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课题研究>>

《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和结题报告

 

      

                                                    开题报告

菏泽开发区丹阳中心小学  张慧

                 研究员编号:CTF120166-73-223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活动也是“做中学”的核心活动。随着我市实施科学新课程以来,特别是随着“做中学”研究活动的铺开,科学探究的理念已在广大科学教师心中扎下了根,并且指导着教师的教学。科学课上,我们看到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身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探究过程,科学课呈现出了与以往明显不同的特点:学生动手机会多了。然而,学生的科学探究到底情况如何?以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有效性怎么样?这是我们近年来关注的问题,事实上,我们的许多科学课都存在着课堂教学低效的现象。在调查发现如下科学探究有效性缺失的现象:

1.内容不实际,探究走过场。

有些时候,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已有经验了解不够,要求探究的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与学生认知水平、年龄特点不符,学生缺乏探究能力,脸上一片迷茫,无从下手或随意摆弄,致使探究成为一种课堂教学的摆设,走过场,毫无意义。

2.常规未养成,课堂闹哄哄。

良好的习惯影响人的一生,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益。但我们经常会碰到或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才进实验室,或刚到导入环节,就开始偷偷摆弄材料,到了活动环节,学生只顾着抢玩材料,甚至打翻了水, 打破了烧杯,不会倾听,不会观察,不会记录,不会交流,课堂上闹哄哄,老师扯着嗓子叫,或者拿着小棒敲桌子,学生充耳不闻。

3.材料杂而乱,摆弄无结果。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经历过程,这是针对原来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而言的,虽然说:收获尽在过程中,学生在探究中有技能、方法、情感上的收获,但现在有些老师片面地理解了这一新课程的理念,学生通过对一堆材料的摆弄,毫无收获也是徒劳。因为,只要过程不要结果,相当于只要耕耘不要收获,没有结果的过程是无意义的过程。

4.分组不合作,只作壁上观。

学生探究活动往往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但由于学生认知上的差异、性格上的不同和探究能力上的高低等原因,真正参与科学探究的学生只占少数,小组活动中,个别学生承担全部探究任务,成了小组探究活动的主角,其它学生成了观众的现象不在少数。有调查发现,有五分之二的学生基本上不参与小组活动,只作旁观者,看别的学生探究。这种分组不合作的现象屡见不鲜。

5.动手不动脑,探究浅层次。

虽然“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已深入每一位科学老师的心,教师都重视了学生的动手活动过程,但是学生科学探究作表面功夫,多动手,少用脑的现象却普遍存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课堂上,问题刚提出,学生就摩拳擦掌,准备操作,缺乏了有根据的猜想,缺乏对研究方案的思考与制定,也缺乏组员之间思维的碰撞。这样虽然能保证较长的探究时间,然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只是动了手,到底在探究什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却说不上来。

造成学生在科学探究学习中的低效益的原因,我们认为是多方因素的综合结果。

其一,社会因素造成学生将学习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语数外三个学科的学习上,他们要应对主要学科的考试压力。

其二,《科学》教科书几乎成为学生科学探究学习唯一的信息源,它们比较空泛,尽管做了很多的改进,但仍较远离学生的生活情境,缺乏情感,单调枯燥。

其三,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科学教师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往往缺乏足够的沟通,鲜于理解与帮助,不会合作。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缺乏策略,表现为多灌输验证,少启发探讨,多指责压抑,少宽容引导,多包办限制,少激励创新。这些都造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是表面性质的,学习中所体现的或能训练的思维过程大多是低质的,最终获得的知识往往又具有很强的纯记忆性色彩,在多变的真实情境中,常常因不能有效迁移而无法灵活应用……

    尽管多方因素造成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但主要问题还是出在科学教师身上,教师在科学探究教学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中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这成为提高小学生科学探究学习有效性的最主要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努力形成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策略体系,用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最终提高小学生科学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只有教师在每一节课中实施有效教学,关注教学策略,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发展、提高。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属于有效教学范畴。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提出还是当时“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逐渐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界同仁的密切关注。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本课题以“有效的课堂教学实施策略”为目标,将运用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构建出提高小学生科学探究学习有效性的课堂教学实施程序、方法和技巧。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为学生创设科学探究活动的情景,进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科学探究课堂教学中,强调师生互动,注重师生交流,重视师生间、生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本课题研究形成的课堂教学策略将能够促进学生在科学探究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有效性将有明显的提高。同时,本课题的研究也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解决教师“教”的科学性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建构学科知识体系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形成符合学科实际且具有个性富有特色的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模式,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教学质量。

    面临科学的发展及教育的改革,各国都十分关注儿童应该如何认识与他们未来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都集中在提高各国的科学教育水平,着手调整科学教育的结构、改变培养模式、革新教育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构建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其实质是教育价值、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关键是着眼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有效科学探究的策略研究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立足于提高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培养一代具有科学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这些都能够对本课题的研究起到借鉴作用。

二、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一)“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的要素分析

    为便于理解,我们将课题分解为“科学探究”、“有效性”、“教学策略”三个要素,下面逐一加以解释。

    1.科学探究

    探究是人类寻求信息和理解的一般过程,探究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途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是这样定义“探究学习”的:“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获得科学探究能力和技巧、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的各种亲身经历。” 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科学探究也下了定义:提出科学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我们所说的科学探究是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从自身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中发现问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形式进行,通过亲身体验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有效性

