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新闻资讯>>

捡拾垃圾11年 乌鲁木齐“韦妈妈”资助45名贫困生

        捡拾垃圾11年 乌鲁木齐“韦妈妈”资助45名贫困生

      收集矿泉水瓶、废旧书本、纸张……下班时,韦志红总会带着新书包、文具和几百元钱来到辖区贫困学生家中,11年来,她已记不清通过捡垃圾的方式资助了多少学生。
她资助的学生中,有乌鲁木齐市天山区赛马场片区管委会大湾南社区的居民,有乌鲁木齐周边的孩子,有地州的孩子。他们中,有的家中遭遇了不幸,有的父母离异,有的因家庭贫困而辍学。
       12月19日,新疆都市报记者来到大湾南社区见到了韦志红,她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在她的办公桌下放着一个收纳盒,里面满是捡来的饮料瓶,文件柜里,放着新买的本子、文具、书包等学习用具。她说,这些全都是给孩子们准备的。
       8本日记:写下孩子每天情况
       今年55岁的韦志红是乌鲁木齐市大湾南社区的工作人员,在社区工作13年了,主要负责党建工作。
       自从2000年韦志红进入社区工作后,她就给自己定了一个任务,每年负责社区最贫困的10名学生的学杂费和文具用品,管了11年“闲事”的韦志红成了社区有名的爱心大姐。
2002年,韦志红资助五一农场的小慧从中专到大学毕业;2006年,得知低保户海力其汗·克维尔的孙子没钱上学,韦志红慷慨解囊,一帮就是七年;2007年,韦志红与玲玲一家偶然相识,玲玲的父母是安宁渠镇农民,还助养着两名福利院的残疾孩子,家庭十分困难。从玲玲上小学开始,韦志红每学期都会准时在开学前将500元送去;这一年,她又开始资助五一农场的艳玲大学4年的部分学费和生活费。
       11年间,韦志红一共用去了8本厚厚的日记本,上面详细地记录着谁家有什么困难,谁家的孩子没学上……她就是按着日记本上记录的“闲事”一家接着一家地管。
       11年来,为别人家的孩子付出了多少,韦志红从没算过。“稍微拉一把,也许这些孩子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这不,还没来得及等到艳玲毕业,最近她又在让同事们帮她寻找新的资助对象了。
       这么多年来,韦志红觉得最对不起的除了儿子以外,就是丈夫。“能在家里陪他的时间太少了。”她说,好在家人都很理解,丈夫虽然很少过问她帮助别人的事,但每当看到她拎着大包小包要去安宁渠或五一农场时,都会默默送她到车站。
       “我不图任何回报,等孩子们都工作了以后,给我打个电话,说韦妈妈我也像你一样在我们这要帮助一些贫困学生,这个时候我心里就特别高兴。未来我只是想把我的这些让贫困孩子穿得暖、吃得饱、有学上的闲事,一直管下去。”韦志红说。
         一次下乡——她决心资助贫困生
       那一年,韦志红只有21岁,在和硕县清水河村,很多只有10多岁的孩子早早就辍学在家,跟着父母,背着农具,下地干起了农活。
       “学校里破旧的桌椅,光着脚丫的孩子,点着煤油灯看书,这些给我带来很大的触动。”韦志红回忆地说。1969年,她三下乡到了和硕县清水河村,那里的农民生活很困苦,孩子上不了学:“那个时候就想,等我有能力了一定要帮这些孩子。”
       1973年,韦志红考上中专,被分配到乌鲁木齐公路管理局工程测量哈密站工作,在职工子弟学校教了6年的书,后恢复技术工作,9年后,结束哈密的工作,回到乌鲁木齐。
2000年,韦志红无意间进入社区,在走访入户中看到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陷入回忆中的韦志红作出了一个坚持了11年的决定,要帮助这些失学的孩子圆梦。
       辍学在家的孩子像大人一样扛着农具干活,那场景,韦志红始终无法忘记。“你一定没有见过那些孩子为了学习,将不能再写字的铅笔头,用麻绳系在竹子上,继续写字,从那个时候我就发誓,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他们可以好好上学,从这里走出去。”韦志红说。
       2002年,韦志红在一所学校结识了11岁的玲玲,一个小女孩跟着年迈的姥爷生活在一起。“生活都没有保障,更何况是孩子的学习。”韦志红说,她当即决定资助这个女孩上学,一直到大学毕业。
