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课改前沿>>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浅见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慢慢积累,逐步提高的过程。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之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然而,如何切实有效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又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我个人观点:在语文教学中,紧紧围绕“注重基础,培养习惯,逐步提高”去做,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性、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下面就谈一下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浅见。
        一、注重基础培养,抓好写字教学
        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基础之基础。常言道,字如其人,作为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为现在的学生写字现状深深地担忧,很多学生为应付繁重的作业而“奋笔疾书”,字迹常常是“龙飞凤舞”,写字不过关。郭沫若先生曾为《人民教育》杂志题词:“总要把字写的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
        我认为,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除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书写姿势外,可以通过在班级张贴标语等形式营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穿插一些著名书法家刻苦练笔的小故事进行激励;根据教学安排,举办一些相应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等等,同时也不要忘记率先垂范的“身教”。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提高学生的兴趣,抓好写字教学。
        二、改变课堂形式,明确学习任务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活动中,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要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文本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然后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自己去学习,去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且根据自己的能力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通过讨论、交流共同解决一些问题;最后结合老师共同完成课堂目标、学习任务。这不仅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去独立思考,也训练了学生的说写能力。在进行文本分析时采用说写恰当结合,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会从良好的学习习惯中获益,听说读写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三、改变积累形式,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本身就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学生知识的增长更是点滴积累而成的,因此语文学习要由少到多、由浅到深的积淀,这种过程积累显得尤为重要。我一般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立足课本,夯实基础,严把背诵关。与此同时,鼓励学生在文本中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句子、文段等,反复朗读,这样的话才能学以致用;二是让学生多说。通过回答问题、复述文本、讲故事等在具体的语言表达中积累语言,并将文本具体化为自己的语言。三是利用板报、课外读物等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要求做一些读书笔记,并通过一些相关活动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与动力。
         总之,只有不断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探索自主学习的途径,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越上越有趣有效,我们的学生才会从自主学习中获得真知。
                                                   (作者单位:河南省滑县焦虎乡第五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