐世界中的完美的人”,成长为21世纪承担复兴民族大业、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栋梁之材。

四、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国内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其中影响较大的如“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该中心是设在武汉大学的国家级人文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为跨学科研究中国文化的机构,涉及历史、哲学、文学等学科,下设中国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研究室、中国思想文化研究室、楚文化与楚地出土文献研究室等机构,办有《人文论丛》年刊。它发挥武汉大学文、史、哲、外语、图书馆各学科的传统优势,长期以来在学术上相互渗透,形成了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为中心的学术交流和协作关系。并且在中国传统哲学、楚文化、明清文化、明清社会经济等研究领域形成了优势和特色。现任中心主任为著名文化史专家冯天瑜教授。国内对“初中语文教育”的研究很多,而把初中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还不多见,这就为本课题展开深入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五、课题研究预期目标

通过《关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模式的研究》课题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

1、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

2、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的丰厚的文化积淀,会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感情,正好弥补枯燥的标准化考试使学生对语文产生的距离感,弥补我们语文教学的缺陷,促进完善我们的语文教学。

3、在教会学生认识和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同时,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读文学著作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和文化底蕴。

4、以“语文教学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

5、在二期课改新理念的指导下,使广大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六、研究对象:本班全体学生。

七、研究内容

“关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模式的研究”,它首先应该是“二期课改新理念下”的一种研究,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它必须是以二期课改理念作统帅,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基本特点。从中学生的特点出发,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其次,我们要因地制宜,立足新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如何宣扬初中语文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诸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等等这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如何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为研究重点,结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从而来寻求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如走近古诗文经典、走近传统节日、古诗文背诵大赛、写字比赛、成语故事演讲比赛、设计名人名言卡,课本剧表演、观看有关民族文化的影视录象等)寻求中学语文教育与传统民族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

3、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九、课题研究的展开和初步成果

(1)、走进古诗文,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吸收经典营养。

把走近古诗文,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就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突破口之一,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语文的应试能力。

a整理新教材有关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课文,制订教学方案。

b根据《课程标准》推荐的目录和老师根据班级实际补充课外阅读内容,并制订“走近古诗文”方案——

1)指导思想

充分利用好我国的文化遗产,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营造勤奋读书、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优秀文化熏陶,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2)教育口号

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

活动的具体途径和原则

3)三个原则

重视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程参与,对学生进行分层次要求;对所背诵的古诗文能达到朦胧理解即可,即本着“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背熟,终生受益”的方针指导学生读经诵典;坚持以学校领读为主体,以家庭助读为辅助,以社会力量为推动的三结合模式。

4)六条途径:

听,即听录音,利用课前时间,班级播放古诗文录音,让学生听。

看,教室里布置一些古诗文,课间学生可以随时观看。

读,学生可以在课前2分钟,和睡前10分钟进行朗读吟诵。

讲,教师可以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让学生讲解诗文大意。

创,班级组织学生根据诗文,进行诗配画活动,进行再创造。

赛,根据不同年级组织不同级别的古诗文比赛,选拔出明星班级和个人。

c整理编辑了《诗歌鉴赏》——

古诗词鉴赏是近几年来考核考查的重点项目,在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而且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教材角度,从考试角度,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学遗产的角度上,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所谓鉴赏是指读者阅读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强烈反应,得到美的享受,从而领略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古诗词鉴赏,对众多的学生而言都觉得有点难。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呢?关键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鉴赏诗歌可以先从了解有关诗歌的一些常识,如:古诗的不同传统、风格、流派等开始。

第一讲:诗歌的传统之一——现实主义传统

第二讲:诗歌传统之二——浪漫主义传统

第三讲:诗歌风格

第四讲:陶渊明及其诗歌

第五讲:唐代的边塞诗人——高适

第六讲:唐代的边塞诗人——岑参

第七讲:唐代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

第八讲:唐代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

第九讲:鉴赏诗歌的方法一——知人论世

第十讲:鉴赏诗歌的方法二——体味意境

第十一讲:鉴赏诗歌的方法三——咀嚼字词

第十二讲:鉴赏诗歌的方法四——了解典故

第十三讲:鉴赏诗歌的方法五——明辨手法

第十四讲:鉴赏诗歌的方法六——注意作者的“逻辑思维”。

第十五讲:如何提高鉴赏能力及训练题

d举办《诵读经典诗文,弘扬传统文化》古诗文朗诵会

e依托学校的“毽舞飞扬”活动,举办了征文比赛,弘扬民族文化。

(2)、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因此,它本来就该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初步拟定文化课堂教学模式,整理完善研究方案。

十、课题研究展望

1、坚持把引导学生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文本视做语文教学可以肩负的一项重任。如开展《论语》每日一读等活动。各研究教师以因材施教,发挥所长,大胆摸索适合自己和学情的教学新思路、新方法。在此基础上,力争达到提高学生文学鉴赏力,知识和能力,学识和德行能得到和谐发展的目标。