    有效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性亦指能实现预期目的。我认同有效性关注效益。有效性要求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而且,有效性不是取决于内容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实现的结果。

    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探究的有效性是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问题,一些专家认为有效性特征可以列举很多,但在做中学中,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做、主动做以及怎么做、会不会做。

    3.教学策略

    李晓文、王莹在著作《教学策略》中对教学策略的定义是: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教学策略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因素、教学的进程的反思性认知。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进程及其中的变化而对教学过程的反馈、调节活动。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师生相互作用方式、方法与手段的展开过程。

第二,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设计,也不同于教学方法,它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推进的措施。

第三,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中要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入手和着眼,要兼顾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学生的状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灵活机动地采取措施,保证教学的有效有序进行。

第四,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学策略指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在合理分析每个学生的语言、逻辑、运觉、节奏、交际、自省等多元智能的基础上充分备课,形成有效教学的准备策略。其次应在以创新为目标,以问题为中心,以自主探究为基调,科学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形成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最后应围绕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发展进行多元化教学评价,形成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事实上有效教学就是学生多元智能得到有效发展的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科学主义的代表人物加涅认为:有效教学的最佳途径,是根据所期望的目标来安排教学工作,因为教学是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的。加涅把一个人的学习结果分为认知、动作技能和态度三方面,认知结果又包括三个方面: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全面的发展:尤其是注重学生“大智慧”基本学习能力、创造力的发展,提倡“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而奠基;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品质的发展;关注教师的发展,倡导“在教育教学中享受人生的真谛”,与学生一起成长。

    2.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作用而组织的控制。”其中有两个最为重要的标准:一是效果、二是时间。效果是以限定的时间标准为前提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通过合理的组织教学过程得到最大教学效果,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全面提高,不仅要知识,而且要能力,更要情感与态度得到提高和发展。 

    3.《走进新课程》一书指出: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在地方的组织和指导下,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由过去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变为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现代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探究”和“思考”,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已知的条件去寻找和发现预知或未知的结论。探究性学习注重能力的培养,它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能力非凡的卓越人才。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和评价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努力程度,是形成能力的决定因素。

    4.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为此在我们目前的自然教学中应加强专题性学习的研究,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本课题以研究“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为目标,以提升实验学校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促进全区的小学科学教育水平为己任。其具体目标为:

1.实现有效探究

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情绪亢奋,但要活而不乱;学生探究时空大了,但要围绕预期目的;学生人人开展探究和亲身体验,但要学会假设、取证;要开展以探究发现为宗旨开展开放性教育活动,实验要有计划,观察要到位,并学会表达和倾听,最终实现有效探究,达到预期目的。

2.培养科学素养

学生通过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与分享,养成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对社会的责任心。

3.初步形成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效探究的策略

通过课题研究,初步形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材处理、目标设定、过程建构、材料准备、组织教学、方法指导等方面促进学生有效探究的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以有效探究为目标的教材处理策略研究:钻研、重组教学材料,确立有价值的教学目标,进行学情分析,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建构教学过程,进行合理预设等。

  2.开展有效探究必须满足条件的研究:如能引起学生注意的焦点问题;有结构的探究材料的提供;能让学生享有探究的自由;丰富的、容易引起学生反应的环境;恰当的探究任务;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教师的适时指导;学生的“手脑并用”等,以促使学生能更有效地探究。

    3.以有效探究为目标的教学组织策略研究:在兴趣激发、氛围营造、课堂调控等方面进行研究。

    4.以有效探究为目标的教师指导策略研究:学生的自主探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要保证和促进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是探究活动的促进者。我们将研究在学生探究活动的各环节中,教师将如何进行有效指导,形成相关策略。

    5.以有效探究为目标的学生探究策略研究:重点研究学生对探究形式的选择,探究各环节方法的掌握情况。如:如何分组,如何分工,如何讨论、收集材料,如何表达与交流等。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本课题以案例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

    案例研究法是对典型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整理出相应的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方式。

    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总结,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教学策略体系。

    2.本课题以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为辅

    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对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修正研究的方向等目的。

    调查法主要调查本课题研究之初课堂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六、课题研究的策略

    制定和选择了适当的教学策略,还要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地运用。虽然教学策略有明确的指向性和一套实施的操作程序,具有可模仿性,但由于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变量,教学策略的运用并不能照抄照搬,而要在运用中有所变化,有所创造。

    1.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策略总是受一定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支配和规范的,教学策略的运用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关键在于是否有正确的思想指导。在错误的教学思想干扰下,无论采用什么 样的教学策略,都不可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要树立完整的观点。每一种教学策略都有各自的功能、特点及应用范围和具体条件,而且又有各自的局限性。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坚持完整的观点,随教学的进程、环节及具体情况的变化,注意各种教学策略之间的有机配合,充分发挥教学策略体系的整体综合功能。

    3.要坚持以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为主。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作学习的主人,能自觉主动地学习,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学策略的运用应以此为根本指导思想,应通过采用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智力活动去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完善人格。

    4.要寻求教学策略的多样化配合和变通运用。教学过程是具体而复杂的,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学要完成的任务又是多方面的。因此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有多种策略,不可能一种策略从头到尾用到底,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情境、不同的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从学生方面而言,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准备、认知风格、学习进度、学习技能等方面的个别差异来作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以适应在班级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需要,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因此,教学策略应呈现动态可调的结构。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融会贯通地理解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

