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教网移动版

首页>>课题研究>>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某年月日某大学,美国教授给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授课。教授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同学们面面相觑无人作答。“没有问题?”教授说,“OK,那就用不着我了,拜拜!”此事流传甚广。
       经常会有这样的情景:下课前,老师通常会很有成就感地大声问:“同学们都听懂了吗?”同学们会用更大的声音回答:“听——懂啦!”老师喜不自禁地又问:“还有什么问题吗?”同学们齐声高呼:“没问——题啦!”
       真的没问题了吗?“没问题”就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了吗?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课堂教学应当是一个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发现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在思维创新与思索中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体过程,还是在某些微观环节,都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发问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与学生之间多对话、多合作、多沟通,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大胆探索,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笔者曾看到这样一则案例,一位语文老师在教完《石壕吏》一文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想法。其中一位性格内向,一向寡言少语的同学也举手了,于是老师便用肯定的目光鼓励他说说自己的想法。他涨红着脸紧张地说:“我的想法可能跟别人不一样,说出来也许大家会笑我的。”老师趁势鼓励他:“没关系,请你大胆地告诉大家你的特别发现。”他结结巴巴地说:“官吏只抓别人服役,为什么不抓杜甫?”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顿时喧哗起来,因为就连老师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他的问题,最后这位老师非常巧妙地为自己解了围,让同学们在课外查阅资料,结果经过同学们的努力,还真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试想,如果这位老师对这位同学或对他提出的问题不予理采,还会有这样好的课堂生成和延续吗?
        二、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拓展思维的空间
        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思维冲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留有思维空间,去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解决,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探究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自己做到“学生看书能操作的,自己不讲;学生小组讨论后能操作的,自己不讲”,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实践、感悟。
        三、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提出问题的技巧,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在课堂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从“完成任务”中提出问题;
       2、引导学生从新旧知识联系中提出问题;
       3、利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方法,在较为宽松环境中让学生自主思考,提出问题;
       4、让学生在预习或自学中设立“问题卡”,记录自己难以理解、学懂的知识,以便自己在课堂上更好的学习。四、运用激励与评价机制,使学生养成善问的习惯。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课堂上,当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与赞扬,要极力保护学生积极的思维状态。在教学反思中,教师要关注课堂上的?“问题生成”资源,如这节课上哪些学生提出了问题?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等等,这些不仅反映了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更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新问题走向课外,让“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知识与获得能力的纽带。

                                                         (作者单位:山东省安丘市兴华学校)