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课题研究>>

课堂教学应留给学生创新空间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中的例题、习题,从不同角度,不同知识背景等进行“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训练,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鼓励求异和创新。启发学生进行丰富联想和知识的迁移,培养其思维的流畅性,独创性。那么,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营造民主和谐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师生情感互通。要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教师就要给学生提供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地运用假设(猜想),对一个问题提出的合理假设越多,发现解法的可能性就越大。对“一题多变、多问、多用、多解”等,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鼓励他们“标新立异”,然后用“收”进行集中思维,比较鉴别,选出最佳解法。如在教学八年级“实数”一节有关二次根式除法时,出示化简    ,学生说出结果后,教师让学生自己说出运算方法,在教师鼓励下学生说出两种思路,其中一位学生说:“在原式分子和分母中同乘以    ,然后约分,结果得    。”另一位学生说:“先把分子中的5看作(  )2和分母中     直接约分得     。”通过全班同学讨论认为第二种方法简单。大家都向那位同学投去羡慕的眼光。
       二、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创新思维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带入某种情境中去发现问题,以引起情境问题与自身认知产生矛盾。进而激发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使学生在问题的刺激下反省探索。问题会诱发创新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并促使学生沿着问题的指向积极思考,兴致勃勃的钻研,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平行线的判定”时,可以提问:“如果有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线?如何作出判断?”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两条看起来不相交的直线,让学生作出判断,学生可能会不假思索的判断为平行线,教师再提出疑问:“能肯定地说这两条直线是不相交的直线吗?我们现在看到的部分是不相交的,但能肯定在远处也不相交吗?”这一问便使学生陷入思考,学生会对自己先前的判断产生动摇,由此诱发思维的积极性,自觉去探索判断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以此来引入新课,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展创新能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人们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教师应结合有关内容,运用教具、实物演示或语言描述来激励唤起学生的创造想象,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丰富想象内容,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有理数的乘方”的新课教学时,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我拿了一张纸进入课堂说“这张纸厚约0.1毫米,现在对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如果要对折30次,请同学们估计一下厚度为多少?”学生纷纷做出估计,有的说30米,有的说60米,胆子大一点的学生说100米。我说“经过计算,这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叠起来的高度。”于是师生一起来探求。设一张纸的厚度为0.1毫米,则对折30次后的厚度为h=0.1×230 (毫米)。学生用计算器求出h≈107374米 ,啊,十万多米! 比10个珠穆朗玛峰还高!使学生进入探究“有理数的乘方”的情境之中,整节课在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观察、操作与探讨中有声有色地进行着。
       四、动手实践操作,点燃创新火花
       动手操作是一种由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的动态过程,它顺应学生好奇善动的心理特点,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在亲自感知事物的同时发展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画一画,量一量,在愉快的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点燃创新火花。如在讲九年级“圆的对称性”时,让学生们用事先准备好一个圆,利用对叠的方法得到圆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任意一条过圆心的直线。实践表明,只要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有了创造机会,学生就会思路开阔,思维活跃,就能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利用数学教学的优势,因材施教,多渠道、多层次的启发学生的思想,塑造创新意识,使他们的创新能力逐步得以培养。做为一名数学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逐步从书本知识学习引向社会实践,以丰富他们的知识,扩展他们的视野,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五华县夏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