、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12——2014.3

    本阶段主要采取文献法和调查法,对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问题、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策略等进行深入、全面的论证。撰写课题实施的方案,确定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策略,明确课题研究的人员及分工。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3——2014.9

    课题研究教师的课堂教学具体实践与探索。在课题组内广泛开展课题方案中所确立的研究内容进行实践,探索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教学的各个环节的怎样进行思维教学,及时总结出既符合小学生探究活动学习规律又能发展学生思维的教学实施策略,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三阶段:中期评估阶段(2014.9——2014.11

    总结前阶段研究情况,收集活动资料及部分成果,填写中期评估表,参加中期评估。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 2014.11——2014.12

课题组成员分析课题实施过程,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总结课题研究成果。

             

《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

中期报告

菏泽开发区丹阳中心小学   张慧

研究员编号:CTF120166-73-223

 

一、课题提出

    新课程指出: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过程与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究、质疑和研究。要让他们经历一个个探究活动,从中获取科学知识,增长探究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这就需要在科学教学中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学习,而不是形式化的。美国著名的兰本达教授提出了“探究-研讨”教学法,这一新的教学理论通过以刘默耕为首的一批先驱者的努力探索下,逐步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教学思想,使科学教学在改革的一开始就走在了其它各科的前面。多年来,虽经许多理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造就了一批科学方面的教学能手、专家,但小学科学教学的理论研究进展不大,没有大的突破。随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广实施,一批教育理论工作者借助国外的教育理论和国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此重要,因此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与内容

    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倡导提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探究学习是相对接受学习而言。从知识获得的途径与方式的角度,对学习方式进行分类,探究性学习是指从科学领域或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其特点是从已知的事实或现象中推导出未知,从中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提高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 .

    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能依据已知信息提出猜想,让学生能深入探究进行体验,让学生能带着问题去探究去思考,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会观察,学会倾听与表达,最终实现有效探究。

    2.培养科学素养  

    学生通过经历科学探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学习中形成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精神。

    3.初步形成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通过课题研究,初步形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材处理、目标设定、过程建构、材料准备、组织教学、方法指导等方面促进学生有效探究的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影响小学科学课堂探究式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2.提高小学科学课堂运用探究式教学的策略和基本途径;

   3.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专业素养和基本能力的研究;

   4.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的研究;

   5.如何有效地开展探究式活动的研究;

   6.探究式教学的评价方法及原则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措施及策略

   课题立项伊始,学校立刻召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进行研究、规划。论证课题,制定方法,分工到人。并展开了课题开题会,要求全校科学老师全员参与实践研究。课题组以实践为基点,以课堂为实验阵地、从实践中研究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围绕课题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将课题研究情况简述如下:

 (一)抓学习,重培训,形成课题研究动力

    1.新课改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课题组积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的要求,并利用业务学习会交流实践中的做法心得,发现好的做法及时在全校推广。

    2.为使全体课题组成员全面深入了解探究性学习的本质及操作方法等理论,课题组专门安排人员利用报刊、网络、理论书籍整理出理论精品文章,进行学习。

    3.以课堂为阵地以教研课为平台,进行探究性学习交流,对教研课每课必听,听而必评,评而有得。

    4.在校内内部挖潜,自我研究同时,课题组非常重视外部的学习。请专家来校做讲座,创造机会,派教师参加省级、市级教研活动,骨干教师培训,借助他们的学习与提高带动所有成员的更新和提高。

 (二)严管理,细过程,夯实课题研究过程

    1.严格分工,责任到人,环环落实,课题研究中为使课题落实到位,课题组对课题研究人员做了明确分工,组织安排每学期的计划、学习、教研课、精备课、评课、理论学习、论文等要求及时到位。并纳入教研组的考核评比中。

    2.严格计划,分布实施,课题组制定计划后,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及时交流在研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与困惑。在教学研究活动中,学习、探讨、提高。对计划中的教研课的安排、精备课的制定、学期末的总结,探究论文的写作严格执行计划中时间的规定,有安排必做,有要求必验收

3.加强交流,总结推广,收获成果。课题研究并不是封闭式的研究,而是一个开放式的研究,课题组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总结出好的经验做法,都会利用一切机会向外展示,与兄弟单位交流,向各级刊物积极投稿参加各级教案论文评选活动。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1整体把握内容、灵活处理教材。充分利用现有教材,根据现有教材,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法。

2开发课程资源,适当补充教材。由于我校地处城乡结合处,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配备不全,所以我们在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挖掘教材隐含的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的同时开发科学实践资源,开发课外学习资源探究材料的选择生活入手。易于引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并且这些材料经常出现在我们身边,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今天我们从它们入手,同时也给学生一种启示:只要你认真地观察和思考,科学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熟悉的事物中。拓宽探究材料的获得途径学生参与。目前,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探究材料多数是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学生只是坐享其成,这样做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为此,我们要尽量从学生熟悉的周围事物入手,指导学生参与探究材料的准备,使学生搜集材料的过程成为认识身边自然事物的过程,成为一个学生自我建构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最终达到造就他们科学素养的目的。

