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社教百科>>

“过年” 安顺的“倒牙”由来

        我国地域广大,各地习俗也有差异。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传统节日,民间则习惯称之为“过年”。过年临近,安顺周边区域还有一段前奏曲的节日,谓之“倒牙”。
        早在前清入关之前,重武轻文,军中十分重视“祭帅旗”仪式。因旗杆上以牙饰之,象兽牙,又称“牙旗”。每年腊月十六日,军中就要降下牙旗,这天便称“倒牙”。
        大府公园是安顺人所熟悉的地方,即今天中共西秀区委所在地。过去这里曾显赫一时,因地理位置雄峻,清康熙三年便将原设在省城的贵州提督署改设于此。遥想当年,辕门对峙,署内古木极多,大者数围,小者合抱,远望如在森林中,参与朱色桅杆,五彩御书坊,从绿阴中高出云表,帅旗招展,掩映牌坊上“建牙统众”四字,三数里外历历可睹,纯似天然图画。
“倒牙”一词,又要从“打牙祭”说起,一般人都误以为享了口福便是“祭”了“牙齿”,非也。
        早在前清时期,每逢农历腊月初二,大府辕门两边就要红灯高挂,署内朱色桅杆上高悬帅旗,杀猪宰羊,隆重举行“祭牙旗”仪式。之后,三军就围绕牙旗一周聚餐,猜拳饮酒,热闹非凡,牙旗升起一直要到农历腊月十六这天才降下,停半月时间,祭牙旗称“牙祭”,腊月十六降下牙旗谓之“倒牙”。
        以后,安顺民间便沿袭了“祭牙旗”仪式,“牙祭”成了习俗,商界尤为重视。每逢初二、十六两天,一是加餐改善员工生活,称“打牙祭”;二是准备零钱或小匙米施舍乞丐。旧时学徒们按常规要在老板、师父家学徒三年,历经七十二个“牙祭”,才算毕业满师,因此,安顺俗话讽喻,那些“半罐水”或技艺倒精不精的人叫做“还未打满七十二个牙祭”。
        从腊月十六“倒牙”这天起,安顺商家就开始盘存,对外暂停营业,遇上老客户交易也不收现金,只在“往来账折”上作记账处理。这天,老板家敬了家神放过鞭炮之后,还为先生(员工)学徒准备了丰盛的晚餐,总结一年来的经营成果。晚餐上有个特别的习俗,此时的座上客不是老板,而是来年将要被辞退解雇的先生,此时请坐上席的先生自然心领神会,知道来年的命运,以便早作准备改弦易辙;也有明春想“跳槽”的先生,此时争坐上席,让老板明了他的心意,如果没有上述情况,老板的上席自然当仁不让。
        此外,各商户在“倒牙”这天,对乞丐的施舍比各月初二、十六的还要翻倍,谓之“祭腊米”,有的不知趣重复回来乞讨的也照例打发,和气对待。
        民国时期,安顺商会组织了一项慈善事业,分别为“施棺会”、“济腊会”。其经费来源是由各商家筹措,完全出于自愿,毫无强加。各商家要向慈善事业捐献的款项除了平时之处,“倒牙”这天便是约定的时间,为使贫民过好春节,这天就要将预定的“济贫款”送到“济腊会”,该组织经过筹划又必须赶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灶日)前,将纸飞飞(救济券)分别送到贫困人家手里,到指定地点领取现金或实物。解放后,此项慈善事业已由民政部门办理。
                                                                                      (来源:贵州都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