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课题研究>>

浅谈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作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典雅、简洁、内蕴丰富,虽年代久远,却香如陈酒。但是因为文言文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表达形式都和今天有遥远的距离,尤其是与中学生的喜好和知识阅历有“代沟”,以致很多学生并不能品出这酒的醇香,大多数的学生并不喜欢文言文。如何让文言文的魅力穿越千年的历史尘埃,如何让文言文的认识、教化、美感享受等功能发挥到极致,已成为每个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通常的文言文教学是翻译字句,理解文意,将文言知识、文言词汇的讲解作为重点,但是这样的教法容易枯燥,学生大都昏昏欲睡,如何缩短这历史和现实的距离呢?在教荀子的《劝学》一文时我尝试着用了“以今度古法”。

导入新课时我问学生“平时回到家是不是最怕爸爸妈妈的唠叨”。学生纷纷表示:是啊,老师你是太了解我们了。好不容易有个星期天吧,想看看电视什么的,妈妈就会说:“读书啊!又看电视!作业写完了吗?你这样的成绩怎么得了,将来怎么找得到工作啊!”这话我都听了十几年了,耳朵都磨出茧来了。于是我深表同情:是啊,看来让父母停止劝孩子读书的唠叨是本世纪最大的难题了,推荐大家看一篇关于解决此“难题”的文章,然后你就会有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就不怕父母的唠叨,也不需要父母再唠叨了。同学们一听很感兴趣,我趁机引出课题《劝学》。

于是在熟读的基础上,我分别以三则广告语的形式逐一触及《劝学》三个主要段落的内容:(一)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你一定想成为一位有出息的人,一定想成为一位知明而行无过的人,欲知方法如何请看荀子的“智慧宝典”;(二)也许你还不够出众,也许你还淹没在芸芸众生中,但是你盼望能“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盼望从一个平庸之人变为卓越之人,如何一鸣惊人,请看荀子的“提升生命质量宝典”;(三)也许你已有友心壮志,只是还因为没有找到方法而彷徨,那么,你请看荀子的“学法宝典”吧。学生对这样新颖的说法非常感兴趣,于是抱着想求证内心疑惑、满足内心需要的迫切愿望,伴随着探索的乐趣,在快乐的气氛中领略了荀子《劝学》的魅力,教学重点难点在不经意中得以突破,荀子“学习能使人智慧,学习能改变人的命运,学习需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的宣言便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最后我让学生思考“为何父母平时片言只语的劝学都显得有些啰嗦,而荀子的长篇大论却百听不厌”,学生终于明白唠叨与字数的多少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荀子的类比劝学、比喻劝说法很有魅力,在拓展练习环节中我让学生用类比法来劝说一位沉溺于电子游戏的同学,于是学生学以致用,课堂又一次掀起小高潮。

回顾整篇文章的教学设计,从导语开始就注意站在学生今日所需的角度来观照课文,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来学习课文,无论是对主题的理解还是对艺术手法的赏析,都从与学生生活最贴近的角度切入,几千年前的荀子被请到了现代,几千年前的话题被赋予了现实意义,历史走进了现实,距离拉近了,课文就活了,因为是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铺垫、类比、巧避锋芒等表达艺术,唠叨也变得如此美丽。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比较容易关注与自己的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事情,也容易对与自己的生活有关联的事情感兴趣甚至产生共鸣。著名作家肖复兴在《青春季节的阅读》中谈到他年轻时读《约翰,克斯朵夫》的情景:“克利斯朵夫在那样的环境下艰苦奋斗的精神感动了我”“克利斯朵夫更让我感到亲近,而他个人奋斗所面临的一切艰辛困苦,让我更加熟悉,和我自己身边发生的格外相似。”如果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能达到“用古人的话诉说学生自己”的这种共鸣效果,让今人和古人的心相通,历史和现实相通,化他人为自己,进行角色转换,文言文便不再与我们隔膜。当然,前提是不要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能把握好尺度,毕竟文言文的内容和形式有它特定的历史背景。

                         

                            河南省汤阴县韩庄乡三中  贾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