2、关注该课题的发展动向,广泛虚心学习,认真深入研究,探寻最科学的语文教法和学法,竭力提高课堂效益。各参与研究的教师负责完成一份能体现课题研究思想的优秀论文或案例或录像课。力争有作品在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

3、各语文课题研究教师应秉承、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充分发挥语文学习在学生终身学习、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关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第二十二中学   耿翠兰

一、课题研究背景:民族自豪感与文化危机感的交汇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绵延不断走到今天,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并且从来没有被外来文化割裂的文化形式。作为中国人,我们感到无比自豪。然而最近几十年里,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少的传统文化被坚守,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是担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大职能的。我们希望能通过我们的探讨,还学生一块传统文化的净土给学生,夯实他们的语文基础,提升语文能力,积淀文化功底,提高人文修养,打好传统根基。

出于这种既自豪,又担心的心情,我们选择了“关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模式”这个论题。经教育部十三五总课题组审批立项批准.  

在各级教育部门的有力领导和课题组专家的精心指导下,经过近一年的不懈努力,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了我校的课堂,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得以提升。同时,课题的研究与实验还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拓展了教师的发展空间,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整体提高了我校语文学科教学质量,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回顾一年来的研究与实验,我们由于实施了较为科学的研究策略,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现把研究情况做一总结。

二、课题研究概念界定:凸显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历史积淀下的珍贵财富,内容之广泛,内蕴之丰厚,非本次课题研究所能尽到。于是经过商讨,界定本次课题研究中的“传统文化”,指的是适合初中生理解,不甚艰深的内容上,比如爱国主义思想、传统礼仪、传统人文关怀、传统文化习俗以及一些浅近易懂的传统哲学思想等内容。我们将这些内容与常规教学进行多种形式的结合,做到灵活、恰当、充满趣味性与深刻性,争取带给学生反思与进取。力图将课题的实施和推进过程,化成为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唤醒心智与灵魂、促进生命成长的过程。

三、课题研究预设目标:提高学生语文修养,促使教师树大语文教学观.

我国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中国根的中华民族优秀后代。而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作品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基于此,《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古代作品的学习设定有这样的目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它突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1、本次课题研究主要依托学生阅读与写作训练,力图使学生在阅读中认识传统、感受传统、理解传统;进而使学生扩展到身边的传统,并能够在自己的写作当中体现出一定的传统文化修养。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提升语文能力;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培养人文品格;激发和培养爱国情怀,倡导真、善、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

2、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科学和创新品格。

3、使广大语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真正转变观念,更新知识,进一步具备厚实的文化素养,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进一步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增强语文教科研的能力。促使广大教师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

四、课题研究方法设计: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这次课题研究,我们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作统帅,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基本特点。从中学生的特点出发,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凸显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我们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结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以我们使用了相应的多种研究方法探究课题进程。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我们首先使用了调查法,利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情况作了调查,然后使用定量分析法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归类与分析。此外,我们还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利用课堂教学渗透、测验、竞赛、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察,以掌握学生学习动态第一手资料。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对北师版初中语文教材上的文言知识和现行人教版初中教材中的文言知识等进行了全面梳理。

3、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诸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我们充分利用问卷分析结果,针对学生基础状况、抓住学生兴趣点、突破学生薄弱面做出对策,寻找恰当切入口,构筑相关知识系统。这一阶段,我们一方面利用常规教学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另一方面,我们还针对他们的兴趣进行了一些讲座,比如“金庸笔下的侠义精神”、“《西游记》的兴趣阅读指导”等等。这些讲座有课题组老师自己准备的,也有的是请组外老师进行的,这些讲座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

4、经验总结法。我们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三大步骤研究贯穿新课标理念。

1、前期探索阶段(2016.1——2016.3)在此过程中,我们通过理论学习,构思课题,提出实施方案。形成申报材料,召开课题报告会,展开初步探索工作。

(1)2016.1.1——2016.1.30,对北师版初中语文教材上的文言知识进行全面梳理,摸清了学生在文言知识方面掌握的程度。

(2)2016.2.1——2016.3.30,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在学生中进行“关于中国古典文化学习情况的调查”,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详细的总结与分析。这为接下来的课题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课题实施阶段(2016.4.1—2016.9.30)

在此过程中,我们展开研究,完成各种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体系,形成阶段成果。

(1)2016.4.1——2016.5.1,对“北师版选修文言现象及诗歌鉴赏方法”进行整理,以确保在选修课教学中将传统文化的传播有效渗透进去。

(2)2016.6.1——2016.8.1,通过两轮语文知识竞赛,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掌握程度进行摸底,对学生的知识状况做到心中有数。

