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规教育项目《走向社会——生活、就业、发展》课程骨干教师能力提高班在京举办
2013-07-22 11:14 科技信息报、今日文教周刊2013、7、22、A1版 (季士治)
本报讯 近日,中国科协——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非正规教育合作项目《走向社会——生活、就业、发展》课程骨干教师能力提高班在中国科技会堂成功举办。来自云南、贵州、广西、内蒙古、甘肃、青海等10个省20余个项目县的近50名项目骨干教师参加了培训。参加培训的教师都是于2011、2012两年间接受过课程培训者培训,并在当地作为主讲培训教师承担过青少年课程培训任务的教师,是项目县青少年课程培训工作的主要力量,他们热心公益事业,积极支持项目工作,具有比较丰富的培训经验,清楚自身工作能力的优势和不足,渴望通过不断提升自己为青少年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为了满足骨干教师们的需求,培训紧紧围绕参与式工作方法、生活技能、PPT运用、课程试讲、案例撰写、效果评估等内容进行设计,提前给参训教师布置作业,采用专家跟班辅导的形式,《职业入门与发展》、《人际交往与沟通》、《独立生活与自我管理》和《女孩的生活技能》等4门课程各安排一名专家予以随堂指导。提高班综合运用讲座、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参与式培训方法,让参训教师在参与中体验方法、提升能力。
国际劳工组织的参与式工作专家邓宝山先生用精彩、幽默、实用的语言、热烈的互动、高效的参与,做了《参与式培训方法及其应用》的讲座,使参训教师澄清了工作中的一些误区,深刻体验到了参与式工作方法的魅力和效果。北京教育学院孟宪凯教授的《如何用多媒体辅助参与式培训》环节,让参训教师明晰了PPT与参与式培训的关系,知道了如何更好运用PPT为参与式培训服务,并最终达到不用PPT的目的。朴红坤老师的《利用参与式方法创建和谐课堂》讲座充满了激情和欢乐,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思维导图、角色扮演,拓展游戏、案例分析等参与式培训方法一一道来,并演示举例,通过活动大大增进了培训教师间的友谊,用环境、内容、方法、语言打造了一节“快乐而有收获”的和谐课堂。张莉莉副教授的《课程培训效果评估》讲座,带领大家分享了青少年培训工作中的感悟和体会,系统分析了评估的目的、原则、环节、层次、方法等,使老师们深刻体会到了评估的重要性,提升了开展评估工作的实际能力。程张、崔娜、孟妍红等跟班辅导专家带领各门课程的参训教师,系统设计了课程的培训框架,阐明了培训重点,解决了困扰教师们的一大批难点和问题,帮助教师们明确了培训目的和目标、理顺了培训思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官员王广宇的《儿童权利与青少年发展》和《如何撰写项目案例》的讲座,让教师们学会了从权利的角度去审视项目和更好地满足青少年的需求,明白了案例的重要性,学习了收集、整理案例的方法和技巧。
各位专家、教授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经验拿出来与参训教师一起分享,深入浅出、异彩纷呈的讲座就像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现在教师们面前,让他们大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各位教师认真聆听和记录,及时完成作业,如饥似渴地接受着新鲜的理念,学习气氛十分浓厚,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参加培训的教师们纷纷表示,这次提高班让他们受益匪浅,在提升了自身工作能力的同时,也更加意识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愿意为青少年的发展做出更大努力,助力他们“中国梦”的实现。
最后,提高班在“学习让工作更美好”的结束语中圆满收官。
中国科协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的非正规教育项目始于1982年,致力于通过非正规教育帮助贫困地区青少年群体获得教育和发展。2011-2015年,项目覆盖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十几个省、自治区的20多个县,为14-18岁青少年提供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非正规教育课程培训,帮助他们做好从学校到社会、从农村到城市生活和发展的准备;项目还通过改善贫困地区学校的科技课外活动,丰富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