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课改前沿>>

中学音乐教育创新初探

       面对21世纪的国际教育挑战,音乐教育教学的全新方式是每个音乐教师认真探索的问题。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教育并不是培养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培养人的教育。”卡巴列夫斯基认为:“音乐课枯燥无味是最无法容忍的,因此引起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使所有的孩子们喜爱音乐,并在音乐中成长,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工作几年来,我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对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优化音乐课堂教学作了一些探索,现将我的几点做法归纳如下。
  一、精心设计,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布置音乐教室就是营造一种美的音乐环境,使学生一走进教室就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再加上欣赏着优美的音乐,使人爽心悦目,学生会很快全身心进入音乐境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勤于动手动脑,根据不同的需要对音乐教室进行布置:如座位可以打破原来的横平竖直的单调呆板的排法;设计出更有艺术性的圆形、方形、半圆形等富有美感的排法。墙壁上可以张贴一些音乐家的画像、名言或山水画等。例如欣赏《祖国颂》的时候,我拿一幅《江山如此多娇》的大型图片:青绿山川、苍松翠石;白雪皑皑、冰天雪地;沃沃原野、长江黄河;灿灿红太阳。学生立即被吸引了,心情豁然开朗,仿佛置身于祖国的怀抱中。结合画面欣赏体会,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这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二、融洽师生关系,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应该是美的化身,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师应该是爱的使者。音乐教师可以不漂亮,但一定要活泼大方;音乐教师不一定热情奔放,但一个赞美的眼神就能让学生久久陶醉。我上课时,微笑着在学生中间走来走去,让他们感到我们之间没有距离。对于学生的第一次回答,我都给予肯定和鼓励,带给他们勇气和信心。并且,我尽力地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在关注他们,喜欢他们,这样,良好的课堂气氛就产生了。我想,这是一节好课的基础。为加深理解,我鼓励学生积极讨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同时参与各种活动,让他们直接感受。课堂上体现了浓厚的民主意识,让每位学生均有发表自己见解和上台表演的机会。学生的注意力特别集中,思维非常活跃,教师在课堂上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而不是整堂课站在讲台上,以专家演讲的姿态出现。
  三、教学环节设计体现一个“趣”字
  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把培养兴趣作为重要理念之一。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爱因斯坦的“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即是一句至理名言。在学习“中国戏曲艺术”这节内容时,学生们平时接触比较少,大多不感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改变了一下教学方式:教大家尝试一下走台步、甩水袖等动作,学一学剧中人物的道白及简单的手、眼、身、法等。先找几个大胆的同学上台前表演一番,鼓动大家都来试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学生们有的模仿老生的唱腔,有的模仿花旦的身段,互相比着看看谁最像,这样的教学形式,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们对音乐课的兴趣,既锻炼了学生们的表现能力,也锻炼了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的交流能力。经常进行这样的登台表演练习,对他们的心理素质也是个很好的磨练。
  四、教法和学法力求一个“活”字
  根据中学生活泼好动和善于自我表现的心理特点,教学中我将模唱法、视唱法、听辨对比法交替使用,变化进行,并注重启发式,让每个学生善于表达,敢于表现,勇于参与,从而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歌曲《保卫黄河》轮唱部分的旋律时,为使学生尽快掌握音准,达到声部间的协调统一,我指导学生在分声部视唱旋律的基础上,用“la”轮唱旋律,既降低了其学习难度,又使学生初步感受了轮唱过程中此起彼伏的艺术形象,从而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再例如,为解决本课识谱教学的难点,我设计了旋律听辨练习,引导学生用对比法听辨比较旋律的异同,并在歌曲中找出其所在位置,克服了演唱时容易混淆的毛病,从而顺利地解决本课的难点。教法恰当,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学法灵活,又能起到事半功倍之作用。在学生的学法上,我注意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制作简易的乐器,如铃鼓、酒瓶吹奏乐器、自制弹拨乐器等,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乐器或音源,表现特定的自然情境或生活情景,并鼓励学生即兴编唱或即兴演奏,使学生在听、唱、奏的进程中,学会了歌曲,既淡化了识谱教学,又体现了其学习的主动性。
  五、挖掘教材中的一个“情”字
  音乐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音乐形式都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通过音乐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音乐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应试图从“情”字入手,挖掘教材中丰富的艺术感染力,进而积极而有效地实施教育。如欣赏《黄河大合唱》是要引导学生懂得,作者以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以紧张的船夫号子表现中国人民英勇顽强的性格,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颂伟大坚强的中华民族,以凄楚悲愤的曲调控诉日寇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以雄壮昂扬的歌声表达中华儿女在党的领导下抗敌的必胜信念。一首合唱曲,既使学生得到一次音乐美的陶冶,又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总之,我认为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将故事、游戏、表演、舞蹈、器乐诸形式引进课堂,融音乐基本技能训练于唱、玩、奏、动之中,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中,情趣盎然地学,是变苦学为乐学的良好途径,是优化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此基础上,我将继续努力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总结先进的教学经验,上好每一堂课,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音乐艺术人才。
                                                 (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市第二中学音乐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