3精心设计内容,活化手头教材。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及教学的实际,灵活地用教材,使教材凸显实践性、科学性与趣味性,让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实践。如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时,我出示了插有一支吸管的一只灌满牛奶的酸奶瓶,放在两只已包装好的冷水盆和热水瓶中,学生发现在热水盆中的吸管中的水会喷出来,而放在冷水盆中却不会喷出来。学生被这个情景牢牢地吸引住了。接着我就请学生分析猜测其中的原因,学生猜测可能是盆中的有冷热差别,热的能使物体膨胀,冷的能使物体收缩。然后学生就想出各种方法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最后与自己的分析相比较。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学环节一环紧扣一环,抓住了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心,成功地创设探究的情景,使学生有一种验证预测的迫切感,使探究成为学生内在的一种需要,学生探究积极性高,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自主性、趣味性 

四、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课题研究以来,在上级教育部门的积极支持和关心下,在课题组 成员不断努力下,课题组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教师的观念有了新的转变,教学方式有了新发展。通过课题研究,教师们掌握了有效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吃透了新课标的教学思想,落实了课堂教学以生为本,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过程教学真正落到了实处。

  (二)学生有了新变化,课堂效率有了新提高。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课堂教学变得更有生机、精彩,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探究知识,掌握一定的探究学习方法,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教研有了新突破,科研有了新跨越。在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中,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同时教师的科研能力也得到了不断提高,逐步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

  课题研究期间获得的成绩

两年来,在学校领导全力支持下,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教育理论,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实践中,虚心学习,勤奋工作,共同探索,不断积累经验,逐步使自己完成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化,从而在各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通过课题的研究,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为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了桥梁,使得实际教学有了一定的理论支撑,不盲目,不唯从。课题的研究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二年来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的摸索与实践,使得教师真正树立了课堂教学以人为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并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在探究的有效性学习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1)实验前对两个班进行了同内容、同试卷的测试。从表中可以看出两班的自然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实验后又对两个班学生在获得知识情况方面进行了同内容、同标准的测试,发现两个班学生在知识获得方面有了一定的差异,但差异不是很明显。这主要是由于探究性学习注重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的过程,而轻视知识的机械灌输,重复记忆。

    表(一)四年级一班与四年级二班知识获得情况成绩对比

测前

班级

人数

平均分

标准差

四、一

40

804

10

四、二

38

819

11

Z=0.629          p>0.05

测后

班级

人数

平均分

标准差

四、一

40

834

6

四、二

38

80

9

Z=1.95         P<0.05

   (2)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的测试情况。先采用开卷测试的形式。学生根据试题自学课本然后分析归纳进行解答。由于半年来实验班学生大多进行探究性学习,所以学生自学能力、归纳能力都较之四、一班有显著提高,学生思维活跃、动手速度快。而四、二班学生大多数无从下手、不知所措,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能力差。(表二)

班级

人数

平均分

标准差

四、一

40

865

8

四、二

38

79

12

Z=2.58          p<0.01

    此外对学生操作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又进行了实际测试。我在讲三年级上《做不同形状的物体》这一课时,让学生动手做不同形状的物体时,从中可以看出实验班(3.2)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探究能力明显高于非实验班(3.1)。(表三

题目

30分钟内做不同形状的桥

三、一

1组:2个,2组:1

3组:1个,4组:1

5组:2个,6组:2

7组:1个,8组:1

共做4

三、二

1组:3个,2组:2

3组:2个,4组:1

5组:3个,6组:2

7组:2个,8组:3

共做8

(3)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问调查。通过对问卷调查分析发现:由于探究性学习使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得他对自然课产生很大兴趣,同时由于品尝到了自己劳动成果,他们更乐于亲自探究、乐于与人合作、并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选项内容

四、一班人数

选此项人数

四、二班人数

选此项人数

1.喜欢老师用探究式教学法来讲科学课

40

2562.5%

38

23(60%)

2.你认为探究式教学法比讲授法更有利于你掌握所学的内容吗?

40

37(92.5%)

38

33(87%)

3.你认为探究式教学法能提高你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吗?

40

38(95%)

38

34(89%)

4.在探究式教学法中,你的科学学习效率如何?

40

32(80%)

38

28(74%)

5.你认为探究式教学法是否加重了你学习科学的负担?

40

26(65%)

38

23(60%)

6.你觉得探究式教学法有利于开发你的创新思维吗

40

28(70%)

38

21(55%)

7.你认为探究式教学法有利于提高你的合作精神吗

40

37(92.5%)

38

34(89%)

8.你认为探究式教学法是否有利于提高你解决问题的能力

40

38(95%)

38

33(87%)

9.通过探究式教学法,你科学课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吗

40

36(90%)

38

33(87%)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调查问卷表

    探究式教学法: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

1.你喜欢老师用探究式教学法来讲科学课吗?(  )

A非常喜欢B一般C不喜欢

2你认为探究式教学法比讲授法更有利于你掌握所学的内容吗?(  )

 A有利于B没察觉C不利于

3.你认为探究式教学法能提高你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吗?(  )

A能B没察觉C不能

4.在探究式教学法中,你的科学学习效率如何?(  )

A高B中C低

5.你认为探究式教学法是否加重了你学习科学的负担?(  )

A是B没察觉C没有

6.你认为探究式教学法是否有利于提高你解决问题的能力?(  )

A有利于B没察觉C不利于

7.你觉得探究式教学法有利于开发你的创新思维吗?(  )

