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课题研究>>

高校美术史论课程教学研究之我见

       就目前我国的高校教育,几乎所有的本科以上的院校都建立美术学科为基础的院、系或专业。而作为美术学科基础教学中最重要一环的美术史论课程也必然成为各个高校主动开设与研究的学科范畴。其教育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基础审美能力,拓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为之后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一切史论课程的通病,如何使美术史论摆脱教师讲授枯燥乏味的普遍现象必然成为所有高校美术教学教研必须直面解决的难题。据笔者的教学经验与近年来的深入调查,在高校美术史论课堂中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无味。史论教材普遍采用编年体式的罗列呈现,并且教材编撰的内容常常伴随大篇幅的美术历史与背景介绍,循规蹈矩的模式性图片,教材所收列的各种信息的编排并未按美术发展的特殊规律而进行资源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以“先生讲,学生听”的传统哺喂式教学。学生的学习在浑浑噩噩中强制性的以时间为分割进行记忆。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其思考角度并不能把握美术学科发展的规律主线,学生所学得的知识只能成为记忆的事件,并不能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在此,笔者大胆提出几点设想与建议,希望能对目前的史论教学情况有所帮助。
       高校美术史论课程教学研究之我见

       首先,笔者认为美术史论教材的编写应进一步深入推敲,编写教材的专家团、教研组应进一步把握美术发展的一般规律,教材编撰者更需跳出美术学科的范畴,深入研究科学、哲学等影响美术思潮发展的其它领域的发展规律。教材的编写不能单单以时间推移的各种罗列,而是找到其发展的根本推动力,使教材更具深度和研究价值才能与高等教育相匹配。教材的内容与时代特征的现象与本质相结合,使学生不单单了解美术发展的现象和记忆美术发展的意义,更能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切实把书面知识理解透彻形成真正认识。
       其次,高校教师务必要明确高校培养学生的方向与目标,使学生在共性中产生个性。共性就是教书先教做人,让学生主动向真善美靠拢,完善人格,还包括适应时代发展的各项能力,如:表达、交流、展示等。个性是发散学生的思维方向,引导学生其积极的个性,形成优势。教师在教授史论课程中,把美育与知识相结合,改变单一的“我讲你听”的抹杀个性式的教学模式。古之圣贤既有“弟子不必不如师”的古训,高校教师应放低姿态,尝试用交流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去独立发现知识,掌握知识。教师需让学生确立“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读书观。美术史论中常常是以后人的姿态来审视前人的艺术,而作为美术史论教材的书籍并不能涵盖全部方向的学说,教师需开拓自己思路,进而开拓学生思路,师生共同大胆怀疑,严谨论证,这样既能加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又能使知识深入骨髓,更能使知识变得庞大而体系化。
高校学生已逐步步入成年,理应具有了相当强的自律自学能力,教师可进一步拓展学校图书馆图书资源收藏,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美术史论资料库,尤其是外国史论译本更要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以学术至上的治学精神收集更为全面的译本。使学生能够更为清醒的认识到不同社会形态的艺术发展。教师可放松对传统课堂的控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可控性的增加师生探讨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偏差及时纠正。教师可通过社会活动(如:采风、参观博物馆、文物鉴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做到学以致用,提高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高校美术史论课程教学研究之我见 
       另外,美术史论教师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需进一步加强,教师不能固步自封,要时刻补充新鲜血液、认知潮流指向、拓展教学思路、丰富教学手段。
       总之,高校美术史论课程必须要适应时代的发展,符合高校学术前沿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高校史论教育教学工作者进一步深入研究。从教材编写到课程执行;从教师教学到学生学习,都必须重新审视,多做交流以求达成共识。使美术史论课程与它的课程地位、学术地位、教育地位相匹配。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