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课题研究>>

为师当有“菩萨心”

为师当有“菩萨心”

/汪书玲

相传古时候某地世风不好,人心险恶,人人都不行善事,还期望上天赐福延寿。一天夜里,这一带的很多人都做了一个同样的梦,梦中观世音菩萨对他们说想要消灾增福、了却心愿的,第二天可到村南头石桥上等她,到时谁去都会受到点化。

第二天,一帮人就都到村南石桥上等待菩萨显灵了。他们梦见的菩萨都是白衣飘飘、宝相庄严的样子,于是便都专门注意穿白衣的女子。可等到中午时分,烈日炎炎了,也没见菩萨的影子,一帮人甚是疑惑。就在此时,一个讨饭的老婆子来他们跟前要饭。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呵斥老婆婆道:“我们都还饿得受不了呢,哪有东西给你吃?”便纷纷悻悻然回了家。只有秀才刘德说话还算温和些:“我们是在等菩萨显灵的,我满腹经纶却考不取功名,想请菩萨点化。我这会也未带干粮,你到别处去讨饭吧,我也得回家吃饭了。”那老婆婆说:“你考不上功名苦,可你还能度日维持生活。你怎知我这老婆子已快饿死之苦?你要还有善心,就去给我找点吃的吧。”刘德心中一想也是,便跑回家中给老婆婆拿干粮。他媳妇正在将家中仅有的一点白面蒸成馒头准备供养菩萨呢,但刘德不舍得给老婆婆白面馍,便只将前一天剩下的一块玉米饼拿了去给老婆婆。老婆婆说:“你虽有了善心,但是还不够,我这么大岁数了,怎能吃得下这么硬的玉米饼?”刘德便有点恼火,但转念一想也是这个理。便又跑到家中给老婆婆拿白面馍了。

白面馍共蒸了八个,他算了一下,自己夫妻二人加上老婆婆每人三个不够,两个多余。最后他决定,妻子吃三个,老婆婆吃三个,自己吃两个。当他将那三个馒头递到老婆婆手中时,老婆婆现出了真身——观世音菩萨。菩萨对刘德说:“你虽有学问,却缺少一样东西——仁义。没有仁义之心,你即使当了官不也和那些贪官污吏一样吗?现在你已具备了仁义之心,再去赶考定能成功。”后来刘德果然考取了功名。

这个故事让我很受启发。菩萨是本着唤醒所渡对象的善心而来的,所以便显得很有耐心,一步步激活那些看似无法教化之人的慈悲心肠。这种做法的出发点便是“人之初,性本善”。若把人看成生来就是罪恶的,那么要教化他们也就不可能了,因他们的本性就是坏的。对于学生来说,是不是也该这样呢?把学生看成是天生的“坏蛋”,光盯着他们身上的缺点去打压、“改造”,恐怕不会有什么好效果,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如果我们把学生看成是有“善根”的人,本着唤醒他们身上的优点,并让他们发扬自己的优点的出发点去教育他们,那么我想肯定会事半功倍的。日本学者村井实把教育定义为使儿童(每个人)变得善良的各种活动,恐怕也是基于这种理念的吧?

为师者有了“菩萨”心肠,当是教育的一大幸事。

作者:河南省安阳县理工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