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课改前沿>>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官庄小学  宋景燕

          何谓“语文味”? 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近几年,语文课堂缺少语文味的教师仍然存在。经过学习、摸索、实践,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备出语文味
          教学目标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学好语文的标志就是会听、会说、会读、会写。那么我们语文老师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利用教材这个例子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方法,让学生运用方法进行听说读写,逐渐形成语文能力,这才是我们语文老师的任务。因此要让课堂充满语文味,首先我们必须备出带足语文味的教学目标。
          二、读出语文味
          “得趣全在涵泳”,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读书中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但是这优美的语句、丰富的情感,不会无端地自己植入学生的心田,也不会单凭教师的教来达到目的。而要靠学生自己用心体会,在教师教的基础上,自己领悟、体验出来。而这领悟、体验最基本的途径就是“读”。因此,对于情趣盎然的文章,一定要“读”占鳌头,要充分地读,多样地读,逐层深入地读。
          三、品出语文味
          (一)揣摩比较文章的重点词语,领悟和体验作者遣词造句和表达思想情感的精巧。如读到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一句时,就要想想为什么用“伏”而不用“停”、“叮” 等词?比较之后,会发现“伏”不仅与前面“肥胖”相照应,而且给人一种胖嘟嘟、沉甸甸的憨态美,富有情趣,给读者造成一种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样的重点词语,在许多文章中都有,教师一定要多进行训练,效果是很明显的。
          (二)深刻领悟文章的点睛之笔。文章的点睛之笔,常常是打开思维大门的一把钥匙,从此进入,就可以迅速领悟文章的主旨。如鲁迅在《故乡》结尾写道:“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就是点睛之笔。学生从这一点睛之笔可以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一起对故乡所发生的事件进行深刻的判断,感悟其内含的思想及哲理,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四、写出语文味
           在品出语文味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语文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其中最重要是以写为主。可以在想象中写。课文中的文学作品往往留有许多空白,需要读者发挥想像去填补,丰富情景。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课文最后通过的环境描写反映了菲利普一家的沮丧心情,但并没有具体写到全家人的表现。因此可以让学生想象写菲利普全家人的表现。当然也可以假设菲利普一家在船上遇到了发财归来的于勒的情景。可以在模仿中写。每篇文章都蕴含了“怎样写”的范例,作者的遣词造句,构段谋篇的方法,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都是学生模仿和待以迁移的对象。
          充盈语文味的课堂是语文教师追寻的理想,我相信:只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精神的品位,语文味定会在语文课堂飘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