A有利于B没察觉C不利于

8.你认为探究式教学法有利于提高你的合作精神吗?(  )

A有利于B没察觉C不利于

9.在使用探究式教学法时,科学课程进度如何?(  )

A快B适中C慢

10.通过探究式教学法,你科学课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吗?(  )

A显著提高B有进步C没有提高D退步了

五、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一)  课题中存在的问题 

1、目前,课题组的研究,还是立足于课堂的研究,处于实践研究阶段,尚未能概括出系统的操作模式和方法。从整体上看,师生教学方式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部分课堂教学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强。

2、在探究过程中如何进一步促进每一位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自主地开展日常形式的教 学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师成长机制,从根本意义上促进教师的发展。

3、在探究的过程冲,探究的尺度、时间、管理等还需进一步研究。

   由此,课题组恳请领导、专家、同仁予以阶段性指导,使课题能顺利发展、结题,也使得课题研究本身的有效性得到落实。

(二)今后的设想

要以学校领导、区教研室专家的中期指导意见为核心,继续研究与探讨提高小学科学课堂运用探究式教学策略,努力形成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策略体系,用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最终提高学生科学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菏泽开发区丹阳中心小学 张慧   

                           

一、课题简介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指出: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过程与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究、质疑和研究。要让他们经历一个个探究活动,从中获取科学知识,增长探究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这就需要在科学教学中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学习,而不是形式化的。美国著名的兰本达教授提出了“探究-研讨”教学法,这一新的教学理论通过以刘默耕为首的一批先驱者的努力探索下,逐步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教学思想,使科学教学在改革的一开始就走在了其它各科的前面。多年来,虽经许多理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造就了一批科学方面的教学能手、专家,但小学科学教学的理论研究进展不大,没有大的突破。随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广实施,一批教育理论工作者借助国外的教育理论和国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此重要,因此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有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边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通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为学生提供有效学生系的策略指导,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任,实现新课程标准三位一体目标,这正是本课题理论和实践的亮点所在。

    2.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教育必须服务于完整的人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是在“日常情境中的学习成长”,是教学过程中的成长。新课程主张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的价值,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注意学生的意义的建构,关注学生身心的发展和学习特点,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注重学生“全体”“全面”“全人”的发展。这正是本课题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所在。

    3.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从教学理论上看,教学策略可以帮助教师从整体上综合地认识和探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多样化的表现形态,更新教育观念,有利于从动态上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学策略既是教学过程理论体系的具体化,又是建立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的,既具体、简明,可操作,又具概括、完整和系统性,通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考察,立足于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行为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试达到对不良的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

1、理论价值

通过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将不断促进“教学策略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同时,也为教学策略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整合适合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实验内容

    如果教师对主动探究学习的实验内容的把握上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内容过于浅显,有的内容没有探究的价值,这样的探究只能让学生失去兴趣,成为无意义的探究。因此,教师要针对教材内容,精心选择或设计适合探究学习的实验内容。

A、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实验内容。

B、具有一定难度的实验探究内容。

C、拓展性的实验探究内容。

    2.建立合理的实验小组,实现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性和效率

    目前,不少的实验小组在考虑小组成员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合作意识等因素方面,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要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就需要将班级的学生按照学习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及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实验小组。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具体的分工,但角色应该经常轮换,让小组成员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以此来增强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并逐步形成一个有探究战斗力的群体。

     3.构建科学实验课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和结题报告《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和结题报告确定小组合作探究内容  →   学生提出科学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确

                            定合《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和结题报告适的探究内容。

《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和结题报告《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和结题报告                              

 组建合理的实验小组  →   教师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组建学习小

《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和结题报告                          组。

《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和结题报告《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和结题报告                            学生按对探究内容的兴趣,组建学 

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  →    习小组,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式学 

《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和结题报告                              习,教师进行指导。                    

《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和结题报告

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结果    →《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和结题报告

 

    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可以结合不同的学习内容,构建出更合理、实用的教学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贯彻研究过程始终的工作之一是阅读与研究课题有关的著作,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收集国内外有关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搜集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的有关资料,

以此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例如:我们通过了解知道,学生由于在家大多事情都有父母包办,学生动手能力差,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分工,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动手做一些简易的教具,如:潜望镜、太阳能热水器等,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3.行动研究法

    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认真进行行动过程的研究,并根据研究中遇

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运用有机地统一起来。

     4.对比研究法

     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班实验前后以及与对比班的成绩与能力进行调查、对比,质量分析,获得实验成效信息。

班级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进行探究

整理分析

得出结论

实验班

40.8

45.8

43.6

47.3

47.9

非实验班

32.2

30.4

28.3

31.8

31.4

 

     5.经验总结法

    对实验教师典型的或有特色的经验,进行回顾和总结,对被总结

的经验进行筛选、归纳、提炼,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并以论文、反思的形式展现出来。

二、课题的研究过程

(一)建立合理的实验小组,为合作探究式学习做好准备

    实验课上的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也是要讲究科学合理的安排的,做到以下两点,才能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落地实处,否则合作探究活动只能流于形式。

