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课改前沿>>

浅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自信心的建立

 

       自信心,简单地说就是自己相信自己,具体地讲就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它是一种稳定的个性品质或性格特征,是一个积极自我意识的体现,小学阶段是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自信心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之一和能否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多方面地注重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一、创设良好课堂氛围,营造树立自信心的环境
       据研究和实践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同时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这就是说,学生在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自信心就较强。教学中如何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呢?首先,教师要摆正位置,让学生明白自己是课堂上的主人,教师只是引路人,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习的关键还在于自己。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原有方式,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法”、“师生互换角色法”等等。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真正得到体现,学生的自信心才能得到培养。
       其次,教学时采用民主性的教学语言和亲切用语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上最活跃的主体。如当教师进教室时,可以饱满的精神、亲盈的笑容来放松学生的神经,除去学生的戒备心理;讲课前,教师可用“咱们班发言最积极了,最喜欢动脑筋了……”等充满激情的开场白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与积极性;如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应面露焦虑,应恰到好处的运用形态动作,以富有“会说话”的脸部表情和“信任”的眼神来激励学生深入思考,并用“别急,慢慢想,一定能想出来”等关切的话语来鼓励他们。教师的语言、体态一定要适度,不能过分夸张,要不然会适得其反。
       二、联系实际,尊重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因学生都存在着个体差异,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思维方式,是培养小学生自信心的基础。教学内容不仅是教会他们数学知识,还要让他们能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自己擅长的事情入手,找到前进动力和方向,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广泛应用于实践,密切联系实际,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事物中提出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从实际的模拟情境中探索数学知识,这样学生学得有兴趣,又强化了应用数学的意识。使之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也能增强小学生根据实际的自我应用意识,并且不断地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尽力使学习取得良好效果。
       三、注意对学生的辅导和评价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教学水平再高,面对班上情况各异的学生,课上是很难做到:既让优等生“吃饱”,又让“学困生”消化得好。因此,对“学困生”必须予以“补课”。“补课”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教师对“学困生”的职责,是教师对学生爱心的奉献!当然这个补课绝不是不加分析地任意思补课。而是基于是学生的基础不好还是贪玩,或者是行为习惯不好进行“对症下药”。
      一般情况下数学教师都要教两个班的数学,面对一百多名学生,每堂课都表扬到每一位孩子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可充分利用作业本,与学生进行“书面私聊”:“最近你的数学成绩进步很大哦,真不错”;“昨天你上课回答的问题非常完整,继续发扬!”;“这次小考你进步很快哦,加油!”……就这样小小的评语在师生的心灵间并会架起爱的桥梁。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针对实际,重视情感教育。让学生在老师的关爱中,点燃进步的火花,增强必胜的信心,使学生在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中学习数学。

                                                  (作者单位:贵州省务川县石朝乡中心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