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课改前沿>>

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新体会

                               山东省潍坊市峡山经济开发区郑公街道北戈庄学校  郭玉玺

        《全日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把“探究式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在物理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的教学方法,对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注重探究过程,获取物理知识
        “学生自主地抓住自然的事物、现象,通过探究自然的过程而获得知识”是探究式学习重要特点。教师要把握好“知识”与“过程”的关系,在教学中正视探究自然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过程的探究而获得知识。从自然科学认识观来看,主要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观。从方法论来看,就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其方法要有序可寻,循序渐进。整个方略将由(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等诸环节组成。其整体有机的综合一体则是学习物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都要遵循这一方略和过程来进行。 在物理学中,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要通过实验才能揭示,所以对于实验的宏观现象,对于实验中数据的变化,要善于分析,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数据的变化来抽象出概念或规则,所以探究实验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例如,密度的概念对初中学生是很抽象的,若按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探究和思维是学习的主线”的教学思想,在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中,以设疑、探究实验、解疑为教学方法的主体形式,按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归纳总结模式来设计教学过程,从不同物质的识别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猜想,明确研究物质的质量随体积变化的规律,再让学生分组探究。结合这样的实验,中学生是不难理解密度概念的。又如在“浮力”实验时,先让学生动手把泡沫塑料、木块、气球、橡皮泥、钩码等一一放在水中,按顺序观察后再回到整体上观察,学生很快会辨出哪些材料下沉,哪些材料上浮?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这样的做法使深刻的道理通过实验化难为易地让学生理解了,同时学生也享受到了探索的喜悦。
         二、注重生活实际,培养探究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基础。它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组织引导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因此,它是培养学生开拓意识和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验中,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实验步骤利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巧设疑问、以疑导思,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究能力。如在学习“光的反射”这节内容时,在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及知道反射类型,平面镜反射、漫反射知识后,近一步要求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引导学生提问:(1)看电影时,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到银幕上的画面是光发生了什么反射?(2)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黑板上的字,是发生了什么反射?而教室两侧的同学看到另一侧的字亮度模糊,又是发生了什么反射?通过引导、启发,随着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适时引导学生讨论,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置疑,敢于提出新的问题。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激发和带动更多的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进行探究教育的培养是可行的,而且也是具有丰富的内容,重视和探索物理教育,必能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素质,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