       很多孩子学习成绩很好,但是家里实在是太穷了,“看到孩子学习的劲头很足,我坐不住了。”韦志红将自己工资的一半拿出来,资助孩子上学。
       “每每看到了这些想上学的孩子,家里却能力有限,就想起我年轻时下乡看到的场景。”韦志红说,她的能力也有限,能做的就是帮他们交点学费或是生活费,买点文具书本,给他们送过去。让他们能够上学,走上社会找一份好一点的工作,最起码自己的生活能有一点保障。
       11年间,从垃圾里“捡”出助学金
       韦志红每月收入只有1200元的,丈夫又病退在家。收入并不高的她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了出去,仍然不能解决问题,于是她开始了长达11年的早出晚归,四处捡垃圾的生活。
韦志红常有眼看着要给孩子寄钱的日子到了,却筹不够钱的时候。“毕竟自己的收入有限,儿子又在上大学。”韦志红说,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儿子,因为有时候为了资助学生,常常忘记给儿子打生活费,连累儿子常常连着一个星期吃馒头,有时候也会抱怨,“你只管别人,到底谁是你儿子。”
       一次偶然,韦志红无意中得知一个老汉靠捡垃圾来资助孩子十几个孩子上学的故事。“对我的启发很大,被逼得没办法了我就尝试着捡垃圾,卖了的钱全部资助孩子。”早上天不亮,她就在小区垃圾箱和小区外捡起了垃圾,矿泉水瓶、硬纸板,所有能卖钱的,韦志红都不放过。她说,攒的钱多了,资助的孩子也能多点。
       “捡垃圾的时候经常有人带着异样的眼神望着我,有时候还有孩子嚷着“垃圾婆,捡垃圾。”韦志红眼圈有些红,她说,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心里特难过,“我捡垃圾,不是为了我自己啊。”
       第一个月卖了100多元,韦志红把卖的钱都捐给了玲玲,她就是这样带着别人异样的眼神,捡了11年的垃圾,攒了5万元的助学金,资助了45个孩子上学。
       如今,在大湾南社区有个不成文的规定,社区的矿泉水瓶、硬纸壳、社区的废报废纸,全留给韦志红,卖钱资助学生,甚至有些工作人员走在路上看到了能卖的废品也会带到社区,还有一些邻居们经常会把空瓶子和纸箱送到她家门口。“我们都知道韦大姐是为了孩子才去捡垃圾的,也想帮她。”社区巡逻员伊明江说。
       她的一言一行不仅得到社区和身边人的认可,而孩子的一声“韦妈妈”也成了韦志红最好的回报。
         所有感激化做一声“韦妈妈”
       12月19日下午,新疆都市报记者按照韦志红日记本上记载的信息,来到13岁的乐乐(化名)家,一家三口挤在一间20多平方米的房间,除了两张床和一个衣柜,并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因为父母是从陕西来乌打工的农民工,加上乐乐有一只眼睛是失明的,生活过得比较清苦,从2010年到现在乐乐的书本费、书包、文具都是韦志红资助的。
       “没有韦妈妈,我就不可能上学,她还经常来看我,跟我的妈妈是一样的。”受助生张梅梅说。
       辖区内几乎所有生活困难的群众都穿过她织的毛衣,上不起学的孩子都收到过她买的文具,渐渐地,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阿帕”,在维语中,这是妈妈的意思。
       如今,受韦志红捐助过的学生,也逐渐从社区、周边几个地方“扩张”到各地州。
       韦志红对自己很“抠门”,但在给学生捐钱这方面,却很大方。最多的时候,她同时资助着20多名学生。“她生活上特别省吃俭用。每天步行回家,早饭和晚饭一般吃馕,她省下来的这些钱,主要用在贫困学生、低保户、残疾人和老年人的身上。”社区主任阿不都克尤木说,钱不够的时候,她只好这个月寄给这个,下个月寄给那个,一个个轮着给。
       如今,韦志红经常能接到远在他乡的“孩子”打来电话,左一个“韦妈妈”,右一个“韦妈妈”。“每当这个时候,觉得以前所受的委屈都是值得的。”韦志红笑着说。

                                                                                                   (自新疆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