   1.组建合适的实验小组

    科学实验小组的分组要做到严格控制人数,一般采用4人一小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事做,避免个别学生游离于小组之外,要让他们感受自己在小组中的重要性,使学生产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合作的精神,初步形成小组的凝聚力。在组建小组的时候先让学生自由的组合,体现民主,一般情况他们会平时比较要好的同学组成一组,这无疑给小组顺利合作埋下伏笔,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教师的策略。合作学习的习惯非一天两天养成,是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在一次次的合作探究中逐渐形成的。这就要求老师具有耐心,留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磨合。

    2.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在小组合作实验活动之前,科学老师应让每个小组先明确分工,确定各自在实验操作中的任务,在实验活动过程中,要强调每个学生责任,哪个环节出问题,追究相应学生的相应责任,让学生认识到合作过程中每个环节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严谨、负责的科学态度。在实验操作实行“责任制”的同时,还要推行岗位轮换制,在多次活动中,每个同学不能不断重复同一个任务,必须经常轮换,依此来体验不同岗位上的不同辛劳,能做到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避免同组成员推卸责任、互相指责。

 (二)营造合作探究氛围,将合作探究式学习落到实处

    1.营造宽松愉快的合作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情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心情舒畅的状态下学习工作,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活跃;而在情绪低落时,思路狭窄,思维迟钝。同样道理,学生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进行探究学习,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敢怀疑、敢标新立异。罗杰斯说过:“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必须转变师生的角色,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中要因人而异,通过巧妙的诱导,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学生一旦具有这种强烈的欲望,便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小组合作探究中去,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比如,在上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用橡皮筋作动力》一课时,给每组学生准备了小车一辆、橡皮筋两根等器材来安装小车,让小车运动起来。其中第二组有两位同学抢先绕了起来,但不管怎样绕,小车就是运动不起来。于是其他组员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指出小车动不起来的原因:(1)橡皮筋被车轮的轴卡住了;(2)绕的圈数太多,车轮打滑等等。接着反复讨论、调整、操作、实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相互间得到启发。既体会到小组合作学习的趣味性,又充分发挥了小组人员各自的才能,形成学习的互补性。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给予充足的合作探究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

    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获取了有关信息后,要注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如在《教学电路出故障了》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一上课就出示了带底电池和灯泡,让学生用电线接亮小灯泡,一开始,我还以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活动,却还是难住了学生,学生上台演示时,接来接去都搞不明白这线该接在何处,后来请同学们共同探讨,终于得出了结果,原来只要把底座的弹簧压倒,就能把电线插进去就行了。虽然花去不少的时间,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合作探究。 从以上的教学环节看,教师没有过多的干预学生的活动,只是作为一个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参与,保证学生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而且这样开放性的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一种易于掌握,又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独立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体,体现他们的自主。在探究的过程中还要鼓励学生 发表自己的见解及聆听别人的意见,通过充分的讨论,获得对问题的共识。同时鼓励组与组之间提出质疑。通过交流、质疑,让学生感受到成绩是大家共同努力获得的,意识到自己在其中的作用。同时,通过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当然组间的交流,还可以达到知识的共享和智慧的共享。否则会给学生留下遗憾,更重要的是会浇灭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滋生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3.教师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时,教师也不能袖手旁观,而应深入到学生中,认真倾听并观察各小组的活动,及时了解各组合作探究的进度、讨论的焦点、效果,做到心中有数,同时针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如:发现学生分工不清、讨论无序或偏离主题时,要及时帮助学生确分工,指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及时把学生的讨论拖回主题。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教师要注意点拨,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恰当的方法和途径。在学生进行汇报时,要注意引导、帮助学生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发现合作学习好的小组要及时表扬,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地进行。

   4.对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评价要落到实处

   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保障 ,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科学课程的评价理念: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小组学习过程激励性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小组合作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对自己的评价与对他人的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调动起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积极性,提高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效益。同时,教师对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评价还要突出“两个结合”。合作学习的评价要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要重视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中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还要注意一些活动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平时少言少语的同学是否积极参加了活动?参与合作学习过程是否都认真?学生通过活动认识了什么?感受了什么?教师及时予以肯定,进一步让这个同学充分意识到小组通力合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意向。从而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率,切实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进而维持长久的小组合作激情。

三、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存在的问题

正如不少同行遭遇的情况一样,我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具体表现如下:

1、学生思维匮乏或具浅表性

学生实验还只是停留在儿童嬉戏活动的层次,把一个个实验当游戏,“图”个热闹,并没有把自己当作“小科学家”来研究问题。虽然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得到了陶冶,但是热闹有余、思维不足,科学实验的更重要的任务建构知识层面缺失,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后续的学习存在着很大的隐患。

2、只有形式,没有实质,缺少合作精神

    实验课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在实验课上,一个个小组是各干各的,不讨论,不交流,甚至有些学生不做声,只顾自己做事毫不理会老师和同学是怎么去研究的,并没有参与到活动中来,觉得自己是观众;有的小组显得很热闹,可是走过去发现他们不会交流,不知道交流什么。如在教学《种子发芽》这一课时,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种子并把观察记录写下来。学生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究其原因,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这样学生在整个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参与度不高,听、说、思维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同时也影响了整个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效率。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捆扰着课程的实施,不利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影响了课堂上活动的开展。

3、实验活动操作不规范,处于无序自由状态

新课开始,学生往往能坚持一段时间,但是总不能坚持很久,他们总想自己操作,总认为实验很简单,无需老师讲得那么清楚,坚信自己能顺利完成实验。随即带来的自由探究带来混乱的状态,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发挥性、无序性,对科学的真理现象蛮不在乎,远离了教材的意图,陷入了“玩玩”的状态。

