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课改前沿>>

一堂有“生命”的语文课

       生命哲学家说过,是人,就有生命欲,就有蓬勃的生命流。是啊,若在我们的语文课,学生的眼睛闪着求知的光彩,学生的思维闪电般敏捷,那么,这股生命流就不怕蓬勃不起来。《灰椋鸟》的执教,让我感受到这种“生命”的流动:
       一、 走进词语,品味“生命”的壮观 
       语文教学是师生“把书读薄,再把书读厚”的过程。教学中,我从语言出发,在词语深处,挖掘文本内涵。课文重点在鸟儿归林,我引导学生紧扣“壮观” 这样“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领”作为对话切入点,当“一批一批,浩浩荡荡,整群整群”落入学生视线时,让学生抓住关键词个性化地读,读重、读快,读出了鸟儿归林时的壮观。在此层面上,我通过自己的示范读,将学生带入鸟儿的世界,当学生在文字里展开画面时,随即播放鸟儿归林的课件,此时学生已完全处于亢奋的状态,脸上写满的是惊讶与震撼,语言的流露是个性而灵性,“像海浪,象鲨鱼”,当学生再读这句话时,已相当入味。学生就这样在我的推进下,在视觉的冲击下,对于“壮观”这一薄薄的词儿已读得十分厚实,学生品味出了鸟儿入林时的壮观,这种壮观正是一种生命的壮观。 
       二、走进想象,体味“生命”的热烈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课文的留白处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学中我用这些教学资源,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空白点”成为学生的“创新点”。 
       “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教学到此,我巧妙地播放“百鸟争鸣”声,让学生想象鸟儿的鸣叫如俱乐部灯光是 ,音乐是 ,舞池中的人儿是 。此时的学生完全沉浸于想象中,融于对语言文字精妙表达的体味中,体味到了生命的喧闹与热烈。想象力、思维力的训练,使本堂课充满了生命的智慧。 
       三、走进情感,触摸“生命”的美好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材是情感传播的载体,在学生感受了鸟儿归林和闹林后,我再次出示了这个反问句:“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学生再读到这句话时,内心升腾的是对鸟儿的爱。结尾,伴随着凄婉的音乐——《一个真实的故事》,我讲述徐秀娟为救受伤的丹顶鹤陷入沼泽的故事,学生再次深情地朗读了“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学生情、教师情、文本情,三者再次共鸣,学生真真切切地触摸到了生命的美好,人鸟与自然的和谐美。 
       整堂课孩子在倾听中产生灵性,在思考中展现智慧,在体验中生成情感,幻化出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第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