(3)2016.8.2——2016.9.2,在古文学方面选修课的教学中,融入大量的古代文化内容。如,“中国传统节日风俗介绍”,“金庸作品中的中国传统侠义精神”,“‘李白的月亮’讲座”,“中国传统名著导读讲座”等等,极大调动了学生了解传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4)2016.9.3——2016.9.30,在中考复习的文言文复习环节,继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内涵,也活跃了初三的学习。同时查找不足,总结经验,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材料进行分类整理。

3、总结、推广阶段(2016.10.—2016.12)

在这一阶段,我们重在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总结与整理,总结经验,展示成果,形成成果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几点体会:开发教学资源吸收经典素养培养人文品格

回顾一年来的研究与实验,我们由于实施了较为科学的研究策略,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我们在课题研究推进过程中有几点体会,那就是在常规教学中、在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从传统文学阅读中有效渗透传统教育,开发各类教学资源,让学生吸收经典素养,培养人文品格。

1、在常规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教育。

在常规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内容其实在实施手段上并非难事,课题组认为,语文课本中的作品很多都有着很强的民族特色,在常规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可以不拘一格,比较随意。比如在文言课文中出现“万乘之国”时,为学生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战车文化;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讲讲传统服饰文化和传统建筑文化;在讲到《鸿门宴》中的座位安排时,可以讲讲传统礼仪文化。还可以专门安排一课,专门介绍某些传统文化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日常生活中有效渗透传统教育。

传统习俗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有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让学生真正的了解,才能期望他们去延续这些传统。我们就尝试过在各节假日前后利用一节课来为学生介绍这些节假日的相关传说与习俗。方法也可以很多样,比如把传统风俗的来历、习俗内容、相关的神话传说进行详细介绍;或者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过春节的整个过程;或者让学生回到老家考察家乡习俗,并写出考察报告等等。很多学生反映,原来对一些习俗视而不见,通过老师的引导,他们开始发现身边常常发生的事情原来是各有窍门的。他们觉得这很有趣,也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3、在经典阅读中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在阅读中积累传统文化的精华。教材来源则极为广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古代作品。我们不仅充分利用了现用教材上的古代作品,还在日常教学中针对学生的文言水平,推荐适合他们的课外古代作品,基本上在初一,推荐他们读篇幅短小的文言作品,到初二推荐学生读语言较浅易的较长作品,到初三则结合中考复习,充分利用古文复习题目的文段,这样一方面进行了文言文的中考训练,一方面又不放松古代文化的渗透,同时又为中考作文准备了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素材。一举三得,效果良好。

(2)蕴涵丰富传统文化的现当代作品。这一部分,我们主要是依托教材,在教材选编的名著片段及名著导读基础上,利用学生的节假日时间,开列一些现当代名著书目,由学生自主选择他们喜欢的作品,可以独立研读,也可以组成小组进行研读。并写作读书报告,要求明确总结出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内容。作业检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确实能够很好地认识传统、感受传统,但很多东西他们独立理解还比较困难,一定要有老师的指导,毕竟时过境迁,很多传统与习俗令他们难以理解也是有情可原的。再加上他们对这种较深层次的文化表述接触也较少,于是在写作读书报告时很难对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概括清楚,以至没有很有价值的相关材料,这是本次课题研究中的一个遗憾。

(3)作为文化对照,还引导学生关注一些经典外国名著。通过对比阅读,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各种异同,明白了当今文化的源头,甚至于自主去了解一些文化思想的流变。我们承认,学生们并没有形成什么很有学术价值的成果,但这一探究过程还是给了学生很多收获,他们的目光不再停留在事情的表面,而开始懂得从文化层面、历史渊源的角度去寻求答案,思考问题的思路与角度进而变得宽广和深远,心胸也变得宽广很多。我们认为这对于学生的一生都是极有好处的。

七、课题研究成绩及反思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华夏儿女的魂,弘扬传统文化就是要把中华民族精神道德的精髓植入每个人的心里。一年来,我们在课题的研究中不断努力,在摸索中前行。我们及时总结经验,积极撰写论文,并付诸实践。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以课程改革为背景,以学生的主体发展为根本点和出发点,从理论上拓展和丰富了学科教学方法研究的内涵和领域,总结了新课改理念下语文学科的教学方法;从实践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素质,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文化氛围,把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读文化著作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

由于缺乏经验,一年的实验时间在摸索中度过,很多事情事先设想得很好,但在实施中难免出现操作上的困难。比如指导学生写作民俗调查报告时,事先准备不足,没有给学生充分的实例加以借鉴,导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知从何下手。在指导学生总结文学作品中的传统精神与现象时,也对学生能力估计过高等等。但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我们以后可以做得更好。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并不是这一时实验课题的内容,它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在这次试验课题的指引下,我们将更奋然而前行,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郭瑞林.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王强.关于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 (6) .

