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文教视点>>

非暴力沟通在师生关系中的应用初探

                                                    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第二中学 王晓莹  

     【摘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提出的“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关注生命、呵护心灵,颇具操作性和实用性的沟通模式,也为师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视角,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师生间的冲突,学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非暴力沟通;师生关系;冲突;应用


      在学校领域,对教师特别是南疆的中小学教师而言,“非暴力沟通”还只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初次正式接触是上海专家来我校送课,之后通过书籍、网络进行了初步的学习,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实践,从而反思自己与学生的沟通模式,改变自己的沟通习惯。
     一、“非暴力沟通”解读
     1.“非暴力沟通”的实质
    “非暴力沟通”是NVC(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的中译,又称爱的语言、长颈鹿语言等。非暴力沟通认为,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专注于自己和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一心致力于满足彼此生命的需要。如果学以致用,能够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人们借助非暴力沟通,既可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又可以倾听他人内心的感受,从而避免有意或无意忽略对方感受所带来的伤害,用爱和尊重化解冲突。
     2.“非暴力沟通”的要素及在师生沟通中的应用
     2.1“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就是观察,所谓观察就是指出学生的错误,而不是陈述教师自己的主观感受或者评价。做到这一点很困难,连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都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在表达观察的结果,实际上却在进行主观评价、甚至是武断地给学生贴负面标签,特别是在学生的言行没能顺应我们的心意,没有达到我们要求的时候。比如,某次上课的时候,黄同学和同桌在玩五子棋,要是换做以前,我一定会很生气地说:“怎么又在玩!每次说都不听!”(上节课已发现并提醒过)这其中“又”和“每次”的表达就不是观察而是评论。学生肯定会反驳或者拒不回应,这样一来问题不但得不到解决,还可能加大双方的分歧与矛盾,恶化双边关系。我试着陈述客观的观察:“连续两次上课,你们都在玩五子棋,是听不懂,还是老师讲的太简单?”学生的反应就会不一样。
      2.2“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通过清楚表达感受,从而使得沟通更为顺畅。语很难让人明白实际的状况。教师除了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还更应该体会对方,也就是学生的感受,教师只有体会到学生的感受,才可能为下面的顺畅沟通做进一步的准备。
      2.3需要和请求。在需要阶段,教师可以在体会到学生需要的前提下,直接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我们要避免用抽象的语言,要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也就是说我们要清楚明确的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比如,黄同学说他和同桌下课的时候在玩五子棋,没有来得及决出胜负,所以才会拖到课堂上。这时候,我会告诉他们,玩五子棋可以开发智力,这是好事。但是,老师希望你们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利用自习课或者放学后再决一胜负,老师可以和同学们一起观战。
     “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这“四要素”的察觉,借助“四要素”,既能诚恳、清晰地表达自己,又能用心体会学生的感受和需要并予以帮助。当然,四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如果我们没有第一步客观的观察,和第二步清楚体会对方并表达自己的感受作为铺垫,当我们提出需要和请求时,往往被看作是命令,不利于沟通进行。
     2.4提出具体的请求
     我们经常看到教师习惯用武断的、绝对的、命令的语言提出请求。例如,“这张纸在你的座位底下,你就必须把它捡起来”“轮不到你讲话,这里不是你的家”。一旦学生认为不答应教师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教师的请求看做是命令。当学生听到命令,会有两种选择:服从和反抗。但不管他最终选择的是哪一个,都会造成双方关系的疏远命令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距离感,甚至是怨限、恼怒和敌对的情绪。如果教师换一种表达愿望的方式:“请你把座位底下的纸捡起来,好吗?”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表达是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要的,那么学生也就会相信教师所表达的愿望是请求而非命令,更愿意给予教师积极的回应。
     通过“非暴力沟通”,师生可以敞开心扉进行交流,在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的氛围中共同受益共同成长。用爱处理师生冲突用爱去化解师生矛盾,用非暴力沟通在师生之间搭起爱与尊重的桥梁,可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结论
      众所周知,与学生沟通的过程,更多的是教师引导学生进步成长的过程。在教学工作中学习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原则与方法,将重塑教师的引导品质,使教师真正担当起引领学生发展的职责,审慎选择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在尊重、保护学生权利的前提下促进学生的自我进步与成长;将提升教师的引导素养,消减因教师个性的缺憾、教育智慧的欠缺和教育德行的失落而带来的语言暴力。
      参考文献
     【1】.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
    【2】.陈雯婷 钟伟芬.研究非暴力沟通在师生关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