实验教学低效性的表现还有很多方面,例如,在科学课中,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很差,学习态度不稳定,总凭着一时的兴趣进行学习。这样的现状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积累、科学能力的培养,好多学生的心理活动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动手创造能力更是不能充 分  发挥,那么怎样在科学实验课中,变教师的主动为学生的主动,怎样提高学生合作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课题。

4、评价不全,忽略弱势

    教师的评价对每个学生每各小组来说,都很重要,有时你的一个肯定会对一个学生产生终身的影响。好的学生我们在课堂上总是不吝给以肯定和表扬,比如“你说的真好!你们这个小组合作的真不错”等等。但往往忽略了那些“弱势”的学生,因而冷落了另一些不善于表达的“沉默”生。其实这些“沉默”生在小组中有的是功不可没的,只是他们不善于表达,怕抛头露面。如果多给予小组整体评价,他会感到自己也是小组中的一员,感受到一种自豪,想到自己也有为自己小组赢得“荣誉”的责任。

(二)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

1.研究教材 ,精心设计

    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如以《摆的秘密》这一课为例,教材中研究摆的快慢的因素有三:一是摆幅的大小,一是摆锤的重量,一是摆线的长短。对于这三个因素的研究,教者可以把全班编为三大组,每一大组研究一个因素,最后把大家的研究综合起来,就能完成研究的任务,这样不仅节省时间,同时可进行资源共享,学生更加认识到合作的优越性,可谓是一箭三雕。

2、遵循实验设计原则 ,设计有效的实验

1)实验设计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实验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锻炼培养学生的思维,因此在科学实验中必须关注学生的思维特点。“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的程度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想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朱智贤)但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又存在着差异。三、四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往往凭一时的兴趣来学习,很不稳定,抓不住事物主要特征。设计实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如:三上第一单元中“植物的叶”一课的实验设计,我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可供学生观察的有代表性的实验材料──植物的叶(枫叶——掌形叶;银杏叶——扇形叶;竹叶——披针形叶;雪松——针形叶),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在观察、比较不同的叶子。归纳总结出:大自然中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不同种树的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各不相同。五、六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事物的能力,且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他们对神秘的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对探索自然奥秘充满了自信。这时教师设计实验,主要是以一种引路的方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自己动手实验获得结论,并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结论。如:六上能量单元的《电磁铁》一课,有一个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可以这样设计:

① 发现问题:各组电磁铁钉尖、钉帽的南北极各不相同。

② 猜测:电磁铁的南北极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为什么?

③ 每个小组确定一个因素进行研究,并讨论研究方案。

④ 汇报研究方案,明确操作要点。

⑤ 学生按方案实践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⑥ 学生上台演示汇报交流。  

(2)实验设计要符合小学科学学科特点

科学课具备自己的特点:

①实证意识:讲求证据、实事求是;

②逻辑思维:符合逻辑的思考;

③质疑精神:能够提出独特的观点。在科学课中,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最终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那么,在设计实验时必须从学科特点出发,设计的实验探究活动要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要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如,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① 发现问题:各组电磁铁钉尖、钉帽的南北极各不相同。

② 每个小组确定一个因素进行研究,并讨论研究方案。

③ 汇报研究方案,明确操作要点。

④ 学生按方案实践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⑤ 学生上台演示汇报交流。

⑥ 小结。课件出示: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或改变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在这个实验设计中,每个小组的同学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计划——实验验证——交流总结的这样一个科学探究过程,训练了学生逻辑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实证意识和小组合作精神。这样的设计和操作是有效的。

(3)实验设计要联系当地的自然条件

实验内容、实验对象、实验方法等等需要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才能保证实验的有效性,在设计时不仅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也要从学校和周边环境去考量,教师要全面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做到心中有数,并因地制宜的进行实验设计,这样方可如鱼得水,运用自如。如设计六上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这类教学实验时,我安排学生自由结合,分组分工对校园里生物的种类和分布区域进行调查,然后再给动植物分类,探究不同环境对生物种类和性状的影响。通过研究知道生物种类和差别是多种多样的,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知道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最终明白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4)引导学生在实验活动前猜想和假设

当要研究的问题提出以后,我们一般会让学生猜想和假设,如果只是为了得到答案走走形式,那探究活动的过程就会显得毫无意义。因为学生根本体验不到科学家发现这一真理时的思维过程。

例如:三下第五单元“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实验设计中,“推测蜡烛、橡皮、回形针、胡萝卜、铁螺帽……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活动过程中,学生依据生活经验,是能做出自认为有“根据”的预测的,教师要让学生说说自己“根据”。对有的假设教师可以作指导性提问,学生在教师指导性提问的帮助下,形成的假设,会是一个在学生一定思维下的假设,而不是科学性不强的揣测。

所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猜想和假设也尤为必要,学生一旦经历了这个过程,他们在猜想和质疑中把问题推向高潮。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他们的思维从零乱变得有序条理;在开启知识的大门时,学生的假设也变得更有悬念,促使自身更关注实验的过程,指向更明确了。

(5)控制实验材料  明确实验要求进行实验验证

很多时候,我们课堂的实验步骤是由教师一步一步演示,学生按部就班的进行,或是简单的操作。在整个设计实验、验证的过程中,从学生表面上看是参与了,其实质是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其心智活动很少的,不利于学生发展。