[3]陈淑梅.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J]焦作大学学报,2008,(7)

[4]陈丹青,人文素质低下是百年教育的“报应”[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 , 2008Z1 期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市沈巷中学
    [5] 高文艳.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J].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S1期.
    [6] 邵明春. 守望传统节日的回归[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7] 张维岩. 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研究[D]. 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附件1:   





传统文化与语文活动课学生展示环节有效性调查表(一)

传统文化与语文活动课学生展示环节参与度调查表

实验班1班

(实验前)

2016年9月

学生姓名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小组活动

效果(低 高)

1、姚正浩



王宇




孙膑



苗文




晁旭




杨明辉




2、贾正浩



朱可心



高蕊




李旭东




董雯




赵金聚




3、秦鑫雨



张雅琪



羊舒畅




张欣



王一帆




田恩栋




王心雨




4、李珊珊



刘舒雅




杨宁




樊嘉雨





孙和玉





5、李天羽




刘硕





黄轩





郭嘉其





梁富





焦鼑





魏红华





赵凯






 

传统文化与语文活动课学生展示环节有效性调查表(二)

传统文化与语文活动课学生展示环节参与度调查表

共5个小组

实验班2班

实验前

2016年9月

姓名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小组活动

效果(低 高)

1、  马威



孟颖




许瀚




张柔




李晗




李亚军




郭庆林




2、  陈毅



杨天




邓波




崔立阳




周诺




韩琦




陈思




3、 彭纪伟



朱哲




刘一欢




李青




孙显




韩寒




李世昌




4、  刘翰



吴国




王炳然




鹏程




安盈盈




朱浩




5、  闫镇



王胜天




李紫薇




李政文




孙露




林森




 

   





传统文化与语文活动课学生展示环节有效性调查表(三)

传统文化与语文活动课学生展示环节参与度调查表

共5个小组

实验班1班

(实验后)

2016年11月

学生姓名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小组活动

效果(低 高)

1、姚正浩

王宇




孙膑



苗文


晁旭



杨明辉



2、贾正浩

朱可心



高蕊



李旭东



董雯




赵金聚


3、秦鑫雨


张雅琪



羊舒畅


张欣



王一帆


田恩栋




王心雨


4、李珊珊



刘舒雅




杨宁




樊嘉雨




孙和玉



5、李天羽




刘硕




黄轩



郭嘉其




梁富



焦鼑





魏红华



赵凯




毕名霜




传统文化与语文活动课学生展示环节有效性调查表(四)

传统文化与语文活动课学生展示环节参与度调查表

共5个小组

实验班2班

实验后

2016年11月

姓名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小组活动

效果(低 高)

1、  马威

孟颖



许瀚




张柔



李晗




李亚军



郭庆林




2、  陈毅


杨天



邓波



崔立阳




周诺



韩琦



陈思



3、 彭纪伟



朱哲



刘一欢




李青



孙显



韩寒



李世昌



4、  刘翰


吴国




王炳然



鹏程




安盈盈



朱浩




5、  闫镇


王胜天



李紫薇




李政文




孙露



林森



 

附件2:

 

喜报

“本月老师最满意小组”

______同学,你所在的第_____合作互助小组,本月内在班级传统文化与语文活动课学生展示环节有效性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极强的小组集体主义观念:各个小组成员团结拼搏,努力进取,捆绑共进,遵守校规班纪,勤于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状态良好,学习成绩进步,被评为“本月老师最满意小组”, 特发喜报。

 

本月本组成员表现排名:

第1名:                    第4名:

第2名:                    第5名:

第3名:                    第6名:

                                

组长签名:___________

家长建议:

                                

                               家长签名:____________

                                        年     月     日


 

 

 

附件3:

 

牡丹区22中传统文化与语文活动课学生展示环节有效性教学评价量表

 

 

本周我最棒!

_____同学,本周你在班级传统文化与语文活动课学生展示环节小组活动中,遵守校规班纪,勤于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状态良好,学习成绩进步,荣获“本周我最棒”称号,特发喜报。

 

本周本组成员表现排名:

第1名:                    第4名:

第2名:                    第5名:

第3名:                    第6名:

                                组长签名:___________



家长建议:



                          家长签名:______________

菏泽牡丹区二十二中学

                                         年    月     日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第二十二中学耿翠兰同志:

经总课组审核批准,你申报的独立子课题项目《关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获准通过立项,被列为国家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全国重点重点课题《中华国学融入学科创新教学的实验研究》总课题组的独立单项子课题。现批复如下:

 

独立单项子课题名称:关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

课题类别:全国重点课题子课题

课题编号:DCF13011—0025A

调研经费:自筹

课题承担人:耿翠兰

立项时间:2016年1月

结题时间:201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