例如,四上第一单元“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实验活动中,教材插图向我们展示了高锰酸钾溶解水的现象。学生对这现象心存怀疑,怎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如果上课就借助插图来进行教学,这样上上算了,不再实验的话势必学生肯定把这个疑问永远放在心里,教学效果肯定不好。所以课前我为每四人一小组准备了半杯水的烧杯、一个小匙、一瓶高锰酸钾、一根玻璃棒。讲清实验注意事项后,(如在实验前向学生说明高锰酸钾不能直接用手取,而应该用小匙等。)学生发现自己做出来的现象的确这样,一开始小颗粒进入水时就立刻溶解了,稍大点的颗粒因为没有立刻溶解,这些大颗粒像丝带似的沉到水底,成深紫色聚集在一起。学生搅拌之后整杯水成紫红色的溶液,最终颗粒不见了,全部溶解于水,说明高锰酸钾是能溶解于水的,不像面粉那样沉在烧杯底部。这样学生在实验中验证、体验、进步,在快乐中成长,学习效果也理想。

(6引导分析现象和数据  讨论和交流提炼结论

实验后的交流汇报,教师往往指向实验结果,忽视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和解释,当学生说出结论后,往往我们做老师的就感到万事大吉了;忽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匆匆的走过场,没有指出存在的问题,其中存在着相当大的隐患。甚至会扭曲实验本来的结论,影响了正确的认识事物。首先要求学生关注实验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再者引导学生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重点培养数据意识;第三,讨论和交流时一定要进行提炼。在科学实验课中,我们要让每组同学进行实验后的讨论和交流,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看法,学生的见解未必是全面、有效的,在小组讨论和交流中,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在这样集思广益下,学生获得了信息的整理、修正,更完善了当时的见解,步步向真理逼近。

(7)小结反思

做完实验,我们的确应该好好反做完实验,我们的确应该好好反思,为什么有些实验能成功?为什么有些实验会失败?适当的反思有助于促进对原有知识的巩固,也有助于找出失败的原因,然后加以分析,找到关键的问题再实验,再小结,在反思中学生意识到要想成功就必须努力,严格控制实验变量,养成良好的观察态度。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让学生自己设计和开展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个科学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问题,让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多加交流,减少教学的低效性,为科学教学做出自己的贡

2、优化组合 自由探究

    科学探究并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要经过多人的参与共同合作而完成。因此我实施教学活动时首先每组自选一到两个学习优秀、乐于助人、责任心强、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强或较强的学生组长,再把学困生和“中间派”分类出来,分散在各个小组,每个小组4人,各有分工,各负其责,安排就近而坐,并且学习小组相对稳定。这样由于各小组实力相当,竞争起来公平公正,又充分发挥了优秀生的特长和智慧,中层生得到启迪和锻炼,学困生得到更细致的帮助。

    小学科学课程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实施科学启蒙教育的科学学科,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更应该关注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舍得留给学生充裕的自学时间和空间,合理安排学生个人的读和思,让学生在自由探究过程中动眼、动脑、动口、动手,自己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去酝酿,去碰壁,然后才彼此互通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并在交流中反思和释疑解难,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最终形成正确的认识。这样每一位学生都能自由探究,就再也不会出现事不关已,不闻不问的现象了。

    3、评价到位,促进发展

    教师灵活而恰当的评价是合作学习中促使学生敢说、善说,积极探究的有效策略。因此,要使合作学习的各项活动行之有效地展开,就必须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我们常用的方法是:采取组长、组员的双向评价,即组长给组员打分,组员给组长打分。每次上课前,发给每组一张实验情况记录单,作为老师了解每个学生上课表现的依据之一。其中注重探究中是否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鼓励、积极配合;别人有困难,能否主动帮助等;是否愿意与他人交换意见;是否敢于发表自已的见解等。另外,在小组活动时,教师不能等待、休息,而应该深人到各组,及时丁解各组探究的进度、讨论的焦点、效果,做到心中有数。

    总之,"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实效性。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杜威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的重组为教学本质,以 活动和练习为基本教学组织方式等实用的教学观;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维果茨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和最佳教学阶段的学说;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教学有效性的探寻。

  (二)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研究者进行了相关研究:鲍里奇博士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教学的新技巧》、《课堂信度评估》;崔允漷教授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东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教育课程中心陈旭远教授的《新课程与有效性学习的思考》等等。

五、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明确“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的特点和规律,探索总结一套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小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体系,形成学校有效教学特色。

    有效教学的探究推动教师回到“研究”状态,并根据有效教学行为的特征进行教师培训,促进教师形成反思意识,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促进教师在农村小学有效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中实现专业成长。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实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合作竞争能力,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要进一步引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全面促使他们自觉地、创造性地投入到高效课堂教学研究中。 

(二)要再次完善评价标准,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使有效教学更加卓有成效。

主要参考文献、著作目录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朱慕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探究性教学的实质:一种复杂性思维视角》  郝志军《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3.《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   苏联

4.《合作学习设计》        主编:盛群力、郑淑贞         

5.《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  主编:宋秋前           

6.《新教师的成长提示》    作者:何树德                  

7.《走向科学课的路》    章鼎儿特级教师工作室 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